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活记忆:新中国成立70年民生往事(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绣花与刻剪纸:女孩子们的娱乐消遣

20世纪60年代,在女孩子中间很流行绣花。

那时候,绣花要先找别人借来绣样,然后到文具店买坐标纸,用圆珠笔将绣样一点点扩展到坐标纸上,然后去买彩色绣线,按照坐标纸的比例,将图案绣到布上。

拥有绣线的颜色越多,越让人羡慕。绣线是花很多时间慢慢配齐的。面对绣样配色这一关,很能考验一个人的审美。颜色既要鲜艳,搭配出来还不能俗气,一种颜色也可以呈现出多个层次,造成渐变的效果。总之,门道多了。

另外,坐标纸很难买,有时候去好几次文具店才能买到,圆珠笔点图案也很难,点错了,那张图就不能用了。那个年代,女孩子们主要绣一些枕套、桌布、玻璃杯上的盖布等家里的小物件,最大的绣品工程是蚊帐上那个床帘。

最有名的绣样是“喜鹊闹梅”和“金鱼戏水”。若是有闺蜜结婚,女孩就会绣一对枕套送给他们。采用上面两个图样中的哪一个都可以,都很吉祥。

60年代,在孩子们中间还悄悄流行起了刻剪纸,而且立即就风靡了全国,不论男孩女孩都很喜欢。

当时使用的工具,一般是大人用过的单刃或双刃刮胡子刀片,还需要准备一块垫在桌子上的玻璃,纸张是彩色油光纸,也就是蜡光纸,有大红、粉红、橘红、深蓝、湖蓝、黄色、深绿、草绿、紫色、白色和黑色,最受欢迎的是黑色和大红色,最不受欢迎的是粉红色和白色。蜡光纸很贵,一般小作业本大小一张要2分钱。几乎所有的文具纸张店都有卖的,因为买它的孩子不少。

刻剪纸之前,先把人家已经刻好的剪纸铺在玻璃上,反盖你自己的一张油光纸,用粗芯铅笔反复涂抹,把这个凹凸的纹样拓下来。

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刻剪纸花样“文革”气息浓郁,如向日葵忠心、毛主席等伟人形象以及八个样板戏,除此之外,也有些民族妇女头像。孩子们必刻一套红色线路图案,包括韶山冲毛主席诞生地、井冈山黄洋界反围剿处、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山、北京天安门放光芒,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人并列的侧脸四分之三像。

当年的剪纸都用刀子刻,先刻里面琐碎的,再刻外面的,最后再用剪子铰。衬垫先用玻璃,后用木板、硬纸板。用玻璃做衬垫容易刻破刻断。蜡光纸那么贵,所以要小心刻,最怕完成了大部分,却在接近大功告成的时候不小心刻断了一根线。

刻好后的剪纸夹在书里,在同学之间相互比较和传阅欣赏,有时候也可以拿来以物易物,换取别人的某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