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就得有本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当干部,有信仰才有幸福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一般来说,幸福产生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主观感受和精神满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鸭”就是幸福;对屡试不中的范进来说,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就是幸福;对一生漂泊的杜甫来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幸福;对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幸福。幸福不单纯是个人欲望的满足,它的更高层次和实现方式是对美好事物和崇高价值的追求,也就是信仰。一个人有正确的信仰,精神就有寄托,就会向前向上向善,在不断追求信仰中获得幸福。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为民造福中收获自己的幸福,这是一种大信仰、是一种大幸福。

一、信仰是干部安身立命之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上,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

信仰是党对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也是保持党的集中统一的思想基础。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97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种种考验、由弱变强、日益壮大;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有着坚如磐石般信仰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地接续奋斗。有没有坚定的信仰信念,不单纯是党员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严肃重大的政治问题。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在思想上动摇了这些根本的东西,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一些错误的东西就会近身附体。革命战争年代的向忠发、顾顺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改革开放以后的胡长清、成克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正是因为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才出现了政治上动摇、生活上堕落等问题,给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让自己坠入深渊。在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前,只有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在投身伟大事业中体悟幸福。

信仰是干部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一个人没有信仰,人生就会失去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领导干部只有按照党的事业发展确定目标,坚持把组织需要、人民期待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成长进步。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无数党的干部坚守理想信念,投身伟大事业,为实现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实现了人生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支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队伍,这也是培养选拔干部的基本标准和根本遵循。无论时代和形势如何变化,影响干部成长进步的因素,除了能力素质要求之外,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即便是在个人处境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也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为我们树立了坚守信仰不动摇的学习楷模。领导干部只有坚定正确的信仰信念,坚持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才能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做到明辨是非、甄别美丑,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既不被别人打倒,也不被自己打倒,在个人健康成长中体悟幸福。

信仰是人民公仆的政治底色。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领导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所掌握的都是公权力,公器不能私用,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干部来自人民,是人民群众中的天然一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中国刚成立,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写了一封长达3000多字的信,就一家属“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表示“我非常替他惭愧”,并解释说:“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这封信不仅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权力观作了准确而透彻的诠释,更为共产党人如何在私情面前正确行使权力给出了答案。正是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弘扬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把自己的美好形象留在了人民心中。党员干部只有树牢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忠诚履职、干净干事,敢于担当、锐意进取,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让群众满意、让组织放心的人民公仆,在践行宗旨中体悟幸福。

二、信仰是幸福的源泉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一个有信仰的人,是心有所依的,怀着一种美丽的、高尚的信念活着,是真正幸福的;而没有信仰的人,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和能力,内心是永远无法得到充盈和富足的。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只小船,人生征途就是茫茫大海,而信仰就是大海行船的指南针、是前进途中的灯塔,只有树立正确的、崇高的、坚定的信仰,人生之舟才能最终驶向幸福的彼岸,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被淹没。

有信仰,才能在精神追求中享受幸福。坚定的信仰和追求是幸福人生的源头。权力不等于幸福,金钱也不等于幸福。有些人在物质享受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享受上是丰足的。1920年,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汁当红糖吃还觉得“够甜,够甜了”,一语道出了精神之甘、信仰之甜。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和把刑场当作婚礼现场的陈铁军、周文雍,到“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时传祥和“干革命就要干到腿直眼闭”的杨善洲,再到“雷锋传人”郭明义和“把祖国需要当作最高需要”的黄大年,他们将自身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融入具体工作生活中,融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洪流中,成为一个对人民、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这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和人生动力。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激发出共产党人饱满的革命热情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着他们向着光明与希望,向着理想与希冀,大步朝前,即使身处黑暗,仍能迸发火光;哪怕面对逆境,仍然心怀希望;纵然面临死亡,依然高歌刑场,幸福无比。

有信仰,才能在服务人民中收获幸福。信仰的幸福不是虚的、空的、遥不可及的,而是体现在奋斗岗位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实现人生价值中收获幸福。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共产党人的最高幸福就是为人民谋幸福,把自身幸福寄托或建立在具体的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和实践中,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幸福的最终归宿,也是幸福的真正动力源。事实上,人的信仰本身就是在人们为之奋斗的曲折过程中逐渐拓展、深化的,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战胜各种困苦,人们才能不断达到自己的信仰,而在这一奋斗过程中,幸福感就会与日俱增,越来越强。被群众誉为“永远的老县长”的高德荣,两次放弃城市生活,把办公室搬到独龙江,带领独龙族群众修公路、挖隧道,保护独龙江自然生态、扶持独龙族人脱贫致富,使独龙江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跃千年的变化。高德荣身上体现的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和价值追求,是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心系百姓、无私忘我的纯洁党性和使命担当。他说,“生活在群众中让人过得更充实,漂浮在官场上使人越来越浮躁”,“看到民族同胞进步,我心里踏实、舒服,我快乐、我幸福!”

