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为重点
感觉和知觉是认识的感性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到达思维。而一个人的思维力又会直接影响他的理解、观察、想象和记忆。因此,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应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为重点。
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思路闭塞,智力就很难发展。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逐渐发展的。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应该遵循这一规律,从启发学生思考具体问题着手。这就要求教师的发问和作业富有启发性。教授《乌鸦喝水》,我就启发学生先想一想:“瓶子很高,口很小,乌鸦喝不到水,你们能给它想个办法吗?”学了课文之后,我再让学生分析一下“乌鸦想的办法究竟好在哪里?”从而让学生通过分析,初步确立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变化的概念。带有比较性质的提问,容易激发学生做出正确判断的愿望,从而引发他们积极思考。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正确回答只是一个方面,但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可以说,一个人的智慧就是体现在不断地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之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学生怀着许多美好的愿望,他们带着许许多多的“是什么”“为什么”来到课堂,并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解答。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告诉我们,教师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的习惯是不困难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办法是第一要鼓励,第二要引导。先让他们问起来,而后逐步达到围绕课文提问的目的。教到“太阳、地球、月亮”时,就有学生提出:“地球和太阳谁大?”“星星和太阳谁大?”“宇宙和世界哪个大?”这些问题似乎有些脱离了课文,但是它们却唤起了学生对宇宙奥秘的许多幻想和长大后去探索的激情。我热情地鼓励了这些学生。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通过经常性的鼓励,他们就会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当然,既然是语文课,就要尽量地做到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加深他们对字词句和语文内容的理解,这要靠引导。在学生提的许多问题中,总会有一些是问在点子上的。我就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做范例,让全班学生有所仿效,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学生有了主动提问的习惯,不仅避免了读书时的囫囤吞枣,而且逐渐地学会了思考。长此以往就可做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且他们的逻辑思维大多是与感性经验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低年级里,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认为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是从大量的词语教学开始的。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把每一个词准确地教给学生,学生才能正确地运用词语、运用概念,从而进行推理,做出判断。例如,一年级小学生先后学了有关“夜晚”的词,就有了“傍晚、夜晚、黑夜、深夜”的词,同样,关于“海”的词就有“大海、海面、海上、海里、海底”。这些词意思相近,但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前一组有时间的先后,后一组有方位的差异。学生只有正确地掌握了这些词,才能准确地概括事物,这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训练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着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有条理,就合乎逻辑。为此,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我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或由近及远,或自上而下(反之也可),或由整体到局部,或由现象的发生到结果。这样有顺序地观察,使学生获得的材料是有条理的,而不是凌乱的,学生的思路也随之条理化了。在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时,我也要求他们按一定顺序进行叙述。做一篇《狼山》的口头作文,要他们按“山上、山顶、山下”的方位依次口述;报告灭火实验的经过,则按照“点着了火→罩上玻璃杯→火灭了”这一观察、认识事物的过程进行口述;教《雷雨》一课,让学生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时间顺序复述……这样引导,学生就在进行口头表达时受到了合乎逻辑的顺序训练。
除此之外,也可进行一些初步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训练。在教《小小铅笔要爱惜》时,我出示了三个句子:“小红用铅笔写字。小明用铅笔画画。小林用铅笔做数学题。”我要学生在后面加一句话说明铅笔的用途。学生根据上面三句的内容,很自然地归纳出“小小铅笔用途大”的结论。可以说,这就是最初步的对归纳推理的逻辑训练。又如教《小壁虎找尾巴》,我先总说一句“动物的尾巴很有趣”,再让学生分述“小鱼、老牛、燕子、壁虎”的尾巴的特点,引导学生做演绎推理的练习。
在上面这些思维训练中,学生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思维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