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鸽”“永久”接新娘
1936年,日本退伍军官、财阀小岛和三郎,在天津第四区小孙庄靠近周公祠的盐坨地老闸口一带的二百余亩地上,划线上桩,建起四五间厂房,装备了百余台日本制造的旧机器,招募200多名工人,挂起了“昌和工厂”的牌子。这家工厂生产自行车车架、车圈、前叉、曲柄、轮盘、泥板和三套轴等自行车主要零部件。然后,加上从日本运来的零件,组装成26英寸深绿色自行车,取名“铁锚”牌。小岛和三郎的“昌和工厂”每月生产900辆这样的自行车,这也是在中国出现的最早、最大的自行车厂。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之后政府接管了“昌和工厂”。新中国成立后,该厂被正式命名为“天津自行车厂”。
1950年7月5日,10辆样品车造出来了。为了比拟它结实、轻快、漂亮的特点,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飞鸽”,上级也批准将这种车正式命名为“飞鸽”牌。从此,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诞生了,1951年1月又正式淘汰了“中字”牌自行车,将“飞鸽”牌自行车成批地投放市场,年产自行车6890余辆。
“二八大杠”指28英寸的自行车,也是飞鸽牌自行车最早的特有型号,车架杠子可以坐人、放东西。特别适合三口之家前面坐孩子,后面坐媳妇。
50年代,一辆飞鸽牌自行车的价格是八十几元,而一位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就三十元左右。所以,买一辆自行车要一家人攒大半年的。
50年代,自行车还是很稀少的消费品。到了60年代之后,自行车才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缝纫机、手表、自行车被列为三大件,成为一个家庭富足的象征。人们谈论“飞鸽、永久”,不亚于今天人们谈论“大众、奔驰”,谁家的自行车丢失了,公安局、派出所会立刻侦破。在以轿车为高官专属的年代,自行车是百姓的自豪。
60年代,28锰钢车、半锰钢车成为自行车里的紧俏货,像永久13型、17型,凤凰18型等,都是大链套、电镀单支架、电镀后车架、转铃,即所谓原装“高配置”。和这几款车相媲美的是天津产的飞鸽大链套,但支架是黑漆把、后轱辘架起来的那种,铃也不是转铃。这几款车是当年最先进,也是最新潮的自行车。
可是,在那个商品凭票供应的年代,若是手中没有票,即便有钱也没法拥有一辆“永久”自行车。一辆普通自行车价格在120元左右,最好的PA13型车价格则要更高一些,而在黑市上一张“永久”自行车票竟然要卖到将近100元。那时,谁家有张车票,就会像一阵风一样在邻居间迅速传开。谁要是新买一辆锰钢车更属于爆炸性新闻,其震撼力相当于眼下谁做了一笔大生意,弄不好家里就会成了邻居们免费参观的展览厅。当时,许多人因买不起或买不到“永久”车,甚至选择买一堆“永久”车配件来自己组装成车。
拥有一辆“名牌”自行车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
至于外国自行车,因为没有正规的进口贸易渠道,市场上根本见不到,但也不是绝对没人见过。像英国生产的凤头、三枪,日本生产的富士等,在大街上偶而飘过,准能够闪瞎人眼,那都是新中国成立前甚至“二战”时期的旧货。三枪牌自行车,商标就是三杆枪,据说,它的材料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剩下的武器。
在60年代的城市,娶媳妇的时候用两三辆“永久牌”接新娘子,那就算排场够大的。不过,说不定没一辆是自己的,都是借来的。
自行车接新娘,直到70年代也是这样:
***
嫁妆除了床是用手拉车装的,其他的都是壮汉用肩膀挑的挑、扛的扛。新娘子坐的是自行车(路近的就走路,当时用自行车接新娘子是最时尚了),“驾驶员”就是自行车车主。当时的农村,一个村子要借6辆自行车都很困难,俞志民向外村借了3辆自行车。接新娘子的自行车最好是名牌的“永久”“凤凰”,就像现在要用“宝马”和“奔驰”一样。(《30年间的婚礼变化》,2008年12月8日《诸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