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发展脉络

道家之所以称为道家,乃在于它是以道为家或以道名家的文化派别。所谓以道为家或以道名家,就是视道为人的精神家园,人居留于道而不居于所成。此即老子所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人依道而行,以道行事,以道为指引,但不执着于所行,不以所成就之事邀功邀名以及邀利,唯以合于道或与道合一为旨归。

以道为指引、为精神家园,乃是由老子率先提出的。在老子之前,人们不是跟从道,而是听从于神,或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如王与巫。身为史官的老子,在读古书、记史事之际,意识到神不佑民,人唯有依从“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的道才能自救救人。只有道,而不是神,才是万物之宗,是天地万物和人的根本。这种思想,如划破沉沉夜幕的闪电,让人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道家自此正式诞生,创始人当然是老子。

老子以道引人上路之际,又不得不回答世人的提问:什么是道?道就是我们平常所走的路吗?老子的回答是:道是路,是行事的规则,但并不是平常所走的路,也不是日常行事的规则,而是一条永恒的路,是永恒的行事规则,是精神的家园和依托。平常所说的路、日常的行事规则都是可说的,然而这条永恒的路却是不可说的。一旦说出的时候,它已经不是一条永恒的路,是平常的道路,而不是“常道”。这个道虽然不可说,但它确实存在,“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而且天地未判之前它已存在,“先天地生”(二十五章),不但存在,而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同时,虽然道不可说,但可以用,“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总而言之,道虽不可以用言语说出,但天地无言已彰显了道,人可以从天地的运行中去领悟道,可以在抛除一切私欲、杂念而达到心境的空明宁静中看到道。因此,人应该如婴儿一样无欲、无思也无智,才能把握永恒的道。在把握道之际,又应该像天地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否则就会沦于不道。从总体上说,老子确定了人以道为指引这一总规则,但并没有用具体的语言(名)将道固定化,这也就为后人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老子的弟子后学发挥老子所谓“唯道是从”(二十一章)之旨,并将道往各个方面引申。可惜的是因为文献不足,现在已难以弄清具体的引申情况。大致是关尹由“唯道是从”而引出贵清之旨,列子由“唯道是从”而引出贵虚之论,杨朱由“唯道是从”而引出贵己、为我之说。这是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如果称第一阶段为老学的话,这第二阶段可以称之为老子门徒之学。从零星的文献来看,这一阶段与第一阶段一个显著的不同是将“唯道是从”之旨落实到人自身这一层面,而不像老子大谈以道治国或“以道佐人主”(三十章)。这也正是从老学向庄学的过渡阶段。到了庄子,则明确提出“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展开了对人的价值和存在方式的追问。

庄子揭示了人生的荒诞和世俗君子小人追名逐利之存在方式的荒谬,在向人指示道无所不在之际,让人以道为指引,并以道的观点来看待世间万物。以道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体现了道,因而万物平等;而以道为指引的人,应该有博大的胸怀,以平等的态度善待万物。藉此“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平等观念,庄子打破了生死、是非的对待,以一气所化贯生死,以彼此相依破是非,让人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短暂走向永恒、从不自由走向自由。可以说,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超越是庄子学说的核心,而这种形而上的乐观在某种程度上说又是对人的现实存在的一种遗忘,也是对老子以道治国之治世助人的淡化。

如果说庄子让人以道为指引是引导自身走上形而上超越之路的话,那么稷下道家则是在以道为指引下开出实用的处世智慧和治世方略。稷下道家的代表人如慎到、田骈、宋钘、尹文等人的活动年代虽早于庄子或略与庄子同时,但从学术的发展上来说,其启下之功大于承上,因此我们将其归为道家学术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宗老子而贵术,并兼取其他各家的思想;同时,也实现了道家和其他各家(如法家)的结合,并推动其他各家学术的发展。

稷下道家实现了道家由“学”向“术”的转变,而战国末期至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则转变为“术”“治”结合,使道家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取得重大成功。黄老之学在以道术治世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兼重以黄老之术养生,并出现了将老子神化的迹象,从而为道家发展的转型埋下了伏笔或者说奠定了基础。这是道家发展的第五个阶段。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在政治上失势,但并没有因此失传,直至东汉一直在曲折中发展。东汉时期王充、王符、仲长统等人以道家思想为本批判社会现实,使道家学说再次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玄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而严遵、河上公对老庄学说的阐发和东汉中期以后黄老道的流行又为道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是道家发展的第六个阶段,也是道家转型的前奏。

道家的转型是道教。道教的创始时代是东汉顺帝时期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出现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魏晋时期,道教内部逐渐分化,出现了更为适合统治阶层口味的神仙道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改造和发展,道教在隋唐和北宋得到皇帝的支持而大盛于世。南宋、金、元时期,各种新的道教派别不断涌现,道教组织不断壮大。明、清时期,统治阶层对道教的管理相当严格,特别是清代,更无高道的出现,道教逐渐衰微,然而,民间道教却再度兴起。在玄学沉寂之后,哲学性或思想性的《老子》《庄子》注疏也不断出现。不过,道家文化的慧命主要靠道教来延续。此外,它还渗透到儒、释之中,并通过对其他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来发展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