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方法论与实践逻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节 供给管理经济思想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实现这些宏观经济目标所选择的路径和采取的手段有所不同。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两种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也代表着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需求管理指的是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来刺激或抑制需求,防止经济衰退或过热,而供给管理则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来影响生产效率,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均衡[1]。在经济学理论中,供给管理代表了新古典主义学派经济思想,而需求管理则代表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

1.需求管理的经济增长思想

需求管理思想认为,提高社会需求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该思想来自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分析,即:Y=C+I+G+NX。其中,Y代表总产出,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是政府支出,NX是净出口。凯恩斯认为,因为总需求不足,所以当期的实际总产出Y可能会低于潜在产出水平。在此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降低货币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等手段扩大有效需求,使得总产出达到潜在产出水平。

2.供给管理的经济增长思想

供给管理思想则认为,提高生产能力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该思想来自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是:Y=F(A,K,L)。其中,Y代表总产出,K代表资本存量,L代表劳动投入,A代表全要素生产率。资本K和劳动L代表生产投入要素,A代表效率,A越大意味着相同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可以有更大的产出。A包含了除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其他全部要素,故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技术、制度等。产出Y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要素投入以及提高技术进步实现。不过,增加劳动不会提高人均产出,而且,资本投入达到稳态均衡后便对经济增速没有贡献。所以,从长期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经济增长的核心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假设与政策理念不同

首先,“市场能否自动出清”的前提假设不同。供给管理认为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使需求和供给迅速达到均衡;而需求管理认为因为商品价格存在刚性,短期内无法充分调整,所以会有需求不足的情况出现。换言之,新古典主义认为供给自动会创造需求,不会出现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的情况;而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宏观经济会出现需求不足的情况。其次,“是否需要刺激”的政策理念不同。需求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水平下降,所以需要刺激政策来提高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使总产出达到潜在产出水平。供给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出清,所以需要提高生产能力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不需要刺激需求。事实上,包括弗里德曼(Friedman)、卢卡斯(Lucas)等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需求刺激政策非但没有起到平滑经济的作用,反而增加了经济的波动,只是在短期内实现增长而达到反周期的作用[2]

4.供给管理的适应性

从时效性上看,需求管理在短期管理上更加有效,供给管理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影响也更加久远;从针对性上看,需求管理针对总量的调节,供给管理则针对结构的管理;从运用的政策手段来看,需求管理主要采用货币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等手段,而供给管理可以采用税收政策、行政管理、法制管理、收入分配管理等手段[3]。两种管理之间的理论界限还是明显的,作用于供给领域,如降低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或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就属于供给管理;而作用于需求领域,影响消费、投资和出口,就属于需求管理。虽然一些政策同时具有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属性,但是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一个国家对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应用程度与该国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有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往往更加重视需求管理,政府对经济活动直接干预的程度相对较低,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转轨经济国家由于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供给管理还需要长期地发挥作用,因为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创新来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同时要通过政府的指导来优化资源配置,以达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转轨进程中,宏观经济活动对政府行为的依赖程度依然较大,供给管理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挥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作用。


[1]刘伟.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0:从需求管理到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2]中央会议精神解读:供给侧管理vs需求侧管理[EB/OL].http://www.chinastock.com.cn/yhwz_about.do?methodCall=getDetailInfo&docId=5113237.

[3]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43(1):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