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当干部,这些理念需树立
理念是指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成果,是存于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意识外化为比较固定的态度和行为反映。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败。领导干部要履好职尽好责,应当牢固树立八种理念。
第一种理念:自觉提升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能力,打通方针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令行禁止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能不能做到令行禁止,说到底是一个政治态度、党性原则问题。讲政治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贯穿于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过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令行禁止是衡量干部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准。领导干部在事关方向原则的重大问题上,必须始终把准方向、守住根本、旗帜鲜明,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天马行空、为所欲为;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搞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打折扣、搞“变通”,阳奉阴违、选择性执行。
善于结合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出成绩、见效果,“隔空打牛”、高拿轻放,抓而不实、抓而不常,就会“沙滩流水不到头”。目标任务确定之后,关键在于提高执行力,保证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执行力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提高执行力有三个方面的功夫务必做实:一是吃透“上情”。准确理解、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必须加强学习,真正把握中央的基本要求、政策措施。二是把握“下情”。就是要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及工作的成绩和不足,等等。这就要求各级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奔着问题去,不断深化对工作实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是上下结合。就是找准“上情”与“下情”的对接点,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研究制定的政策制度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抓落实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为政之要,首在担当、贵在执行、重在落实。工作不落实、政策“中梗阻”、任务打折扣、问题久拖不决,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软肋”,是各种作风顽疾的总根源。抓而不紧等于没抓。要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坚决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歪风,想实招、解难题、搞服务,一抓到底、毫不松懈。强化工作督查,把责任一级一级压紧压实,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责任链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管处于什么层级、什么位置,都要强化细节意识,提高抓细节的本领,养成抓细节的习惯。抓得细不是缺点,有的干部凡事习惯大而化之,满足于对情况了解个大概,提些原则性要求,做一般化的安排,对细节放松要求,工作不能出彩,这样工作效果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就会损害和贻误事业发展。要增强复命意识。抓落实的同时必须及时反馈,提高“划句号”的能力。事毕不回复,就像任务完成了99%,仍然有1%没落实,虽然就差这么一丁点,事情却没有到位。实际工作中,重大事情不能等任务全部完成了再反馈,阶段性的进展也要及时报告,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第二种理念:要把思维方式转变到依法履职上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当前,有的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不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决策不依法、遇事不讲法、办事不懂法、自己不守法,甚至“以人治代替法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要敬畏法律,增强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觉性坚定性,增强底线思维,牢记法律红线不可触、法律底线不可越。在尊法上更加坚定自觉,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学法上更加全面深入,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在守法上更加严格自律,时时处处以宪法法律为准绳;在用法上更加积极主动,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坚决摒弃“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作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的做法。
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指导工作。“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边抓牌边定规则”的思维定式,树立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理念。树立“按规则抓牌”的法治思维,要善于从法治角度思考问题,做决策、定政策要体现法治要求,化解矛盾、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坚决纠正执行法纪“打擦边球”现象,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不可“遇到红灯绕道走”。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既要注意运用经济、政策、行政等手段,更要注重运用法治手段,确保解决办法和处理结果经得起实践检验,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这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措施。要将领导干部遵守法律、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任用考察的重要内容,重视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选配法治意识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优秀干部。
第三种理念: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不可年复一年还是“涛声依旧”
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负其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每位有理想、有抱负从政者的希冀和追求。许多领导岗位任期就那么几年,一些干部容易产生“临时工”思想,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多次提出严肃批评,强调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
“官本位”思想有百害而无一益。领导干部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什么是大事?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讲就是“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邓小平同志当年复出时也曾说过,我这次出来工作,不是为做官,是为了做事。我们有些干部“官本位”意识很强,整日规划自己的升迁路线图,即使做事也是在做一些为自己“涂脂抹粉”的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做更大的官。整日追求升迁的人最终都会因为“上不去”而心理失衡、自寻烦恼,最终误了党的事业,也将自毁前程。
