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逐步走出苏联腐败阶段的阴影,但国防建设还在这个阴影中徘徊。不仅仅是单一军种的问题,俄海军、空军,甚至陆军都存在一些问题。
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掌政权之后,一个理想就是向西发展,普京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未来。但是,北约东扩的壁垒和欧盟东扩的壁垒,对俄罗斯形成强劲的关闭态势。
1.出兵格鲁吉亚,俄罗斯大国地位崛起
2008年8月8日,有两个大国登上世界的舞台,一个是举办奥运会的中国,另外一个就是与格鲁吉亚起军事冲突的俄罗斯。
大家习惯把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冲突作为俄罗斯重新恢复大国地位的标志,但是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冲突中,俄罗斯呈现相对的被动性。从战役、战术层面看,冲突不是俄罗斯挑起的,是格鲁吉亚挑起的,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虽然从冲突中看,俄罗斯面临挑战时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但是从一个更大的战略背景来看,俄罗斯总体还是被动的。
因为它的行动范围,实际上就是苏联的范围,就是独联体的范围。实际上,引发俄罗斯这个行动的原因,就是北约东扩已经挺到家门口了,波罗的海三国变成北约成员国,北约的飞机,包括预警机、战斗机都驻留在波罗的海三国,直接对俄罗斯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而接着下一步,乌克兰有可能加入北约。而当时格鲁吉亚正在积极申请加入北约,它对南奥塞梯动手,就是想迅速完成领土统一,这是加入北约的先决条件。
乌克兰、格鲁吉亚都加入北约,这是俄罗斯难以容忍的。实际上俄罗斯从北面、西面、南面基本上陷入了北约的合围。所以虽说表面看,俄罗斯在与格鲁吉亚冲突中相对咄咄逼人。但是总体看,俄罗斯还是对这么多年来北约东扩、对西方发动的颜色革命,进行一种带有相对被动性的反击。
俄罗斯的反击实际上是一种恢复。恢复什么呢?首先是俄罗斯大国的意识,维护自己主权的利益范围,而这个利益范围绝不仅限于现有的国土、领土、领海和领空的范围。“我原有的利益范围,我一定极力地保持它”,这是一种俄罗斯恢复其大国意识很明显的表现。
尤其在与格鲁吉亚冲突之后,俄罗斯宣布外交五项原则。在其中公开宣布,俄罗斯不承认现有的世界秩序。俄罗斯认为现有的世界秩序,是在一国独霸局面下形成的,俄罗斯要求打破这种一国独霸的局面。俄罗斯要求对现在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做一次重新调整、改革。这一点,是非常前沿的。
对美国人来说,首先没想到俄罗斯在与格鲁吉亚的冲突中所表现出的这种坚定性。另外更没想到,俄罗斯借着冲突居然做出这么多的文章来。
一个国家,如果不富的话,强军永远只能是梦想。就在普京当总统这8年,俄罗斯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俄罗斯外汇储备达到4000多亿美元,而普京刚上台的时候也就100亿美元,甚至有时候连100亿美元都不到。俄罗斯的国力增长很明显,国力增长给军队实力的恢复起了关键性的支撑。
但是俄罗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从2008年9月份起,国际油价急剧下降。一度从147美元一桶高峰值,下降到30多美元一桶,这对俄罗斯是致命的打击。可以说,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有1000多亿美元不翼而飞。这样一来,它的经济又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境地。
这是俄罗斯2008年戏剧性的变化。一场地区冲突,对大国地位崛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家都对它刮目相看的时候,又在金融危机中遭到重挫,这种重挫对俄罗斯经济、国力、军事活动,都有很大影响。
在格鲁吉亚采取军事行动决策以前,它是得到西方尤其美国默许的。因为没有美国默许,格鲁吉亚采取这样的行动是很困难的。虽然行动中美国也提供一些帮助,比如说派舰队进入黑海,派军用运输机给格鲁吉亚运送一些急需的军用物资,所谓人道主义物资。但是这些行动完全没有像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所想象的那样,提供直接的或者相对直接的军事援助。这实际上表现出美国在全球战略行动能力上的有限性。美国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今天它想打谁就打谁,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美国军事提出过全球到达的概念,就是组建、营造一支具有全球到达能力的军队。这种理论对全世界可能是一种威慑,但是实际上,当外高加索发生剧烈冲突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达成,一天、一周、一个月并没有产生这样的反应。