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立天边的豪杰
吴越剑,雄浑奇崛的水土风采
地处江南水乡的吴越,兼备兵器的生硬与江南的秀丽,散逸出刚强与柔美并重的气息。江南水网纵横,地处林莽,既然你中原战车不适合这里,那就让我轻便锋利的宝剑称一回王吧。吴越宝剑能斩断牛马,甚至戳穿钢质容器,这就需要高超的铸作技术。吴国的青铜冶铸技术可谓精湛,《左传》说,鲁国为报谢晋代齐救鲁立功,将代表吴地冶炼水准的吴寿梦鼎赠送给晋将荀偃,令北人大为赏识。
现今出土的数以千计的青铜利器,以制作精良闻名于世,《战国策》称:肉试则断牛马,金铁则截盘匝。
吴越人心中,剑是力量的象征。军备竞赛是吴越两国的精神主题,越王勾践让著名剑师欧冶子躲在绍兴的一座山上铸剑,这位名匠经历数年精心铸造了湛泸、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柄名贵的宝剑。
吴王阖闾也下令重金悬赏工匠铸冶利剑,吴国冶铸名家干将、镆铘夫妇冶铸出宝剑。史书对干将的莫干山炼剑有神话般的描述,“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铁精是指铁矿石,金英即黄铜矿。“候天伺地,阴阳同光”,即选择环境、较高的气温与避风的地点。炉火之旺照得黑夜如昼,烟雾上升与空中云气相接,顿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之感。《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对炼铁所需高温惊讶赞叹,壮观的场面被视为神奇。
干将、镆铘夫妇在莫干山冶铸出干将镆铘雌雄剑。庄子说这种剑只藏不用,至珍至宝。化验分析,勾践剑用锡、青铜铸成,含有铅和镍,勾践剑、吴王剑、夫差剑相继在山西、湖北、河南等地下沉睡了千百年,仍不失旧日的风采。
那时还没有钢铁这个概念,后来德清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作了解释,“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这就破了巨阙剑镆铘剑“有缺如粢米”之疑惑。
欧洲在公元14世纪才有生铁出现,这里有个冶炼的技术问题,一直是个谜。干将使用的鼓风竖炉,是一种连续加料,间断排渣、排铜的炉。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用鼓风竖炉还原冶炼的最早遗址在法国里昂,它的确切年代是1828年。
商代中期,中原青铜冶铸技术开始传入。加上吴地富藏铜、锡资源,为土著越人依山鼓铸,创造出富于地方色彩的赫赫青铜宝剑。
江南地区遍地林莽,水网纵横,北方沉重的战车开不进这里,长柄兵器也难有用武之地,剑遂成为吴越地区作战格斗中的常规武器。
呼唤利剑,于是出现了一批驰名于世的铸剑大师,如欧冶子、镆铘、干将等,冶铸出了诸多陆斩犀兕,水截蛟龙的名剑。那种“琗如芙蓉始出,烂如列星之行,浑浑如水溢于塘,岩岩如琐玉,焕焕如冰释”的感觉,是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苏州虎丘的剑池据说藏有吴王阖闾的三千把宝剑,人们深信不疑,秦始皇以及后来的孙策孙权父子屡屡来此挖掘,皆失望归去。
菰城县,早年的城市智慧
湖州西去约九公里的乡野山坡上,静躺着一处城郭遗址,遗址的主人叫黄歇,是两千多年前战国七雄时代称之为春申君的大人物。史书上将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列为战国末有名的四公子。四公子均以博学召闻天下,四方士子争相投之,黄歇城内养士过千,这些人物以游学博闻著称。
春申君雕塑
春秋后期,周王朝对名族的控制力大为减弱,长江流域名族从贡赋和战争重负中解脱出来,形成荆楚和吴越经济区。
黄歇是战国末年楚国的一个贵族。越灭吴,楚灭越,楚顷襄王麾下的春申君黄歇被封王于吴。时逢秦国日益强大,开启征服六国的战争。楚王害怕,派黄歇出使秦国。他机智善辩,说服秦国把兵力引向北方的韩、魏两国,尤其是帮助被扣押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出秦国,为楚国立了大功。公元前262年太子完登上楚王宝座,是为楚考烈王,黄歇被任命为楚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公元前248年,黄歇打起了小算盘,淮北与齐国近,一旦有事,易破,得找个安稳之地经营。黄歇要求改封江东,考烈王准之,于是春申君得到了今天的太湖地区。他入主吴地的第一站是苏州,在吴地立脚先得治水,他在苏州增设了水陆城门葑门,封闭了水门胥水,使胥江水绕道入城,又在城中开凿了许多纵横小河,是为内城河,以后,太湖对岸又成了他的兴致所在。
