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就得像干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干部基本三十条(1)

所谓基本,是指组成事物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贯穿事物发展始终,决定事物发展方向。我们熟知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就是强调这些都是带有方向性的、非常重要的、管总的东西。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基本的规律可循,当干部从政为官更是如此,有很多基本的道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学习总结、严格遵循,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和综合素养。要当称职、优秀、有本事、有前途的干部,以下这些基本的道理和方法应努力掌握。

一、有信仰,才会有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当干部、人了党,首要的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回避的首要任务。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

有信仰才会有定力。“志正则重邪不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强大的定力,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面对多少诱惑,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虽千万人吾往矣”。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97年来,我们党正是靠着坚定的信仰和定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各项事业的成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有信仰才会有动力。物质可以产生力量,精神同样可以产生力量。信仰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崇高价值的追求,是精神的最高表现形式。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就会向前向上向善,促使自己去进取、去奋斗。“没有信仰的人,终究要被有信仰的人驱逐到墙角里去的。”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者、建设者,凝聚起干事创业的信仰伟力,对党忠诚、向党负责、为党分忧。

有信仰才会有幸福。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一个有信仰的人,是心有所依的,怀着一种美丽的、高尚的信念活着,是真正幸福的。追求信仰的过程,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就是服务人民的过程,就是锤炼道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成就了自我、造福了百姓、温暖了人间,可以体会到牺牲小我、换取大我的纯正幸福感。

二、天下之德,莫过于忠

“忠”就是将“心”放在正“中”,不上不下、不偏不倚,对自己所坚守的,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在中国古代,“忠”被看作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被称为“八德”,而“忠”则位列“八德”之首,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从政为官的根本遵循。靠不住的人要不得,当干部一定要靠得住。忠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具体来说,就是说要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单位忠诚。

要做到“言忠”。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如实向党组织报告情况,不讲损害党中央权威的话,不讲有损党员形象的话。

要做到“行忠”。对党绝对忠诚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不能光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到实践中。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到“四个服从”,不折不扣执行好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要做到“身忠”。以身许党,以身报党,生是党的人,死是党的鬼,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在重大关头、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

三、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

人一生其实都是生活在责任之中。家长有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责任,孩子有刻苦学习、增强能力的责任,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就更大了。职务其实就是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领导职务不是一种待遇,不是一种享受,也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职务越高,责任就越大,要求也越高,本事也要越大;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履其职、担其责、成其事,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党的十九大为我国发展的未来擘画了最新最美的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吹响了新的集结号,这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有磨砺担当的宽肩膀。具备一种“铁肩担道义”的胆识,把工作当事业,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事不避难、勇于担责,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敢于面对、敢于碰硬,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问题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关头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坚决斗争,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要练就成事的真本领。担当需要有本事,有本事才能担当。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始终保持虚怀若谷、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既向书本学又向实践学,既向领导和同事学又向专家、基层和群众学,既向传统学又向现代学,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主动投身实践,在基层一线摔打、磨炼自己,让成事的真本领在实践的田野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在实践的风雨中打磨得更丰满坚实、圆熟练达。

四、一定要拥有“几把刷子”

现实中,形容一个人有“几把刷子”,说明这个人有本事、有能力。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不是靠别人,靠的是实力。没有实力,什么也做不了,容易出纰漏。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领导干部,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由于缺乏本领,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候也很辛苦,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心中有点子,手中有“刷子”,工作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出新出彩。特别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日新月异、深刻变化,各种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任务不断涌现,徒有一腔热血不行,必须有过硬的能力水平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从事的职业不一样,所需拥有的“刷子”也不一样。

领导干部应当拥有哪几把“刷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的本领。“八种本领”就是衡量、评判一个干部有没有能力、本事的重要标注、依据、尺度。领导干部必须以“八种本领”为目标,不断提高、努力增强、全面提高个人工作能力。

如何使自己成为“有几把刷子”的干部?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这其中,“博学之”“慎思之”“笃行之”是基本的,至关重要。