而制约美国这个反应的,主要还是国家政治层面,政治层面包括国力层面。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对美国国力拖累非常大,奥巴马当选,他的重大许诺就是撤出伊拉克,这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格俄冲突后,萨卡什维利本人抱怨极大,说美国把他出卖了,西方把他出卖了,甚至包括北约把他出卖了。我在行动之前,西方起码是默许这个行动的。结果从头到尾美国除了提供有限的人道主义支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反应。北约也是这样,萨卡什维利非常不满意。正因如此,北约于2009年5月在格鲁吉亚举行了军事演习,这轮演习带有一种很大的安抚性质,就北约来说,也不愿意萨卡什维利这么一个倾向西方的人物黯然下台,给以后树立不好的榜样,所以通过一场演习对萨卡什维利起到政治声援的作用,也是对格俄冲突中没有及时提供实质性支援的一种补偿,一种为时已晚的补偿。
格鲁吉亚这个地方是高加索地区欧亚分界的一个区间,更加关键的是,里海的石油要通过格鲁吉亚输往土耳其,这是一条关键的地段。格鲁吉亚在这么一个地方,身价倍增。如中东地区的石油充满了风险,中亚的石油尤其是里海的石油成为西方油气资源供应非常理想的来源。
俄罗斯拥有巨大的油气储存,但是西方由俄罗斯提供的能源和天然气不太稳定,而且容易被俄罗斯在关键时候加以所谓的政治敲诈。比如说2008年向乌克兰供气的停止,西方很担心这一点。今天落在乌克兰头上了,明天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所以从东亚开辟一个新的途径,有里海方向丰富的油气储存,有一个固定输出渠道,这是很重要的。格鲁吉亚就成为这样一个关键点,它是连接里海和黑海中间关键的地段,在高加索这一块格鲁吉亚的地缘意义就变得非常大。
里海的石油包括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的石油,要通过这样一条输油管线,横跨格鲁吉亚然后穿越土耳其,到达欧洲。这是西方所说的安全线路,它是经过这样一些对俄罗斯怀有敌意的力量,土耳其不用说,格鲁吉亚也是这样。不用经过乌克兰,不用经过俄罗斯,不用经过白俄罗斯。这是西方的考虑。
萨卡什维利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比较令人瞩目的角色,并不是他具有多么大的力量,也不是格鲁吉亚本身具有那么大的地缘力量,是西方世界需要借道,输油管线通过格鲁吉亚。身价无形中提高了,也只不过是前台木偶角色,他本身的自主性很有限。当他自主了一下,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没有西方的支持,他完全失败了。西方对他的支持确实很有限,搞一场演习可以,支持一场战争那是另外的事情。
应对北约军演,俄罗斯表现得非常明显,取消参与北约军事会议。当然一场演习从实质上不伤俄罗斯皮毛,对俄罗斯实质利益没有影响,这些国家演习完了还得撤回去,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阿布哈兹,俄罗斯宣布承认它们独立,演习本身对于萨卡什维利所设想的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回归格鲁吉亚丝毫没有帮助。
北约军演只能给萨卡什维利短期的政治安慰,并没有一些太实质性的结果。但是,北约在俄罗斯家门口炫耀一下武力,很有象征意义。所以正因如此,很多国家不愿意为了大国之间的对抗,扮演一些炮灰角色。所以有些国家退出了这个演习。
2.从独联体看大国政治的要害
2009年2月,独联体成员国首脑在莫斯科签署协议,同意组建集体快速反应部队,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说,这支快速反应部队“在作战潜力方面不比北约部队差”。这个消息在西方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几乎与此同时,吉尔吉斯斯坦宣布将关闭美军使用的马纳斯军事基地。
独联体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可以对比一下欧盟。欧盟的快速反应部队,在北约长期打压之下,进展非常慢,因为北约觉得欧盟没有必要再单独搞一套。当然欧盟不这么认为,欧盟想独立于北约,说穿了就是想独立于美国。因为北约是美国主导的,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基本是在按照美国人的意志行事。欧盟想搞自己的,实现自己的完全主导。
欧盟的快速反应部队,以德国、法国为主,搞起了一支一两万人的部队,但是在北约打压之下,常规的军事行动基本没有。而大的演习,像国际上一些非传统安全事务,参与得也很少。欧盟的快速反应部队是雷声大雨点小。
独联体的快速反应部队,在独联体内部是一个新生事物,而独联体在欧洲范围、世界范围,甚至在俄罗斯和独联体范围内部,基本上被认为是一个行将消亡的组织。大家都认为它会越来越衰弱,越来越只有象征意义,直至最后消亡。而现在既然要组建独联体的快速反应部队,仅仅是这么一个表示,也足以让人对独联体未来的命运刮目相看了。
所以,独联体的快速反应部队,组建之初是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的。就是宣布独联体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而俄罗斯在这个政治实体中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给全世界一个非常深的印象。