有信仰,才能在道德锤炼中感知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历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心灵,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事实上,道德的本质和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是自身的体验,还可以惠及他人、贡献社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道德问题始终是党员干部做人为官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事实上,道德锤炼的过程,就是坚守信仰的过程,也是幸福感滋生的过程。没有对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可能真正体验到幸福。一些领导干部经不起纷繁复杂社会环境和形形色色诱惑的考验,理想信念发生蜕变,价值取向严重扭曲,道德防线全线失守,最终因腐败堕落而滑向犯罪的深渊。党员干部有信仰,才会心中有爱、心中有责,保持履职尽责的强烈愿望、干事创业的崇高追求和乐于奉献的工作热情,在注重个人修养、加强道德锤炼中感知到幸福。

有信仰,才能在廉洁自律中珍藏幸福。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廉洁也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人快乐和心安,这也是一种幸福。俗话说,“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廉洁让自己心安,不会因贪婪的欲望感到焦躁,不会整天提心吊胆怕被人带走;廉洁让家人心安,不必让家人为你担惊受怕,也不必担心发生源于“萧墙内”“枕边风”的腐败之祸;廉洁者不会侵害群众利益,群众自然也心安。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原局长景大荣在囚室中给自己算了七笔账,对党员干部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她说:算政治账,我自毁前程;算荣誉账,我身败名裂。“一人不廉,全家不圆”。党员干部要学会算幸福账,爱与害,就在咫尺之间,回报家人、眷顾亲情,哪怕是人之常情,也应以清廉作“护身符”、以清正为“好家风”,这才是给家人最好的回报。遏制贪欲、防治腐败、崇尚廉洁、见贤思齐,是每名领导干部为官修身做人的基本职业操守和原则底线。有信仰的人就会知敬畏,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就会时刻用是否对党忠诚、是否为民服务、是否品行端正等“X光”透视肌体,对信仰上的动摇、道德上的滑坡等“阴影”和“瑕疵”进行扫描,在坚定信仰中不忘初心、不忘根本。党员干部只有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把握好尺度,坚守得住精神上的“明月清风”,才能远离侵蚀健康肌体的病毒,在形形色色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让自己幸福、家人幸福、人民幸福。

三、要在坚守信仰中追求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把理想信念时时处处体现为行动的力量,树立起让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标杆,不能把理想信念只当口号喊。信仰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自觉自愿的选择,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炼就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筑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幸福生活。

坚守政治信仰,筑牢理想信念。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元气和灵魂。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出问题,主要就是没了政治信仰甚至背离了自己的政治信仰,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真理信金钱,信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等腐朽政治文化,“根”没了、“魂”丢了、“钙”流失了。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从井冈号角到长征战歌,从遵义曙光到延安油灯,从西柏坡到天安门,如果没有崇高信仰、远大理想的巨大激励和鞭策,是不可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坚守政治信仰、树牢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作为修身立业的压舱石。一要对党绝对忠诚。天下至德,莫过于忠。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忠诚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语言,而是要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党员干部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把党、国家、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始终做到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心中有党、以身许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坚决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绝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绝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不游离于组织之外,不当特殊干部、特殊党员,不搞独立王国。二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坚定崇高理想就是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我们的崇高理想贯穿了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贯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要提高政治能力。坚守政治信仰不仅有政治态度的要求,还有政治能力的要求。仅有鲜明的政治态度而无坚强的政治能力,坚守政治信仰就会力不从心。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注意提高政治能力,学会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锻炼,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领导力、政治免疫力、政治定力,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守人民信仰,始终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作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地域、历史、文化大国掌舵的执政党,因人民信仰而生,也因人民信仰而发展强大。共产党人信仰的根本是信仰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也是最高形式、最有价值的信仰。只有信仰人民才能领导人民。党员领导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把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一是要敬重人民、敬畏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摒弃“官本位”思想,千万不能忘记是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的党、成就了党的伟大事业,也是人民群众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天地。要牢记党与群众是舟水关系、鱼水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可以没有鱼,鱼却永远也离不开水,保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状态,树立做不好工作就是失职的意识,知耻而后勇、知差而奋进。只有心存敬畏、心存感恩、心存歉疚,才能珍惜民力、关怀民意,在位一天,“赶考”一天,走好新的长征路。二是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我们党因民而生、因民而兴、因民而强,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相信民众、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都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将一事无成,党和国家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对于正确的、人民群众有能力自己解决的事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放手让群众自己去办;做决策、办事情,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一切决策部署、工作成果都能体现人民意志。三是要联系人民、服务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发展是最大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只有经常走进群众的门槛,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坎;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自觉融入群众,打破“玻璃门”和无形的墙,随时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坚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群众才会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在群众心中才有地位。