五、为政处事,担当务实

担当务实,就是说为政处事要敢于担当,求真务实。“逆境顺境看襟度,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以担当的意识、担当的勇气、担当的能力、担当的胸怀,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义无反顾地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群众利益去奋斗。勇于担当,既是成事之要,也是共产党人的最大忠诚。实干实绩最重要,反对空谈、崇尚实干、注重落实、务求实效,是我们党一贯保持、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知人识人、选人用人的鲜明导向。

要有敢啃“硬骨头”的担当。一定要有点英雄气概,越在危难时刻,越要敢于担当,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敢担。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怕麻烦,敢于向问题聚焦,朝矛盾用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在敢于担当中一心为民、历练提高。担当决不能耍“嘴皮”,还得有担当的能力、担当的胸怀,担得起责、担得起难、担得起屈、担得起过,更要为敢于担当的下属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善于抓细抓小,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在小处见真功,在细处立标准,把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事、具体人上,一件一件事情去做,一点一点去抓,下“笨”功夫,不当“巧官”。始终保持审慎笃实的习惯,从基础、点滴做起,远离浮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审慎思考、笃实干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要用担当务实的人。以担当务实为鲜明用人导向,在实干和实绩中检验识别干部,让那些想干事、会干事、不出事、干成事的干部“浮”出水面,走上舞台;让那些信奉“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投机者和“吹牛皮”的没有市场、吃闭门羹;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营造担当务实的好风气。

六、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权力是公器,公器就不能私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为官从政,必须祛除私心杂念,杜绝以权谋私。私心乃百病之根,因为私心膨胀,公私天平就会倾斜,党性就会丧失,甚至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公私不分,折射出品位不高、原则性不强、自身要求不严,对党的公信力、组织的公信力杀伤极大。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用公车办一次私事、花公款请一回朋友、借公权为亲朋安排一份工作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殊不知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人情与原则搅和在一起,往往就是走向腐败的开端。公则一致,私则万殊。无私则正,无我则善。公生正,廉生威。因此,公私分明,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和境界,还必须成为党员干部的自律规范。

公务和私事要分明。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公务和私事的关系,为公务和私事划上“楚河汉界”,自觉做到不假借公务之名办理私事,不利用公共资源为私事提供便利,切莫公私不分、损公肥私。

公权与私利要分明。作为党的干部,手中掌握着或多或少的权力或公共资源,要始终牢记权力是国之公器,只能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上。非己之利,纤毫勿占;非己之益,分寸不取。要秉公用权,清醒用权,依法用权。

公恩与私恩要分明。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决不能把组织的教育、培养、使用看成是某个领导的“恩惠”“赏识”,要感谢组织和人民给了自己干事创业的机会,心怀感恩、心存敬畏,在位一天、“赶考”一天。

七、心甘情愿地消耗自己

消耗是指消散损耗,今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领导岗位不是休息场所,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当干部的确是很苦、很难的事,一点都不轻松,常言说的“无官一身轻”就是这个道理。党的宗旨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旗下的誓言要求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所以当了干部就要心甘情愿消耗自己,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精神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自觉自愿、心甘情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身体乃至于生命。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当官做老爷”的思想作祟,“消耗自己”意识不强,有的官本位思想抬头,特权意识不断放大,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有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有甚者,贪图享乐、贪污腐化,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公仆身份,心甘情愿消耗自己。

要在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份责任,有一个职务就有相应的任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舍得吃苦、甘于吃苦,少一些懒惰,多一些上进心;少一些粗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定力,始终在职在岗在状态。

要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要带头弘扬奉献精神,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勤奋工作,不慕虚荣、不计功名、埋头苦干,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功劳的时候不伸手、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老黄牛。

八、政贵有恒

《尚书》有言,“政贵有恒”,大意是为政贵在长久,反对朝令夕改、瞎折腾。为官一任、为政一方,既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要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抓落实之所以成效不佳,往往与缺乏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有关。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不能一抓到底,那怎么能把工作落实好呢?抓落实,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不正,事无恒心、人无毅力,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铺垫性工作;有的乐于今天一个“思路”、明天一个“战略”,目标一任比一任高,缺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有的考虑“显绩”多、谋划“潜绩”少,乐做吹糠见米、短期显效的事情,不愿做见效慢、显效持久的事情,甚至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