有人把它比喻为新的华约组织,这是言过其实了。从政治实体上看,独联体是非常松散的国家形态联盟。它与北约完全不一样,与过去的华约也完全不一样。过去华约这样的军事集体,与北约抗衡,不仅负责地区安全,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北约、华约都是军事同盟,是冷战的产物。而独联体组建共同安全部队,并不能说是独联体国家结成了军事同盟。它只是投入一些有限的力量,完成一些各国政府允许的边境控制、安全稳定、反恐等有限的军事任务。如果以北约和华约的意识来认识独联体快速反应部队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冷战思维的表现。
在独联体快速反应部队宣布组建的前一天,吉尔吉斯斯坦宣布将要关闭美军使用的马纳斯军事基地,这个基地是当前美军在中亚的唯一军事基地。这个问题有很微妙的地方。
独联体要组建联合部队,吉尔吉斯斯坦要中止美国因阿富汗租用这个军事基地的协议,其中毫无疑问具有一定必然性。因为独联体组建快速反应部队的时候,并不希望独联体国家内部还有其他力量介入,比如说美国对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介入。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上升到说是俄罗斯的一场阴谋,故意把美国从中亚排挤出去,这也有点言过其实。
吉尔吉斯斯坦作为独联体成员,2005年就非常正式表示过要废除美军租用军事基地的协议。当时美国的国防部长还是拉姆斯菲尔德,在独联体的一次会议上,吉尔吉斯斯坦明确表示,要求中止美军在吉尔吉斯斯坦基地的协议。拉姆斯菲尔德反应非常剧烈,就讲阴谋论,认为这是俄罗斯和中国的阴谋,让吉尔吉斯斯坦把美国挤出去,符合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的利益。当时中俄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当时出租基地是吉尔吉斯斯坦与美国达成的协议,要停止协议也是一个政府对自己国家利益做出的判断。这与中国、俄罗斯的态度毫无关系。
就在吉尔吉斯斯坦提出中止协议的同时,俄罗斯宣布向吉尔吉斯斯坦提供总额20亿美元的贷款和1.5亿美元的金融援助。很多人说,你看俄罗斯把吉尔吉斯斯坦买通了。但是你要看到,从2001年12月,美军开始租用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基地,近8年的时间,吉尔吉斯斯坦有很多的教训。第一经济收益并不是很大,美国付的钱并不像希望的那么多。第二政治麻烦不少,美国人并不是单单利用这个基地完成对阿富汗的军事支援,它利用在吉尔吉斯斯坦这样一种军事存在,干了很多事情,比如在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驱动的颜色革命。这对吉尔吉斯斯坦政局造成一定的冲击和不稳定。
所以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实际上是本着国家利益做出的选择。说做这个选择,是在俄罗斯的压力之下,在俄罗斯20亿美元的引诱之下,这种说法就太轻率了。如果要比美元,美国比俄罗斯多得多,美国的经济总量是俄罗斯远不能比的,美国的军费开支5000多亿美元,约占全世界军费开支总和的一半。俄罗斯也就是美国的十几分之一,要说凭钱收买对方,俄罗斯是肯定比不过美国的。
所以说在西方主导世界舆论的情况之下,很多舆论主体实际上戴着一种有色眼镜。美国的插足就是合情合理的,租约到了我不想让你租了,必须停止了,就说对方有什么阴谋。
奥巴马上台以前讲得很清楚,要逐步撤出伊拉克,加强阿富汗战场。他上台后,所进行的战略部署就是从伊拉克战场逐步撤出,然后加强阿富汗战场,是相对同步进行的。阿富汗战场还没有加强,就受到这么大一个挫折。吉尔吉斯斯坦基地损失,毫无疑问对美军的下一步行动产生非常大的阻碍。这个基地是美国人在阿富汗周围所拥有的一个最可靠的、物资转运量最大的基地。如果这个基地真的被收回了,对美军在阿富汗的行动肯定带来很大的影响。
那么这可能也是国际政治错综复杂的一个侧面,从这个方面看,奥巴马政府当即做出了一些要缓和美俄关系的表示,我们从中也能领悟到大国政治的要害。
美俄的关系,实际上在小布什政府后期已经搞得很僵了,非常僵。主要原因是小布什政府咄咄逼人的政策,把俄罗斯逼到墙角,毫无退缩空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还有宣布要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实际上都是被逼到了国家利益底线的一种反弹。
美国人太步步紧逼了。比如说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苏联解体,然后两德合并列入议事日程。当时北约方面、美国方面,包括德国方面都明确承诺——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明确承诺,北约势力的范围以德国的领土为终点,不超过德国的领土。可是现在北约东扩的范围已经到达什么地域了?不仅仅是德国的领土,今天已经到达波罗的海三国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下一步就要走到乌克兰,走到格鲁吉亚,已经把俄罗斯在这儿的空间挤压得所剩无几了。这对俄罗斯的刺激巨大,它的这种被逼无奈的选择,到最后也颇带点铤而走险的味道。
