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费尔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

从1932年之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多了起来。不同版本之间在其他章节方面的差别不是很大,唯独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不同版本之间多有差异,不同方式的编排会形成对马克思本人的思想逻辑和体系结构的不同理解。

进行编排的主要依据是手稿的页码顺序和思想的逻辑顺序。前者经过文献专家的考证,现在可以说是大致清楚,但不是彻底清楚,因为同一手稿有的编了页码,有的则没有编码,不同编者的页码又不完全一致,而且不同手稿之间页码也不连续;而后者则争议非常大。

除《序言》外,《费尔巴哈》章由5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有5个手稿。第一、二、三个手稿是全章的未誊清稿,第四、五两个手稿是两个誊清稿,即第一誊清稿和第二誊清稿。就该《费尔巴哈》章手稿留存的情况看,有三种笔迹的编码,即恩格斯、马克思和伯恩斯坦的编码,有几张没有编码。恩格斯的编码,被马克思在校订手稿时划掉了。这5个手稿的编码情况如下:

第一个手稿,恩格斯的编码是第6—11页,马克思的编码是第1—29页,其中缺第3—7页,恩格斯的1页相当于马克思的4页。

第二个手稿,恩格斯的编码是第20、21页,马克思的编码是第30—35页。

第三个手稿,恩格斯的编码是第84—92页,马克思的编码是第40—72页,其中缺第36—39页。

第四个手稿,即第一誊清稿,共5页,这个手稿的第1、2页的文字和第二誊清稿的相应部分相同(只是个别不重要的词不同)。

第五个手稿,即第二誊清稿,共16页,恩格斯的编码是第1—5页。

伯恩施坦的编码没有区分原始手稿和誊清稿,是整合在一起统一进行编码的,即从第1—116页,后来证明其中第15—40页是错编进去的,把这一部分去掉,这就是第1—14页和第41—116页,共89页。其中有一些删掉的页码和应归入施蒂纳章的页码。

由于遗稿的流传情况复杂,造成这一章至少已经有七种不同的版本:

(一)梁赞诺夫版(Marx-Engels-Archiv,Bd.1.Zeitschrift des Marx-Engels-Instituts in Moskau, hrsg.von D.Rjazanov, Frankfurt/Moskau, 1926)

梁赞诺夫最先对《费尔巴哈》章的两类手稿,即原始手稿和已经着手抄写的誊清稿做了区分。根据这种区分,页码为1—4的几张手稿(在手稿描述中第1页手稿始终被视为1张)属于已经着手抄写的誊清稿。他采取的是将已经收集到的手稿如实排印的方式,按照伯恩施坦编的号码进行排印,把伯恩施坦错编进去的部分去掉,一些删掉的页码和应归入施蒂纳章的页码也都未排印在内。梁赞诺夫保留了恩格斯加的标题《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手稿中删掉的一些字句及其标题《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等保留在正文中,用小字号表示,并用〈 〉括起来。此外,梁赞诺夫还把《序言》编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并首次发表出来。

梁赞诺夫版的编排基本上是与马克思的编码一致的。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一版本最有意义的价值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此重要的一章从不被重视到公开发表,这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的研究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其次,该章的发表也驳斥了当时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费尔巴哈主义者的错误看法。当然,这个版本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如对原文的辨认和译文都有意思上的错误,因为那时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及其结构,还未展开充分的研究。

(二)阿多拉茨基版(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historisch-kritische Gesamtausgabe,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В.Адораского, Bd.5, 1932)

1932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用原文出版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个完整的版本,载于MEGA1第一部分第五卷,它是由维列尔准备,阿多拉茨基编辑的,通常被称为阿多拉茨基版。该版刊布前阿多拉茨基等人对手稿进行了仔细的辨认和审核,因而原文是极为准确的。但是这个版本关于《费尔巴哈》一章没有按照“历史考证版”的通常要求进行编排。与梁赞诺夫版不同,它把原文按照编者的理解人为地分成三部分,并冠以新的标题,内容如下: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

[1.历史]

[2.关于意识的生产]

[B.意识形态的现实基础]

[1.交往和生产力]

[2.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3.自然产生的和由文明创始的生产工具与所有制形式]

[C.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其中一和A是作者的原标题。[ ]中的是编者加的标题,这些标题有的来自马克思、恩格斯在手稿边写的词语(按照编者的理解,作者在手稿边上加的词语,都是这一章的必要提示),有的则是编者自己根据内容加的。

从标题可看出,编者的意图是明显的。他从内容上把《费尔巴哈》章概括为A、B、C三个大标题,即意识→意识形态的基础→共产主义,想以这样的概括方法给予手稿以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架。

