城市与现代性:重绘早期欧美电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景观”到“场所”:境况电影的系列化

虽然早期的境况电影都是单镜头的,然而电影制作公司会将一些电影制作成“系列”以吸引观众。这样一种“系列”电影的做法,突破了单一镜头的局限,于是形成了一种更为丰富的“多镜头逻辑展示”(multi shot logic of exposition)。[1]汤姆·甘宁认为,从20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的境况电影不满足于单镜头的做法,于是开始为了展现某个空间或地点而将几部电影(或几个镜头)组成系列连续放映,于是发生了从“景观”到“场所”(location)的美学变化。[2]强调“场所”的电影,是一系列同一空间镜头的组接,它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某个地方的风景,能够给观众以更加完整而丰富的地理感受。这些电影包括对于某个城市(或城市中的具体花园、街道、建筑、车站等)、某个国家、某个事件(赛马、游行、典礼等)的展示,往往能够起到宣传旅游的作用。画面中的风景,也往往融合了自然景观、人造建筑和社会风俗,且镜头的选择突显了一种视觉上的“多样性”(diversity)。这样一种镜头的组接,令摄影师能够更加自由地结构电影,甚至表现出具有特定创意的主题,例如在1899年华威贸易公司创作的系列电影《从海德公园到银行的三分钟》(Hyde Park to the Bankin Three Minutes)中,三分钟的电影是由十个镜头排列组合而成的,每个镜头展示了一条街的风景,这十条街道的街景按照顺序(一个人从海德公园走到银行所经过的顺序)排列起来,于是在一部电影中展示了十条主要的街道风景,形成了一种影像的“认知绘图”。电影的观众能够通过这三分钟认识到这一城市区域或场所的地理结构、街道风景和建筑特征,也通过影像的范式进行了空间地理的认知与感受。

另外一些表现重要事件的境况电影也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构成一种叙事性的效果。例如赫普沃思公司的系列电影《英国军队》(TheBritishArmy,1900)包括九部电影(或九个独立的镜头),内容是剑术训练、马术训练、列队行进、搭帐篷等。华威贸易公司也有八部电影构成了《伦敦动物园风景》(Scenes at LondonZoo”,1899)系列,包括儿童骑大象、给动物喂食等内容。电影的手册也会根据主题或事件对这些系列电影进行集中介绍,甚至有意识地交代镜头的组合关系与逻辑。例如罗伯特·保罗拍摄的《1900年考斯帆船赛》(the1900 Cowes Regatta)由三个独立的镜头构成,第一个镜头是“考斯滨海地段的全景,风景如画,是一个很棒的开场”,第二个镜头是“港口的游艇全景紧随而来,完美地承接了刚才的画面”,而最后“女王的游艇作为这个系列最后一部电影,完美结束”[3]。可见,电影公司非常在意影片组合的顺序,因此特别强调“开场第一部”“最后一部”等结构关系,以便观众更好地欣赏和理解。

另外一种对于事件的展示,是将单一视角所拍摄的不同电影组合在一起构成序列。尤其在游行、赛马、全景等题材的电影中,这种组合方式常被运用。对于游行等重要的事件来说,摄影师往往很不容易才找到最合适的摄影机摆放位置,因此一般会在同一个地点记录整个游行。另外,整个游行过程时间很长且包括很多环节,因此会选取最精彩的时刻进行记录。而对于“幻影之旅”等全景式电影来说,摄影机一直放置于交通工具的前方或后方,由于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很长,因此摄影师也会选择最精彩和美丽的风景进行记录。例如卢米埃尔兄弟在1897年电影《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禧》(QueenVictoria's Diamond Jubilee)(图2-8)的手册上特别说明:“这部电影和接下来的六部都从同一角度拍摄,因此可排在一起连续放映。”[4]这样一种方式,显示出早期境况电影人克服单部电影拍摄时长的局限而试图还原现实的努力。这样一种组合方式,也显示出特定的断片式美学特征——它毕竟同现实事件发生的时间不同并在时距上进行了压缩,因此叙事时间是快于现实时间的。斯蒂文·鲍特莫尔(Stephen Bot tomore)认为这是早期电影“普遍而重要的技巧”,并将其作为“电影剪辑的滥觞”[5]。尤其是这种单一视角的组接方式,已经类似于几十年后法国新浪潮电影所推崇的“跳接”,即同一视角和画面内容的镜头被人为剪辑在一起。这样一种模式对于放映商来说也有好处,因为他们可以选择购买单部电影或系列电影。正因如此,这种系列电影的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纳和追捧。