美俄关系走到这种僵局,美国被迫退出吉尔吉斯斯坦基地,也不排除具有俄罗斯影响的潜在背景。这么对抗下去,美国人也深深尝到付出代价的滋味,所以也发出一些缓和与俄罗斯关系的信号。
当然信号归信号,有没有实质性的行动才是关键。奥巴马上台后,俄罗斯方面为了表示改善美俄关系的善意,就讲停止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这是俄罗斯作为一种交换条件的观望。俄罗斯在观望什么呢?观望美国是不是在波兰和捷克继续完成导弹防卫系统的部署。如果奥巴马政府终止小布什政府这个错误决策,那么俄罗斯可以不部署。如果奥巴马继承小布什政府的这种做法,俄罗斯的反应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大国关系的这种联动性。欧洲的牌牵扯到中亚,中亚的牌牵扯到中东,中东的牌可能再牵扯到非洲,一环扣一环。
奥巴马要重振美国经济,妥善处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解决巴以问题、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可以说都离不开与俄罗斯的交好和合作。要从小布什政府那种强烈的单边主义改变,借助国际力量、周边力量,调解然后推动斡旋来解决问题。美俄关系的缓和,是奥巴马政府一个中长期选择。
3.俄罗斯有尚武传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俄罗斯历来有尚武传统,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获胜者,在冷战期间很长时间,是与美国平分秋色的一个超级大国。俄罗斯虽然国力衰退了,从前的苏联解体,很多国家都独立出去了,今天即使有个独联体,也是一个很松散的国家形态联盟。但中国有句老话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核心,依然秉承了沙皇时期、苏联时期的一些尚武传统。
俄罗斯历史上多次有过这样的问题,比如从查理十二世到拿破仑到希特勒对俄罗斯的入侵,俄罗斯这种尚武的传统,一方面来自对西方入侵的防御;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它向东部、向南部这种扩张的势头。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财政计划、振兴经济计划、振兴军队计划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连最近的服装改革都要往后推迟。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要进行一场规模浩大、深入的军事改革,在军队内外都引起非常大的争论。所以,俄罗斯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就是要展示自己的兵力,展示反侵略的能力,此举对俄罗斯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这次阅兵把“家底”都拿了出来,包括坦克、导弹、飞机等。除了军舰之外,俄罗斯通过阅兵,实际上把陆军、空军最先进的装备都过了一遍,规模很大,给人印象很深刻。
这个印象深刻,主要是它的武器装备系统,大部分都是苏联时期留下来的,或者是苏联时期已经设计好的。说实话,俄罗斯拿出的新东西并不是很多。在这场大阅兵当中,人们既看到俄罗斯军队一些最先进的、最尖端的武器,比如像S-400防空导弹、洲际弹道导弹,同时也看到从1956年就开始服役的“爷爷级”的轰炸机和苏联时期留下来的过时的装备。
俄罗斯让这些老装备参加阅兵,不单单反映军事方面的困窘,实际上也是一种自信,有的成功设计能维持很长时间,比如美国的F-4鬼怪式战斗机,就是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一直到90年代初才退出现役,服役时间将近40年;苏联设计的米格-21服役期限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现在,中东还有一些国家仍在使用。
成功的装备设计,服役期是相当长的,不能说一些老装备就没有战斗力,尤其是老旧装备经过电子化改造之后,往往还能焕发出一些新的东西,美国的F-15、F-16也是这样,这两款战斗机,服役时间都在30年以上。当然,俄罗斯目前的经费、科研、人才流失都有一些问题,但是如果在世界范围内衡量的话,俄罗斯的军事技术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于第二位。
俄罗斯军队的改革,从新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上任以后,改革力度令人震惊,步伐非常大。谢尔久科夫受到的非议也很多。他很年轻,20世纪60年代出生,当过兵,看简历顶多是一个中尉的军衔,没有任过很高的职务,在由军官出任国防部长的俄罗斯军事体制里边,他就受到很大的质疑。谢尔久科夫最成功的经验是,以前搞过企业,家具公司搞得比较成功。他在国防部长任上,搞大规模的改革,对军队做“伤筋动骨”的变化,在俄军内部引起广泛的质疑。一个家具公司经理,能不能搞好这场军事改革,能不能成功地规划一个军队的改革?