黄歇选择了湖州的下菰城建城堰,设菰城县。他倒很有事业心,筑了一座像样的城邑,城堰依山势而筑,黄土夯基,墙堰结实坚硬,断面呈梯形,高六米至九米。城分内外两重,盛极一时,独处江南一隅,煞是风光,使湖州“英灵所诞,雄于楚越。”春申君的作为,使得西晋永嘉年间北乱时,有了大批士族南迁湖州的故事。
黄歇是最早的商业天才,他建成了古代中国最具商业氛围的湖州城,城由内外两重组成,衙署居内城,百姓住外城,城内青楼绵延,西接港口,烟火万家,商贾云集。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青楼连延十里,城内又有小城,重城屹然。”
黄歇在城废墟上大兴土木,围绕内城的是:七堰八门六十坊,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司马迁南游时看到春申君住过的宫殿,对其壮丽宏伟曾叹息不已。
菰城得名于“城西溪泽,菰草弥望”。遗址在今天湖州云巢乡窑头村的丛林翠竹之间,坐落在一个自北向南倾斜的山坡上,下菰城的城垣中夹杂有印纹陶、原始青瓷和夹砂陶片等。是湖州最早的古城址,是中国东南各省古城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2000多年过去了,这座当年繁华一时的城邑废圮已久。明代诗人张羽曾慕名来此游览,留诗:“坡陀废垒青山侧,至今传是春申宅。”
下菰城是战国时楚国菰城县和秦置乌程县的县治,北依金盖山,南临东苕溪,顺流向北约40里可达太湖,有背山面水的优越地理环境。志书说“今所谓下菰城者,盖春申君伐吴时亲垒屯驻之处,其四壁间可证”。
文物遗迹尚被掩埋在下面,但是在地表之上的杂草丛中,偶尔仍可捡到镰形的石刀、石器和印纹陶罐残片等物,多有春秋前后的文化遗存。
黄歇在这宴饮歌乐之中沉醉了25年,他未听朱英的劝说,被李园设套所诛。从史家的文字里,我们隐约知道当年的繁华,青楼连延十里,城内又有小城,重城屹然,可见当年施工技术的水准。司马迁看了春申君的故城,大叹“室盛”。司马光则用“宫殿豪华”四字入了他的《资治通鉴》。
站在城垛上可以远眺湖泊水网,可以俯瞰城墙下密密麻麻的商肆民居,小巷里鳞次栉比的老房子,夹缝里的小巷、小河,沿河的竹行、木行、缸甏行。巷子别具魅力,朴素、含蓄、温柔、多情,使人不忍离去。
项王城,英雄归去来
太湖的人文素质,好剑尚武勇、轻死,勇于赴难,令人生畏。江东子弟的战斗力,威震中原。
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江宁知府任上应对叛乱失职,被罢。三月,夫妇俩乘舟前往江西,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诵出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有感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讽喻南宋统治者,也不满丈夫的懦弱。舟至安徽贵池,心里郁闷的赵明诚接旨,被任命为湖州知州。六月十三日,赵明诚舍舟登岸,葛衣岸巾,驰马回江宁,准备去湖州上任。不幸途中感疾,卒于建康。丈夫赵明诚与湖州擦肩而过,妻子李清照凭吊项羽的《夏日绝句》永远地留给了湖州。
楚国名将项燕在抗秦中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燕有个孙子叫项羽,与他的叔叔项梁杀了会稽太守殷通,躲避吴中。颜真卿《项王庙碑阴述》说,项羽“与叔项梁避仇于吴中,盖今之湖州”。是李清照眼里那个令人神往的“江东”。据说项羽曾在湖州见到秦始皇巡视的壮观队伍,项羽居然说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怕惹出大祸,赶紧以手掩其嘴,当地人把这事的发生地称为“掩浦”或“项浦”。
陈胜、吴广起兵不久,项羽立马在太湖四周广招兵马。有资料显示,项羽曾在弁山、顾渚山等处屯兵练兵,他的江东子弟大多为这一带的吴人。今天弁山上还留着项羽的走马埒、饮马池、系马木等募兵、练兵的遗址。项羽集中江东八千子弟,集聚湖州宣誓起兵,那宣誓之处湖州人称为子城或项王城,是历代府台衙门所在地。
项王城地势高出城外三四米。项羽在此誓师出兵,渡江西击暴秦,西楚霸王一世英名由此展开,后人描写当时雄风“举旗振臂起江东,子弟八千胆力雄”,项羽从此踏上“争霸伐秦功盖世,称王立楚史留名”之路。也留下湖城的最初轮廓。