政绩观出偏差的干部都走不远。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走科学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才能确保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造福民众。有些干部,为官一任,总是打着发展当地经济的名义大肆举债,造成一任政绩、几任包袱。作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领导者,必须树立“债权债务都要继承”的意识,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决不能为个人荣辱得失,掏空“家底”、寅吃卯粮,决不能搞“一任领导一个思路”“一个干部一套规划”的瞎折腾、乱作为和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总结是进步的法宝。大总结有大收获,小总结有小收获,不总结没收获。毛泽东同志经常讲:“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要常怀谦虚谨慎之心,养成注重总结之习惯,向党的理论学、向历史和人民学、向经验教训学、向身边同志学,善于总结反思。一方面,要自觉地汲取经验教训,主动地克服自身错误,保持“摸着石头过河”的干劲,提高边实践边总结的能力,这样才能站住脚、稳住身、走得远;另一方面,要防止“见子打子”的事务主义,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善于推广基层好的经验和做法,达到既在点上开花、又在面上结果,既为一域增光、也为全局添彩的良好效果,确保工作年年有发展、岁岁上台阶。
第四种理念:管住自己和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一个都不能少
“己不正,焉能正人。”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是一个班子乃至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的一面旗帜,既能撑起“一片天”,又能形成一个“小气候”,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因此必须坚持用管党治党新认识指导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既要切实做到管住自己,也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
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要有敢于向下属说出“向我看齐”的信心,培养“一呼百应”的能力,时刻以做人做事的榜样要求自己,以卓越的工作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干部群众中树起威望,当好表率。要追求高线、守好底线,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要对照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找差距,自觉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方面查找存在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净化政治生态。
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永恒的工作主题和重要政绩。领导领导,“领”着干才能聚人心,“导”向明才会有信心。要把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作为重要职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既要干事,还不能出事;不仅自己不出事,下属也不能出事。要经常对下属咬耳扯袖,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批评人,及时指出下属的错误,防止小病拖成大病。“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第五种理念: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
团结是班子建设的重要问题,讲团结是讲政治、顾大局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要善于团结协作。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通气,多交心,多谅解,真正做到讲团结、会团结。”提高班子运行的科学化水平,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摆正自己的位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在本地区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等依法依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书记主持党的地方委员会全面工作,对党委工作负主要责任;担任政府正职的党委副书记主持政府全面工作,组织政府党组活动;常委会其他委员应当支持书记开展工作,自觉接受书记对其工作的督促检查。《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党组是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和其他组织领导机关中设立的领导机构,在本单位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岗位不同,职责分工有所不同,各自都应找准自身定位,做到不逾矩。
团结才是大本事。团结出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出智慧、出成绩,团结出干部、出人才。善于用事业凝聚人。班子里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工作经历、认识水平、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看问题难免有意见分歧。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到容人、容言、容事。要用美好愿景、辉煌目标、战略定位激励人、鼓舞人、振奋人,引导大家更加坚定信心、充满激情、只争朝夕、奋力拼搏、全力以赴,切实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作为主要负责同志,要善于授权、善于宽容、善于放权,做到敢于揽过、总揽不包揽、放手不甩手、信任不放任。作为党委(党组)班子的副职,要做到心想全局、维护全局,在决策上参与不干预,在职责上到位不越位,在权力上有权不越权,在思想上出力不出名,在工作上补台不拆台。自觉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搞好团结,最重要的是按规矩办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绝不能搞“一言堂”、个人说了算。
严格按规矩办事。“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提高班子运行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班子制度建设。要把践行党的宗旨作为班子制度建设的根本,把理论学习的过程变成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党性锻炼、实现道德升华的过程;要把提高领导和服务科学发展能力作为班子制度建设的关键,让干部在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磨炼意志,提高驾驭复杂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要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班子制度建设的保证,把作风建设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的范围;要把廉洁从政作为班子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有关制度,形成立体覆盖的前期预防和动态监督机制。
第六种理念:学会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
天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摆在面前的是更复杂的利益调整、更难啃的“硬骨头”、更大的攻坚难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以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时不我待的精神,勇立时代潮头,真正为本地本部门本单位跨越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