我们从美军来看,美国两任国防部长对美军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任是越战期间的麦克纳马拉,他完全引用了美国企业管理,把所谓战略管理这方面的理论弄到美国国防部管理里边去,对国防部、对五角大楼的日常管理往战略管理方面偏移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一个典型的地方商人当了美国国防部长。
拉姆斯菲尔德也是。拉姆斯菲尔德曾任美国海军军官,后来是一个地方大企业的董事长。他进入国防部之后,改革方案非常详细,虽然他下台了,并且由于伊拉克战争声名狼藉,但是拉姆斯菲尔德的很多改革方案,是非常激进的。他的激进改革方案被采取了一部分,并没有完全实施,但是给美军也带来很大的震动、很大的改变。
这些人在军队改革中,力度非常大,但是能不能成功,很难说。比如拉姆斯菲尔德的改革方案,在美军内部引起非常大的争议,很多军官反对他,就是因为他过于激进,过于削减了地面部队,使美军难以适应像伊拉克这种旷日持久的地面作战行动。
俄罗斯也是这样,谢尔久科夫的改革方案也非常激进。军官数量削减一半,由30万人削减到15万人,削减力度非常大。军队人数削减到100万以下,俄罗斯包括军队内部很多人都质疑,俄罗斯国土如此辽阔,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00万以下的军队能不能有效维持?另外,他对俄军指挥机构也做了很大调整,比如从军区、集团军、师、团这四级,变成军区、作战司令部、旅,实际上取消了作战师。取消作战师这个编制,在俄军内部引起更大的争论,说美军现在的基本作战单元就是作战师,那么俄军现在变成以旅为主要的作战单元。其实美军也想改成以旅为主要作战单元,拉姆斯菲尔德就推进这样的进程,但是失败了。
这个改革非常激进。对司令部人员也做了大幅度削减,比如俄罗斯国防部中央机构人员,加上总参谋部,总共不到1.1万人,要减为3500人,有约三分之二的削减;像海空军司令部削减人数也都在一半以上。这种削减,实际上砍了很多职务,不光是军官的人数砍了、总部的人数砍了、指挥机构的人数砍了,很多将军还要降为上校,很多上校要降为中校甚至少校,原来俄军有一个军衔叫准尉,主要是从事技术领域方面的任务,享受军官的待遇。现在这一轮改革方案,就把准尉的军衔取消,降为士官。
原来的俄军总长对于谢尔久科夫的改革方案颇不以为然,所以现在总长换成马卡洛夫大将。马卡洛夫对这个方案还是很支持的。
俄军改革方案的核心是,要在2015年建成一支机动性强、训练有素、配备最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军队。通过大幅度压缩人员、军官数额,腾出钱来搞装备。总体设想还可以,但是俄军内部好多人质疑,未来面对一场什么样的战争?从现在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和总长马卡洛夫他们所设计的方案来看,俄军未来主要是对付像美军所说的灌木丛林冲突和战争,就是小型的、地区的、快速反应式的冲突或战争。俄军内部很多人提出质疑,你未来有没有准备应对一场大规模的地面冲突,如果发生这样的冲突以后,怎么办?
俄军取消征兵制度,建立专业化的军队募兵制,没有预备役。应付这些常规的、中小型冲突,尤其小型的是可以的。如果未来应对一场大规模冲突,没有预备役怎么完成国防动员、怎么有效地把平时机制转入战时机制,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谢尔久科夫和马卡洛夫的改革,在俄军中激起一次广泛的讨论、争论,深刻讨论俄军现在面临的问题,下一步的战略走向,这本身具有很大的意义,甚至这种意义比俄军进行改革的意义还要大。
这种改革就像高速公路上转弯,有些时候不能太急,高速路上绝对没有90度的弯,它的弯道一般比较缓,而且路边是斜的,汽车在不必减速的情况下,可以把弯转过来。那么谢尔久科夫和马卡洛夫的改革方案,弯比较急,就要求这个车开到这儿急减速,甚至要踩一脚刹车,对俄军来说震荡太大。俄军这么一辆长时间高速行驶的车,如果在弯道之前做急刹车动作的话,车上很多人要被甩下来,车上很多部件可能要被损坏。俄军面临很大阻力,这个急转弯的改革能不能有效推行,能不能按照时间结点在2015年到2020年形成什么样的能力,绝不仅仅是一个纸张上的问题,只要把它设计出来,未来就能够实现。它最终要通过人去实行,通过人员的变化、机构的变化最终实现这个改革。
这个改革甚至被视为自沙皇时期1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约从1874年,当时由沙皇俄国的米柳京元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改革,到现在100多年以来,俄军第一次采取这么大的动作,包括苏军时期。
改革对俄罗斯政坛的稳定,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间接的震动很大。因为俄罗斯没有需要武装力量急迫完成的任务,格鲁吉亚问题基本搞定了。它不像中国,比如台湾问题,我们国家统一没完成。俄罗斯的两个棘手问题,车臣问题基本摆平了,格鲁吉亚问题也已解决。没有当务之急要使用武装力量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它有这样的时间和空隙。
从中长期来看,车臣问题、格鲁吉亚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还要继续发酵,北约东扩问题,乌克兰是否要加入北约的问题,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的问题,俄罗斯认为它面临很现实的安全威胁,俄罗斯政坛反复强调,要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那么通过改革,到底是增强了武装力量还是削弱了力量?在俄罗斯政界也引起一些争论,当然俄罗斯军队总长马卡洛夫也讲了,恰恰通过俄军在格鲁吉亚的行动,证明俄军改革的必要性。因为在格鲁吉亚的行动中,证明俄军应对一场现代化战争能力还是有问题的。
看起来很矛盾,和平时期、稳定时期是军事改革最好的时期,但是和平时期军事改革完成之后能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当和平时期度过以后,未来危险来临的时候能不能拿出有效的能力来,对俄军是个很大的考验。当然,像这样的问题,不光俄军有,美国有,可能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有:在和平时期军事改革,它的力度、步骤、最终形成效能和能不能有效推进,这些都需要加以综合考虑。