制定政策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从源头、根本、长远上拿出治本之策,新官也要理旧账,以思路的连续、措施的配套、方法的对接,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狠抓落实要久久为功。坚持抓“常”和抓“长”,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使事有专管之人、人有专管之责、时有限定之期,一锤接着一锤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追求实效要“功成不必在我”。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多做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为民之事,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长远的福祉。

九、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上是否清醒、政治上是否坚定,是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增强理论自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当下,有的领导干部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不分、行为不当,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问题就出在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理论上不清醒,思想认识模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上加强学习,思想上才能坚信不疑,意志上才可坚韧不拔,行动上才会坚定不移。

要学而信。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领导干部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器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辨明真假、分清是非,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才能在政治风浪中站稳立场、把握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大的政治定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要学而思。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是将学习认知转化为自我感悟、内化于心的重要一环。只有学懂弄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要学而用。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部门实际、行业实际、岗位实际,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十、养成深度工作之习惯

深度工作与浅度工作相对应,指的是在无干扰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从而使人的认识能力达到极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和心无旁骛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坚定信心,练好内功,坚守实业,弘扬‘工匠精神’,把实业做实、把产品做专、把质量做精、把品牌做强,就一定能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提倡“深度工作”,要追求卓越、臻于极致,从而创造出更高价值,培养更高技能。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袁隆平培育新稻种,靠的都是深度工作。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全身心投入,努力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

要保持专心致志的状态。行之专则悟之深。认真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用心用情用力做事,静下心来、摒弃浮躁,远离喧嚣、不厌其烦,始终保持专注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在专心致志的研究中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过去、当前和长远,才能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要追求精益求精的标准。强化精品意识、细节意识、精准意识,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力求把工作做到精致、极致、细致乃至卓越,做成样板,争创一流,努力使自己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内行领导。

要提升挑战超越的勇气。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既要给自己订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敢于自我加压,朝着更高目标去迈进,去超越;又要放平心态、避免急躁,对工作进行详细规划,量化分解成为一个个阶段性任务,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千万不能制定无法实现的目标,否则会因为极度压力而失去信心,反而违背了深度工作的初衷。

十一、因时制宜,顺势而为

“时”是事物发展所处的当前状态,“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种趋势、一种方向、一种潮流,是我们所处的方位以及面临的局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因时制宜,顺势而为,就是在全面熟悉掌握当前情况的基础上,顺应时势开展工作,如同顺水推舟,自然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不合时宜,逆势而为,则如同逆水行舟,劳神费心,往往不进反退。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打不开局面、干不成事,其根源就在于抓不住“时”,看不清“势”,身体已进入新时代,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不可自拔,仅凭主观意愿一意孤行、逆势而为,结果徒劳无功、一事无成。“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进入新时代,领导干部只有审时度势、因时制宜、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干出新业绩,实现新作为。

要把握历史的趋势。自觉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到历史长河和全球视野中去谋划,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过去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对未来有全面客观的分析和预测。

要把握当前的形势。立足当下,知变、应变,找准努力的方向,增强现实紧迫感,迎头赶上,在时代巨变中抢占先机、搭上“快车”,冲在前、争作为。

要把握天然的优势。发现、发掘本地区本单位的资源禀赋、人文遗产、传统文化等天然优势,将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实现最快发展,完成既定目标。如果一味地缘木求鱼、无中生有,这山望着那山高,则只会事倍功半。

要把握民心的走势。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了解群众所需所求,供给更多丰富优质的公共服务,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来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十二、惟改革者进,惟鼎新者强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革故鼎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创新是活力之源。我们党一路走来,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历史也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注重改革创新,经济社会进步得就快;什么时候封闭保守,经济社会就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脱贫攻坚、对外开放等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老思路已经不管用,老办法已经行不通,唯有改革创新才有希望。对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能不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改革创新能力。

要敢为人先。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拿出一股想创新、敢创新的勇气和闯劲,打破思想保守、思路封闭、视野不宽、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等靠要”等思维束缚,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闯大胆试。