推动跨越发展必须在“闯”字上着力。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担当就要敢闯,不敢闯拿什么担当?面对利益固化藩篱,面对难啃的“硬骨头”,要是没有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敢于亮剑的勇气,改革就很难落地生根。要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争当改革促进派和实干家。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勇于自我革新,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在关键问题上敢于拍板,只要符合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就要坚决改、大胆闯。要增强开放意识。开放不仅是工作要求,也体现干部的心胸和格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国家战略实施契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是我们推动工作的总基调,也是必须坚持的方法论。改革创新需要“闯”的精神和魄力,但不能胡“闯”、乱“闯”。敢闯敢干的干部,往往急于干一番事业。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坚持科学方法,正确处理好“稳”与“进”的关系。“稳”是基础、是前提,是发展的底线,是进步的基石,行稳才能致远;“进”是目的、是任务,是改革发展大势,只有积极进、主动进、持续进,才能为“稳”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加强实践创新,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顾实际和规律、胡乱创新的倾向。标新立异,为创新而创新,这绝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二是死守教条、不知变通的倾向。不管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机械地硬套硬搬理论,或是不敢创新、不敢探索。要立足于现有的工作基础考虑问题,认真研究吃透既有的工作思路,科学谋划工作,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一茬一茬接着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形势在发展,情况在变化,不能停滞不前,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原地打转。
为敢闯者壮胆,为实干者撑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党的各级组织要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这不仅是党中央释放的一种鼓励改革、创新、实干的强烈信号,更是为干事创业的干部系上的一条“保险绳”。当前,“为官不为”现象仍在相当一部分干部中存在,对于那些握着公权、占着位子却无所作为的干部,要严肃问责,让“不流热汗”的干部“淌冷汗”。实干是最好的“强心剂”。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激励机制,树立起奖优罚劣的工作导向。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区分开来”,正确区分违法乱纪与开放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闯敢干者撑腰,“让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
第七种理念:有格局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
忠诚干净担当是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魂。领导干部要有为民情怀,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切实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这是我们党员干部成就一番大事业不能失去的初心。始终拥有倾心为民、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是我们每位领导干部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当干部要有大格局。格局,乃人生的境界与气魄。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才能谋大计、抓根本、顾大局。当干部要多些大情怀、大担当,少些小算盘、小机巧,行大道、守公心。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在现实中,我们一些领导干部的格局却令人担忧:有的急功近利,一心想着用三招两式就能吹糠见米、一炮打响;有的言行不一,经常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却汲汲于一己私利;有的意志消退,精神萎靡,情趣低俗。要保持崇高的理想追求,时时想着老百姓的疾苦,惦记着千千万万人民的幸福,而不是狭小的、自私的、有限的快乐。
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为政者最大的底气。领导就是服务,职务意味着责任,干部就要干事。干部的任期是有限的,权力也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偏离方向;必须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标准,不能失职失责,以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不愧历史,把政绩写在大地上。共产党人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者,是“正心诚意”“知行合一”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真正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奋力开创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矛盾和问题亟待化解,这就需要恪守为民之志、常谋利民之事,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靠实干树形象、聚民心、促发展。
第八种理念: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一种智慧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审慎用权、严以用权,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
权力其实是一种责任和负担。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曾引用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一个干部如果把权力、地位、待遇看得高于一切,就会把理想信念抛到九霄云外。物质欲望越膨胀,思想信仰就越少。事实反复表明,一个领导干部一旦把权力当成乐趣来享受,而没有负担的压力和感受,就基本注定了失去监督的绝对权力必将导致腐败。毛泽东同志60多年前就把夺取政权喻为“进京赶考”。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亦多次强调“赶考”精神。这种“赶考”,就是把权力看作为民服务的责任和负担,唯有殚精竭虑、夙夜在公,才能在人民群众面前“考”出好成绩,才能得高分。
摒弃个人的非分之想。“廉者,政之本也,民之意也。”廉洁从政是领导干部的本分,是为官者最起码的要求。超越这个本分,产生非分之想,一念之差就可能带来终生悔恨。老一辈革命家张闻天无论身居何位,从不为家人谋私利,有时为了避嫌甚至“苛待”自己最亲爱的人。他曾经严词拒绝为儿子上大学打招呼,还无情地不让患肝炎的儿子回北京治疗,这种“苛待”在常人眼里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为我们诠释了“亲清”是最好的“亲情”。作为领导干部,要保持荣辱不惊的平和心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饮水思源的感恩心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私利,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养成在“聚光灯”下工作和生活的习惯。权力越大,越容易出现“灯下黑”。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滋生腐败,有力的监督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关心爱护。自身净才能自身硬,保持清醒、坚守底线,就不容易被“下套”、被“围猎”、被“绑架”。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最无情的是规律,最刚性的是法律,最严肃的是纪律,最管用的是自律。自己不打倒自己,谁也打不倒你。要自觉加强自我监督,自觉诚恳地接受上级与下级监督、党内外监督、组织与人民群众监督、社会与媒体监督,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