2011年9月,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在堪察加半岛举行了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实战演习,50多艘舰艇、50多架飞机以及1万多名官兵参加。军演当中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大批导弹脱靶、装甲车抛锚、军舰故障等。另外,飞机的出航率也有很大问题,包括目标的锁定、攻击。部队的调动有效性也存在问题。从演习内部看,不仅仅是单一军种的问题,俄海军、空军,甚至陆军都存在一些问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逐步走出苏联腐败阶段的阴影,但国防建设还在这个阴影中徘徊。此次太平洋舰队演习,由太平洋舰队宣布演习不成功,甚至失败。
我们客观冷静分析,一支军队,尤其是像俄罗斯这样一支继承苏军传统的军队,它敢于对全世界承认演习失败,这需要非常大的勇气。而任何情况下,发现问题就是前进的台阶。俄罗斯军队宣布自己的大型演习失败,一方面可以看出军队的千疮百孔,另外也可以看出这支部队改革的决心。
普京要求,在5年到10年内完全改装军队和舰队。俄罗斯军队一直在大力推进改革,军队内部有很多不同的声音。2011年7月,有好几位俄罗斯军队的高级军官辞职,据说是为了表达对改革措施的不满。
其实,在当今国家安全态势剧烈变化的时代,任何一支军队都必须直面改革的考验,改革停滞将给军队战斗力带来严重损害。俄军要适应未来国际安全形势、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打造一支适应变化的军队,包括撤销各大军区、成立各个战略方面司令部、大幅度削减机关人员,甚至削减将军,把军官的数额大大减少,充实一线作战部队。谁也不能否认俄军事改革的方向。但就其改革步伐看,步伐迈得过大了,从俄军总参谋长辞职开始,很多军官做出了剧烈反弹的举动。
当然,这些反弹要从两方面看,一是改革步伐不太适当,对军队“伤筋动骨”,引起军官反弹。所以,改革步伐必须得调整,以军队中高级军官能够接受的步伐,在不损伤军队主体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另外,做出这些调整的时候,必然对相当一批军官的利益产生影响,出现了以军官自身利益为重还是国家利益为重的问题。如果说以军官利益为重,损失的就是军队改革步伐。
另一方面,改革要有节奏,有节奏并不意味着不进行剧烈的变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国家安全态势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一样,必须面临这种改革的考验,停滞、稳定是没有出路的。
俄罗斯军队的改革,一个关键问题是要与俄罗斯的国家地位相适应。实际上,自苏联解体十几年之后,原来苏联制定的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对俄罗斯军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是它的大国企图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超级大国,在全球担负有义务,今天虽然也想做超级大国,但它还只是地区性国家,它的国家利益就出现了很大的萎缩。这种萎缩跟经济发展有关系,最近几年也不尽如人意。
普京上来之后好多了,俄罗斯经济恢复主要靠的是能源——天然气、石油,金融危机对天然气、石油价格的打击很大,实际上又面临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困境。这些对俄罗斯国家利益、经济建设都有很大的影响。
俄罗斯传统武装力量陆军份额占得最大,这回削减最多的也是陆军。这次改革实际上是武装力量的转型——小型化,不再搞庞大规模的陆军。主要依靠现代化武器装备,核威慑,还有海空军,尤其是空军。
俄罗斯人做了调查,他们军队的各种战备效能都在下降,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论未来画的烧饼多么香甜,在改革期战斗力下降是难以避免的。美军是这样,俄军是这样,我们军队未来要改革的时候也是一样。毕竟在军队改革或者军队建设转型期,老的能力正在逐步丧失,新的能力还没有形成。
任何军队改革都需要一段相对和平的稳定期,如果在此期间有大的动作、大的动荡就不是一个改革的好时期,俄罗斯军队现在就处于一个改革的好时期。周边安全形势稳定,大国关系稳定。如果说有问题的话,主要是国内经济问题。恰逢这个时期,俄罗斯军队通过改革,在有限军费的支撑之下,提升战斗力减少人头费、增加装备费,完成军队重新组合,对作战效能提升确实是有帮助的。
当然这里还需要一些魄力,因为任何军事改革——尤其这种大幅度调整改革,涉及军队的转型,涉及军队原有的方方面面利益。这个调整、改革,实际上是利益的重新组合,利益的转移。对原有这些利益集团也好,对原有利益范围也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说这也是改革的通病,任何国家的改革都面临这样的问题,美国的军事改革也不例外。
改革之前,欢呼改革的人到改革真正来的时候,往往成为反对改革的人。就是利益分配、利益调整对自己产生影响的反弹,这种利益影响有时候超出个人了——对个人当然毫无疑问是有影响的,它还涉及各个军种之间的平衡、武装力量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平衡、军职官员与文职官员之间的平衡,多重平衡可能要被打破,出现重新的调整,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所以邓小平同志讲过一句话:改革就是一场革命。改革对专业团体利益格局冲击巨大,对传统观念冲击巨大,对原有体制冲击巨大。能不能通过坚定的决心把改革推进下去,并且取得成果,这需要领导人的胆略。
可以说,军队的改革必须经过一个阵痛期,然后才能获得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中外军事改革因为怕疼退缩的例子很多,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军事改革实际上并不成功,也不彻底,就是因为各种利益、观念、思维的羁绊,或者意志不够坚定。
4.北约、欧盟东扩,俄罗斯受挤压
俄罗斯的困境