由于阿多拉茨基版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构《费尔巴哈》章的结构,所以正文的编排除作为开始部分的两个誊清稿外,并没有按照马克思编的第1—72页的号码进行,而是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马克思的编码打乱后编排的。此外,该版还删去了马克思亲笔做的一个札记,相当于新的单行本的第Ⅳ部分第12节。这个札记在梁赞诺夫的版本中实际上已经收进去了。

阿多拉茨基版的这种做法后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批评,比如巴加图利亚就指出:这样的编排破坏了手稿的研究和叙述的内在逻辑,用人为的甚至是虚构的联系,代替了本质的联系,编者的这一套标题不符合手稿的结构和内容。[2]

但这个版本的影响却是很大的。1933年据此出版了俄译本,并于1933—1938年多次再版。这些版本分别作为单行本出版或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第4卷。1955年出版了新的俄译本,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的形式出版的,由普赖斯和维博准备,并于1956年再版。国内现在通行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就是根据这个版本翻译的。在1955年俄文版的基础上,又出版了法、英、意、日以及东欧一些国家的译本。这些版本虽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新的改善,很多编写了详尽的注释,但在正文的编排和分段上与1932年版本完全一样,因此,它们都算是同一个版本。

(三)巴加图利亚版(“Тезисы о Фейербахе” и “Немецкая идеология”. Научноинформацинный бюллетень Сектора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К.Маркса и Ф.Энгелъса, Москва, 1965)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专家格·巴加图利亚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专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先后发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发表及研究史》(载于论文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史》,莫斯科1959年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的结构和内容》(载于《哲学问题》,1965年第10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载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研究室科学情报公报》,1965年第12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遗产研究经验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结构》(载于《史料学》,莫斯科1969年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的意义》(博士论文,莫斯科1971年版)等论著。这些为他重新编排《费尔巴哈》章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学基础。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于1965年在《哲学问题》杂志第10期和11期发表了《费尔巴哈》章的新编排,1966年出了单行本。这个版本是由巴加图利亚和勃鲁什林斯基等人编辑的,通常被称为巴加图利亚版。

这一版本矫正了阿多拉茨基版在编排和分段上的做法,严格根据手稿的编码次序进行编排,并根据原文的内容做了段落划分,即把五个手稿分成四个组成部分,共27节(其中包括一个没有标题的引言)。总标题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全部手稿被编为四部分,即[Ⅰ][Ⅱ][Ⅲ][Ⅳ]。各篇主要内容如下:

[Ⅰ]

引言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意识形态

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

3.生产和交往。劳动分工和所有制形式: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

4.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Ⅱ]

1.人的真正解放的条件(——手稿缺5页)

2.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的批判

3.原始的历史关系,或社会活动的基本方面:生活资料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人的生产(家庭、交往、意识)

4.社会分工及其后果:私有制、国家、社会活动的“异化”

5.生产力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

6.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论:历史过程的继承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7.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要点

8.全部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破产,特别是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的破产

9.对费尔巴哈及其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再批判

[Ⅲ]

1.统治阶级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黑格尔关于精神在历史上的统治的观点是怎样形成的

[Ⅳ]

1.生产工具和所有制形式

2.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行会制度

3.进一步的分工。商业和工业分离。各城市之间的分工。工场手工业

4.最广泛的分工。大工业

5.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基础

6.个人的竞争和阶级的形成。个人和他的生活活动的条件之间的对立的发展。在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各个人的虚假共同体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各个人的真正联合。社会生活条件服从于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权力

7.个人和他的生活活动条件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形式的更替

8.暴力(征服)在历史上的作用

9.在大工业和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立

10.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条件和结果

11.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12.社会意识的形式

巴加图利亚认为,这四个部分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一个有内在逻辑的整体,它们互相补充,而总的看来,又提供了一幅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完整画面。根据他的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案大体上是这样的:开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做一般的评述,接着叙述自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之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对立,最后则是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观。更具体地说,就是:

1.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评述(第一部分的引言和第1节,第二部分第1节)

2.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第一部分第2节)

3.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概念:生产(第二部分第3—5节,第一部分第3节,第四部分第1—5节);交往(第四部分第6—10节);政治上层建筑(第四部分第11节);社会意识的形式(第三部分第1节,第四部分第12节)

4.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的结论和概括(第二部分第6—7节,第一部分第4节)

5.对一般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特别是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批判(第二部分第8—9节和第2节,第三部分第1节)

巴加图利亚版正文的编排与马克思的编码是一致的。开始部分以第二誊清稿为主(第1—5张),并补充了第一誊清稿中未删去的部分(第3—5页),接着就是马克思编码的三个手稿初稿(第1—72页)。