杜牧敬佩项羽,他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不愿回江东,不愿卷土重来,归根结底是感到有愧于江东父老。《史记·项羽本纪》这样描述,项羽摆脱垓下之围后逃至乌江边,乌江亭长劝其急渡。羽曰:“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上,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我有何面目见之?”遂自刎。司马迁在此用了情的。李清照“不肯过江东”之句,更颂豪杰之士慷慨殉难的壮怀豪情。
追随项羽的江东子弟又都以传统方式自刭,将轻死运用到极致。吴地彪悍难治,令汉代统治者忧虑重重。西晋左思的《吴都赋》说吴地军人有无坚不摧的“陷坚之锐”。《隋书》谈到江南风俗时说:“人性并躁动,风气果决,包藏祸害,视死如归。”六朝时太湖地区还盛行果决、好战、好用剑、好斗之风。
项氏旧为楚将,项梁叔侄素有复楚国、报亲仇的大志,避居乌程时便暗中用兵法部署宾客及子弟。秦始皇死后,他们便选中苕霅交汇处的江渚汇东北筑城以屯军,地点即在今日太和坊、子城巷、爱山街、府西街为四界的区域内。
湖州项王城传为项羽所筑。汉时,乌程县治自下菰城迁至项王城。三国吴孙皓析吴郡、丹阳郡置吴兴郡,治乌程。
太湖连接大海,靠近世界。3000年前后,太湖一带是吴国的中心。春秋后期,吴都经阖闾、楚春申君、西汉刘濞先后经营,工农业皆成气候,成江东福地。三国,孙吴招引流民屯垦,劝导农桑。两晋,北方士族避乱南奔,中原文化、技术大量南移,带来农桑、手工业的轰轰烈烈。
古代吴人生活在水乡泽国,从居住、耕种、渔猎到相互间往来、交流,都与水相连,是一个水上部落,三江五湖常有惊涛骇浪,稍一疏忽或力怯,就会樯倾楫摧,葬身鱼腹。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力量与勇气。吴人好勇尚武的性格在战国时期的纷争中立于不败。吴国不乏专诸、要离之类的勇士侠客,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的伍子胥、兵圣孙武之类的将帅,更有雄才大略的阖闾之类的君王,吴地精良的青铜兵器显名列国,屈原在《国殇》中有“操吴戈兮被犀甲”之句。
吴兴郡治与乌程县治均在项王城。东晋于项王城外围筑子城,专为郡治。此后,子城一直是郡、州、路、府衙署所在地,直到民国初年,其后部改为公园。
项王城至今仍被湖州人视作风水宝地。方志记载,子城周长二里有余,城四周开城壕,城壕引霅溪支流之水以护城。
汉代迁乌程县于项王城。三国时,吴王孙皓以原吴郡的乌程、永安、余杭、临水、阳羡及丹阳郡的故鄣、安吉、原乡、于潜九县“地势水利之便”,取“孙吴中兴”之意改名“吴兴郡”,从此吴兴走进了名郡望府的行列。
相传东晋大兴年间,郭璞受文帝之令,来吴兴勘地理,在子城外围督建罗城。
唐初,辅公袥于江东谋反,占据子城,被赵郡王李孝恭平定,扩城,设九门。唐代子城作为州刺史厅及其衙署,袁高、于頔、崔元亮、杜牧等守郡者在这里“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佳作名篇传世。颜真卿在此续纂《韵海镜源》,建韵海楼。另有清风、明月、弁苍、映溪等十楼,雄居子城之上,登临城楼可纵览全城美景。
北宋初,吴越王归宋,子城拆毁,置计时用的漏刻鼓钲,中门立“湖州”牌。城上名楼仅存消暑等五楼。此时子城城壕淤塞,失去名宦的风雅文脉。
960年,取吴越王钱氏纳土归宋之意,置归安县,重修罗城,改设六门。元末,张士诚部将潘原明守湖城,加以修筑。用块石垒砌,重凿壕堑,开临湖之陆门,重修迎禧门。
明嘉靖年,为了抗倭寇,乌程知县张冕鉴于罗城城垣低矮,集资加高加厚城墙。1555年,倭寇进犯湖城,依靠城的坚固,官民齐心击退倭寇。次年,李敏德任知府,披阅城图并登城四望,感叹湖城山川环绕、清远殷实,但城池与之不相匹称,带头捐出俸禄,乌程、归安两知县分南北督建,修整府城,增厚城墙,筑箭台52座,两年完工,府城面貌焕然一新,巍然雄立为一方壮观。
民国时期,因修申湖公路、筑环城马路,城垣大部被拆。现仅存清源门水门及定安门东侧城墙、西城墙部分残垣。辛亥光复后撤府改县,子城后花园被改为公园,城墙也废,子城也仅存人民公园部分高墩及图书馆北侧部分城墙遗迹。
2008年,爱山广场步行街区施工时发现湖州子城遗址。经考古发掘,一条长80余米、宽约15米的城墙遗址裸露。为纪念西楚霸王的壮举,湖州市政府在奉胜门遗址附近建造项王公园。
民国《吴兴县城区坊巷全图》中画出,湖州子城大致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城池。子城东城墙遗址还出土了大量三国孙吴、两晋、南宋、唐宋时期的瓦当等遗物。考古人员在迎春门护城河发现了吊桥遗存,尤其是三国时期瓦当的出土,为孙吴设吴兴郡于此提供了物证。
项王城作为湖州古城的存折,家底的象征,后人消费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