欧盟27国和苏联6个加盟共和国,建立所谓东部合作伙伴关系,这个计划是欧盟的核心,要逐步消化东欧的区域。欧盟的这个计划跟北约一样,也在东扩。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的战略安全空间,而欧盟东扩,挤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空间。从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对俄罗斯形成挤压。
我们可以看出,东欧各国过去的分工体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欧盟要把东欧大量的国家纳入它的体系之中,实际上在玩一种新的分工体系,这种新的分工体系与以前的体系有类似的地方。体系一旦形成,就能够牢牢掌控这些国家的经济。不仅仅从地缘政治范畴、国家安全范畴,使这些地区脱离俄罗斯的控制和影响;更从经济层面,杜绝俄罗斯将来掌控这些地区的可能性。这对俄罗斯整个发展规划,实际上影响很大。
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掌政权之后,一个理想就是向西发展,普京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未来。普京是非常佩服彼得大帝的,彼得大帝就是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打通,向西方发展。从西方获取技术、寻找发展空间,普京也是这个想法。
但是现在的矛盾是,俄罗斯把它的发展希望全部放在向西方发展的时候,它看见西方的壁垒——北约东扩的壁垒和欧盟东扩的壁垒,对俄罗斯形成强劲的关闭态势。那加入进去行不行?俄罗斯提出过加入北约的要求,北约置之不理;加入欧盟也没有可能性,这是俄罗斯面对的发展困境。
大阅兵反击
面对困境,俄罗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规模空前。这对俄罗斯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第一点,俄罗斯正在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逐步走出,大规模的庆典可以提振国民的信心和军队的士气。
第二点,北约东扩,围绕俄罗斯未来地位的各种议论非常多,俄罗斯是不是重新走向强权?俄罗斯是不是重新恢复苏联时期的追求?
第三点就是卡廷事件的阴影。参加卡廷纪念活动的波兰总统飞机在俄罗斯失事,波兰政治精英损失非常大。当年的卡廷惨案是苏联造成的,现在波兰总统乘坐的飞机又失事了,那么是不是有什么幕后的动作?
这些实际上给俄罗斯的形象都带来一些影响。围绕卡廷事件,美国的CNN、英国的BBC,搞了很多有关卡廷事件的采访,想把这件事情炒大。对苏联参加“二战”的作用也想整个否定,想通过卡廷事件,把斯大林描述得跟希特勒一样,造成了新一轮西方媒体、西方一些政治人物对俄罗斯的抹黑。
俄罗斯想证明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非常需要一个机会。那么这个机会出现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俄罗斯当然要不遗余力地抓住,提振国民和军队的信心,从西方某种程度的抹黑中挣脱出来。正因为此,俄罗斯首次邀请了曾经和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的美国、英国和法国等一些北约成员国的军事部队参加红场阅兵。
因此,有人认为俄罗斯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有一点退缩的意思。实际上,俄美的关系不可能一直紧张下去,就像有一段时间中美关系比较紧张一样。少量先从美方开始,做出一些友善的行动,那么双方关系有所缓和。未来的大国关系就是这样,不断地斗争磨合,然后妥协,对俄罗斯来说也是一样的。
所以俄罗斯有一些适度的调整,并不意味着修改基本国策。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如何在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分得一杯不小的羹,在参加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让别人当作二等公民,这些基本的国家利益的追求,俄罗斯是不会改变的。跟美国斗一斗,或者缓和缓和,只不过是策略上的调整。
当然,西方媒体、政治家善于抓住这些蛛丝马迹,然后采取挑拨的措施。比如说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关系,他们非常善于把普京刻画为一个强硬派,把梅德韦杰夫刻画为温和派。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性行为,这种行为就是为了分化俄罗斯的领导集体。
北约觊觎俄罗斯后院
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一个核心港口,如果这个港口取消了,这个舰队连个驻地都没有。从历史上看,克里米亚半岛原来是俄罗斯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为了满足乌克兰领导人的要求,把克里米亚半岛划给了乌克兰。当时赫鲁晓夫也不知道将来苏联会解体,所以给现在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就克里米亚半岛的归属问题发生了纠纷,纠纷非常厉害,牵扯到了两个国家的民族感情问题。
2010年5月,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了一项协议,俄罗斯以七折的优惠向乌克兰提供天然气。作为交换条件,乌克兰同意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在塞瓦斯托波尔港驻扎期限延长25年。
从这个条约可以看出俄乌关系的缓和,乌克兰政权更迭,确实给乌克兰带来了实惠,带来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景。乌克兰如果一味地向西方靠拢,一味地追求加入北约,而置东方的这个强邻于不顾,实际上会把乌克兰置于很大的困境。因为这个强邻不管是从地缘政治上、文化上,还是历史上都对乌克兰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包括天然气的供应都成问题。