这个新版本还收入了班纳1962年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发现的马克思编码为第1、2、29页的三页手稿,因此,它是《费尔巴哈》章现有版本中最全的。1970年和1983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三卷本都原样不动地把这个版本收了进去。

(四)新德文版(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1966)

1966年《德国哲学杂志》第4期也用德文重新发表了《费尔巴哈》章,编排与巴加图利亚版基本相同,但删除了26节标题,结构变成:

[Ⅰ]

一、费尔巴哈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

[Ⅱ]

[Ⅲ]

[Ⅳ]

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我国于1988年出版的《费尔巴哈》单行本和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所选内容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

(五)MEGA2试编本(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Probeband, 1972)

1972年出版了MEGA2的试编本,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费尔巴哈》章。它的新颖之处在于排版方式上的变化,即已经开始按照原始手稿的模式将一页纸对折分开,使得读者对左边恩格斯的誊写稿与右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修改、补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但是在每一段文字的相应部位仍然只是标注了马克思的页码,对于恩格斯标注页码和马克思标注页码的关系仍然是放在文章后面的解释中加以说明。其编排顺序是:

《一、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一篇异文。第A节)

《一、费尔巴哈。正如我们德国的玄想家们所许诺的……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二篇异文。《导言》和A的草稿)

《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个人……》(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

(六)广松涉版(《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1974)

1974年,日本出版了由广松涉编译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与其他版本相比较,这个版本的优点是,它将恩格斯标注页码和马克思标注页码同时在页面中体现出来,使读者对其结构上的变化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他通过不同字体的方式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区别开来,并且用不同大小字体和相应符号的方式将删除、修改过程在页面上体现出来,大大方便了研究者对不同执笔者和删改过程的了解。其内容顺序如下:

《一、费尔巴哈。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

《一、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一篇异文。第A节)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马克思所编页码的第8—35页

《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马克思所编页码的第40—72页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马克思的笔记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马克思所编页码的第1、2页

《一、费尔巴哈。正如我们德国的玄想家们所许诺的……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二篇异文。《导言》和A的草稿):同马克思所编页码第11—12页并行编排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个人……》(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同马克思所编页码第13—17页并行编排

广松涉版的问题在于,他是采用了对折的方式,但是他没有像试编本那样以本来面目展现原始页面风貌,而是在右边加了过多的版本解释,这本来是可以放在脚注或尾注中的。另外广松涉版在恩格斯的页码后面都加上了本来没有的a,b,c,d的分页字样,我们认为原本没有的东西最好不要加进来,以免给不明真相者在接近原始情形时增加新的阻障。

(七)英文版(Collected Works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Volume 5, 1976)

由英国伦敦劳伦斯-威沙特出版社、美国纽约国际图书出版公司和苏联进步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英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于1976年出版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新版。英文版基本上是以新德文版为基础编辑出版的,但又有变更。其内容安排如下:

《一、费尔巴哈。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

《一、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一篇异文。第A节)

《一、费尔巴哈。正如我们德国的玄想家们所许诺的…… 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一、费尔巴哈》开头部分的第二篇异文。《导言》和A的草稿)取消现有标题,接着第1部分第5卷第7编编排

《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个人……》(誊清稿,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注页码)

《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

由于世界上马克思的研究者中以利用英文者居多,所以英文版的出版为扩大马克思著作的影响和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参与提供了便利。

除了以上影响较大的几版本之外,韩国的郑文吉[3]、我国的侯才[4]、日本的涩谷正和小林昌人[5]等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或新的编排方案,有的着眼于编排原则的修正,有的重新甄别了写作时间,还有的致力于思想内容的逻辑重建,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做介绍了。以下我们专门谈MEGA2的编排设想以及编排顺序。


注释

[1]他特别指明:“这个标题是恩格斯用铅笔写在基本手稿的最后一页上的。”(D.Rjazanov. Marx und Engels über Feuerbach. Der erste Teil der“Deutschen Ideologie”//Marx-Engels-Archiv:Bd.1.Zeitschrift des Marx-Engels-Instituts in Moskau, Anm.1.Frankfurt/M., 1926:233)

[2]Г.А.Багатурия.“Тезисы о Фейербахе” и “Немецкая идеология”, Научноинформацинный бюллетень Сектора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К.Маркса и Ф.Энгелъса, Москва, 1965:110.

[3]郑文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结构”专家会议(特利尔,1996年10月24—26日)材料的几点说明.韩国政治学评论,1996(4).

[4]侯才.《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文稿结构的重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编.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论.中国社会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