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首创精神的一致性,相信基层干部群众,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善于从基层干部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要统筹推进。既要有决心和勇气,也要有智慧和技巧,要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抓住关键问题、热点问题、制约工作发展的难点问题等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实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实效导向的统一。

十三、廉不言贫,勤不道苦

这是悬于河南内乡县衙内的一副楹联,意思是说,真正廉洁自律的人不会谈自己多么清贫,真正勤于政事的人不会抱怨自己如何辛苦,深刻道出了一种“廉而勤政”的为官境界。廉、勤自古以来都是对为官从政者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有勤无廉,政失于公;有廉无勤,政失于慵。”勤政必须以廉政为前提,否则,本事越大危害越大;离开勤政讲廉政,廉政就会成为空谈,失去实效。对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廉洁意味着清白干净,但绝不至于贫困;勤政虽然要多一些奉献和牺牲,但在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现实中那些说“廉”就言“贫”、谈“勤”就道“苦”的干部,都不会是好干部。南宋吕本中曾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古人尚且有这样的认识,当代干部更要把“廉不言贫,勤不道苦”作为本分。

要做耐得住清贫的“廉官”。当官就不要想着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官。贿随权集。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净化朋友圈,远离和抵制各种诱惑;要洁身自好,严守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经常自检自省、自我约束,做到淡泊名利;要从善如流,自觉接受监督,让手中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防止“后院起火”。

要做吃得了苦中苦的“勤官”。天道酬勤。曾国藩认为“身心俱勤”才是真勤,并细化提出“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二曰眼勤,三曰手勤,四曰口勤,五曰心勤。”领导干部要朝这个标准来努力,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夙夜在公,像“老黄牛”一样躬耕不倦,像“拓荒牛”一样进取不息,像“孺子牛”一样奉献不止,用自己的勤奋程度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十四、会思考才有好办法

思考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是一个认知和积累的过程,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境界情操。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诫我们学习与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为我所用,在遇到问题时,才能拿出真正管用的方法来,不至于“纸上谈兵”。领导工作的实质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思考不研究问题,就无法成长,更无法指导工作。实践证明,谁能更好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靠思考,只有主动思考,才能主动作为,主动出好思路、好方法来解决问题。领导干部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时时处处事事以研究的心态去对待问题,逐步使自己成为一名思考型、研究型和实干家式的好干部。

要有问题意识,敢于正视事情的真相,直面工作中的困难、现实中的矛盾和群众的不满,冷静科学地分析原因,深思熟虑地提出办法,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循环往复,从而推动问题解决,推进事业发展。

要有哲学思维,善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超前思维、辩证思维、求实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以求产生新的思想,找到新办法,开创新局面,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

要会总结反思,敢于质疑否定,积极批判探索,通过总结反思认识不足,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宽广,谋略更加深远,方法更加丰富,尽快适应工作、提升水平、创新方法、缩短成长周期。

要付诸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思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用思考的成果来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提高工作效能。

十五、多接地气才更有底气

底气是发自内心的一股正气、才气和豪气。底气足,则刚强正直、顶天立地,做人昂扬向上;底气不足,则心虚胆怯、气馁势弱,让人不可信、不放心,无法担起责任。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说话办事、一举一动都影响重大,底气尤为重要。底气从哪里来?从接地气中来,从基层的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满意中来。然而有的领导干部走不出文山会海,无暇深入基层;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做决策;有的调研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了解不到真正的社情民意。结果必然是见到群众心里发虚,遇到难事心里发急,没有底气。底气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

要深入基层接地气。广阔的基层蕴藏着充足的“地气”,只有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事实根据,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说话干事才会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工作才会充满生气。

要服务群众聚人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是一切工作的根本,领导干部要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学习群众工作方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良好的形象为群众所接纳和欢迎。

要攻坚克难振士气。越是攻坚克难的特殊时期,领导干部就越要发挥“关键少数”作用,更加自觉地与人民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积极营造“领导带着干、干部抢着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增强信心,提振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