这个条约签署后,维护俄罗斯安全的黑海舰队的基地就有比较长时间的指望。从传统上来说,黑海应该是俄罗斯的影响范围、势力范围,历史上,彼得大帝打开的是俄罗斯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叶卡捷琳娜二世打开的是通向黑海然后进入地中海的这样一个出海口,这是俄罗斯与欧洲联系的两个出海口、两个大的通道。
所以对俄罗斯来说,塞瓦斯托波尔基地,关系到黑海舰队的存在,关系到舰队在黑海方向维护俄罗斯的利益,已经涉及俄罗斯国家的核心利益。
北约从来没有涉足过这个地方——“二战”期间那不是北约,是希特勒,希特勒的军队曾经占领过克里米亚半岛。除此以外,西欧的势力、中欧的势力从来没有达到黑海,北约也是一样。
北约东扩想把乌克兰装进去,装进去以后,北约的触角就能够达到黑海。所以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对北约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区域;对俄罗斯来说,这里是后院。
2014年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之后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成为新的联邦主体。
北约反导步步紧逼,俄罗斯被迫反弹
2011年10月,西班牙同意美国在境内部署四艘宙斯盾级驱逐舰,以此作为北约反导系统的组成部分。北约与俄罗斯关于反导系统的争执,在消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开始加紧了。
这个问题离我们很远,好像我们关不关注都好。但是我觉得从俄罗斯的态度中,我们可以学一些东西。
北约在西班牙部署,完全是北约内部的事务,但是俄罗斯强力干涉。包括在小布什时期,俄罗斯对美国在波兰、捷克部署反导系统便强力地反弹。反弹三四年后,奥巴马政府上台把这两个项目取消了。按理说,美国在波兰和捷克部署,也不干俄罗斯的事情,是人家主权国家的事情,但是俄罗斯必须得做出强烈反弹。为什么?因为你在这儿部署,影响了我的战略威慑,影响了我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我构成威胁,所以我必须采取反措施。
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所体现出的这种大国利益,绝不仅仅局限在国境线以内。大国安全远远超出国境线,要对大范围进行关注。
从这个方面来看,有些东西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俄罗斯的这种大国的战略安排和对周边安全的关注,不允许周边出现敌对集团对国家形成安全威胁。这是俄罗斯总体国家安全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当然另一方面也能看到,俄罗斯所有的领导人,无论怎么要求俄罗斯融入西方,北约、欧盟对俄罗斯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警惕。美国要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反导系统也好,北约要在西班牙部署宙斯盾级驱逐舰也好,其中的核心就是对俄罗斯深深的不信任,深深的敌意。这一点并不因为俄罗斯政权性质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并不因为俄罗斯由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变成今天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有所改变。
这种敌视,这种战略安排,这种围堵,直到今天还在进行。这也给国际政治提供了很好的一个范例教训。其实国家利益远远超出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这些对立是根深蒂固的,不以单方面意志为转移。
你说俄罗斯想与西方对立吗?完全不想。它就一门心思想融入,但是人家不让它融入,人家就一步一步做出这样的防范。所以,表面看俄罗斯反弹很强烈,实际上是被动的,这是其被动的反应。
对于美国部署反导系统,俄罗斯并不准备建立自己的反导系统,而是采取加强核力量和高精尖武器研制等非对称措施予以反击。预计在10年之内,俄罗斯将对军队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装备更新。计划花费约7700亿美元采购超过400枚洲际弹道导弹、大约100个军用航天器、600多架先进战斗机、数十艘潜水艇和军舰以及数以千计的军用车辆等军事装备。
这一点跟普京所追求的重振军事力量、建立强大俄罗斯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俄罗斯要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美国那种信息化的路子,那样投入巨大,以俄罗斯的经济实力难以维系。以俄罗斯的经济状态,要保证一个大国所应具有的影响,战略核威慑是一个根本力量。
北约建立覆盖欧洲的反导系统,对俄罗斯的战略核威慑有非常大的抵消作用。因此,无论是普京还是梅德韦杰夫,都一定会针对北约反导系统,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比如部署一系列的先进打击系统,确保摧毁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反导系统,确保俄罗斯的战略核威慑对欧洲、对美国是有效的,以此为基础重振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力量。
自叶利钦之后,俄罗斯的任何领导者都明白,武装力量是支撑俄罗斯强大的一个最根本性的支柱。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武装力量的衰落,导致其陷入两场车臣战争,遭遇了数不尽的内部袭击和外部的蔑视。
而今俄罗斯的经济与叶利钦时代相比已经大不一样,普京描绘出的未来强大俄罗斯的蓝图中,武装力量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再加上继承自苏联的大部分遗产,苏联在军事上获得的辉煌——包括“二战”的胜利,在俄罗斯传统国家战略荣誉中,它的光荣与梦想,军事力量占的份额相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