图2-8 《维多利亚女王的钻禧》(图片来源:BFINationalArchive)

此外,还有一种更具创造性的组合模式。1899年华威公司的电影《隧道里的吻》是由几个不同视角的镜头组合而成的。这部由乔治·史密斯(G-A-Smith)拍摄的作品,被公司宣传为“时间最长、内容最有趣、画面最精彩的运动影像”[6]。它本来是为了拍摄苏格兰福斯湾铁路大桥的全景式风光,因此将摄影机放在一个行进的火车头上,拍摄了火车逼近大桥、穿过大桥、离开隧道的全过程。整部电影一共12分钟,手册宣称“为了观赏方便,我们将这么长的电影分成了五个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是完整的”[7]。最具创意的是,在第五个穿越隧道的镜头中,导演插入了一个在摄影棚中拍摄的一对中产阶级男女接吻的镜头,于是构成了“隧道里的吻”的剧情,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也令这组影片脱离了境况电影的范畴。这大概是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分场景剪辑的影片,且包含摄影棚内和棚外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并利用观众的想象创造出精彩的叙事效果,几乎已经形成了后来所谓的“蒙太奇”技巧的雏形。另外一部由罗伯特·保罗拍摄的系列电影叫作《纽黑文的船客火车》(the Newhaven Boat Train,1900),由“火车进站”“喧嚣的火车站”和“港口风景”三个镜头构成。这三个场景(三部电影)组合起来,不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表达了船客进入火车后港口空旷而平静的感觉,制造出一种由动到静的对比和张力,突显了一种诗意的效果。[8]约瑟夫·罗森塔尔(Joseph Rosenthal)为华威贸易公司拍摄的电影《在比勒陀利亚升国旗》(The Hoisting of the Union Jack at Pretoria,1900)同样是由“升国旗”“罗伯茨勋爵和军队的欢呼”以及“军队的检阅”三个镜头构成的。[9]这种镜头的组接方式,已经构成了明显的叙事层次。

可以说,这样一些系列电影,已经构成了“多镜头”的强调“剪辑”的叙事片所具有的元素,甚至包含了苏联蒙太奇学派(例如库里肖夫实验室)所提倡的镜头组接原则。尤其是《从海德公园到银行的三分钟》《隧道里的吻》《纽黑文的船客火车》等系列电影,不仅重新创造了独特的叙事空间,而且突显了影片的主题。这些影片中镜头组接所产生的内容之丰富,要远远超过现实本身。正如汤姆·甘宁所说,由于“多镜头”和“剪辑”的加入,“空间策略被时间策略取代”,为了呈现某一个动作、场所或事件,影像往往“采用不同视角……详细叙述不同阶段的逻辑顺序”。[10]在1906年以后,很多电影甚至插入了近景或特写镜头。当然,从整体上来说,叙事性毕竟并非境况电影所长,其目的主要还是记录事件的盛况或风景的美好,因此它们还是偏向于“描述性”而非“叙事性”的阶段。然而,境况电影从“景观”到“场所”的变化本身也反映出人们对于电影艺术性的追求,摄影师或导演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


注释

[1]甘宁.纪录片之前:早期非剧情电影及“景观”美学.严毓倩,译.电影艺术,2015(5):104-105.

[2]同上105.

[3]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5:1900.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192.

[4]同上226.

[5]Bottomore.Shots in the Dark: the Real Origins of Film Editing.Sight and Sound, 1988(57):2002-2203.

[6]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4:1899.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6:269.

[7]同上269.

[8]Barnes.The Beginnings of the Cinema in England, 1894-1901:Vol-5:1900.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196.

[9]同上225.

[10]甘宁.纪录片之前:早期非剧情电影及“景观”美学.严毓倩,译.电影艺术,2015(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