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脉脉的互助储金会
50年代,很多家庭有好几个孩子的情况非常普遍。当时没有口服避孕药,只有几种操作麻烦、效果也不是很有保证的外用避孕手段。即使有些夫妻不想多生孩子,也无法跟良好的生理功能相抗衡。
而且,那时候对人工流产的规定也非常严格。如果本人不是因为健康原因,或者医学上认为的必须停止妊娠,而是由于自身工作、学习上的需要或子女过多想要实行人工流产,机关干部须经该机关的人事部门负责人批准,市民则须经街道委员会证明,医院才会施行人工流产。
1956年出版的一本宣传避孕的小册子,就从一对普通夫妻的烦恼引出这个话题。丈夫是机关职员,妻子是纺织厂工人,孩子越生越多,他们的生活也从刚结婚时的轻松愉快,渐渐演变到烦累不堪,靠工资养活几个孩子和父母,怎么精打细算都觉得吃力,经常还没到月底财务上就青黄不接了。
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在当时很有代表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非常困难,人们的收入很低,不少家庭入不敷出,生活艰难。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倡导开展互助互济,解决彼此间的困难,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职工互助储金会便应运而生了。
职工互助储金会,是在工会的组织下,以厂、段、站为单位组织,动员职工在自愿的原则上入会,每人每月缴纳工资的百分之几,组成互助会的周转基金,随着入会时间的延长,互助基金的数额也越来越大。职工个人缴纳的互助金永远归自己所有,只是作为入会工友遇到临时性困难的时候,用以向互助会申请借款之用。还款日期预先也有约定,一般是一个月、一季度、半年。还款的时候可以是借款人用现金归还,也可以委托发工资的人从工资里按月代扣。如果借款工友家里发生重大经济困难,本人实在无力归还,行政和工会等组织就会出面救济,但不会拿互助金当作救济金使用,所以互助储金会对于入会职工来说,是没有风险的。
除了在钱财上工友们互助,遇到工友家中有婚丧嫁娶、修葺房屋、搬家等劳动力不足时,工会和互助会就会组织别的工友前去帮忙。
1957年的工会章程明确把领导储金会和家属委员会作为基层工会的工作任务,可见储金会在当时的功用。
1957年前,国家也比较注重家属的家内劳动。1958年“大跃进”开始,国家动员家属走出家庭,在社区组建的小型工厂或是男职工所在的企业里从事辅助性的生产劳动。“大跃进”结束后,家属工作的重心重新回到家内劳动。但是到了1964年,单纯地作为“私”的家庭劳动在国家话语中消失了,但是,国家仍然表彰职工家属集体性的生产劳动。
比如,因为城市副食供应不足,当时很多工矿企业有自己的农场,很多女性家属在农场从事农副业生产,如豆腐坊、养鸡场、食堂、菜地和缝纫社等,逐渐形成了单位体制下的男工女农的模式。
社区互助也是家属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使家属的家内工作有别于传统的妇女职事,具有了集体主义性质。从劳动的内容上看,家属的家内劳动与传统妇女的劳动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因为劳动的空间从家庭扩展到了社区里弄,于是这种劳动的性质也就完全不同。
那个时候,哪位妇女被评上模范家属,是很光荣的一件事。评选标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邻里互助。那时候的邻里互助,不是慈善性质和个人美德,而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邻里互助包括劳力互助和储金会的经济互助。劳力互助主要是社区里孩子老人、生育生病时的相互照料。
50年代,人与人之间充满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暖融融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