坚守事业信仰,强化责任担当。农民在五谷丰登中感到幸福,商人在营销获利中体验幸福,教师在桃李成才中收获幸福,学生在学业有成中获得幸福,科学家在科研硕果中成就幸福,党员领导干部则应该在干事创业中感知幸福。“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身体力行为党尽忠、为国出力、为民造福的崇高事业观,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一要有想干事的激情。岗位就是责任,职务就是责任。干部干部就是先干一步,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党员干部要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履其责,干劲十足,敢闯敢冲,面对问题不退让,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要把精神振奋起来,把激情激发出来,面对机遇敢于抢抓、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拼搏,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形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二要有敢干事的担当。对领导干部而言,不敢担当,是政治素质有问题;不会担当,是能力素质有问题,这两种问题都不允许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领导干部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干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要锻造敢打敢拼的意志,拿出勇于担当的意识、能够担当的能力、善于担当的智慧来开展工作,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担责不推、担难不怯、担险不畏、担屈不怨,敢想、敢做、敢当,形成敢于担当的良好自觉,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争做时代的劲草真金,争做改革促进派、创业实干家。三要有干成事的政绩。干成事,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绩,是衡量工作成效和事业信仰的最终标准。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的统一,以完成目标为牵引,以解决问题为路径,以取得实效为检验。如果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就没有资格做领导工作,也不可能从工作中获得幸福。要抓住事关全局的关键问题、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制约工作落实的难点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要增强狠抓落实的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对部署的任务、制定的规划、出台的举措,紧而又紧地抓、细而又细地抓、实而又实地抓,思想上力戒浮躁,工作上力戒浮华,作风上力戒浮飘,数字上力戒浮夸,真抓实干、一贯到底,确保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成大胜。

坚守法治信仰,增强规矩意识。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地对法治的认同、依赖、信奉和遵循,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追求。法治信仰的形成和坚定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和根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法治信仰的培育和坚定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党员干部从内而外、从理念到行为、从认知到实践的全方位建立、完善并巩固,把法治作为价值追求和言行准则。一要强化法治思维。思维指导行动,党员干部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把对法治的尊重转化为思维方式,把熟练掌握宪法和法律知识、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精神作为履职尽责的基本条件。做到心中有法,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自觉加强宪法和法律学习,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心中尚法,清醒地认识到法律是科学的、管用的,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的原则、原理、价值精神,自觉把遵纪守法当作人生智慧去实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做到心中明法,清楚地想明白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问题,恪守好宪法和法律原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二要维护法治权威。坚决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忠实崇尚法治、自觉遵守法律、坚定捍卫法治,维护法治权威,强化法治导向。做到内心尊法、由衷畏法,认识到法律的刚性和严肃性,自觉把法律当作高悬的利剑,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时时处处以宪法法律为准绳;做到虔诚护法,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的神圣,自觉捍卫法律的尊严,维护好制度权威,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做到带头执法,带头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落实,不断规范自己的行政行为,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三要提升法治能力。法治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的法治化,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员干部唯有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提升依法执政本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善用法律方式解决现实矛盾,才能杜绝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现象,破除扩权、揽权的思想。要自觉按党纪国法办事、按政策制度办事、按规矩程序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把法治贯穿于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思考问题、谋划工作、部署任务都能依法守法,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习惯,带动干部职工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同时,还要严守党内法规特别是廉洁从政有关规定,自觉在监督状态下工作,始终心存对信仰的敬畏、对组织的敬畏、对法纪的敬畏,自觉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防止被“下套”、被“围猎”、被“绑架”,从“舌尖”到“车轮”、从“手头”到“脚下”,筑起防线、抗拒诱惑,严防一念之差、一时糊涂,“自己打倒自己”。

坚守道德信仰,涵养人格魅力。自古以来,政德隆,民德昌;政德毁,民德降。高尚的品德对党员干部来说非常重要,缺失道德信仰,失守道德高地,即使才高八斗也难以成就大业,轻则事业受挫,重则身败名裂。党员干部必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共产党人精神高地的坚守者,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一要遵守职业道德。经常想一想权力从哪里来、该为谁用这个重要问题,把精力放在比奉献多少、比贡献大小上,不能放在比待遇高低、权力大小、升职快慢上。当好人民公仆,不能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不能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能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许多贪污腐化的党员干部,无不从败坏职业道德开始,这些人习惯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不仅败坏党风政风,还带坏民风和社会风气。古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党员干部要始终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越是位高权重、仕途通达,越要摆正位置,真正做到位高不自恃、权重德昭人。二要践行社会公德。社会公德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曾疾呼“公德告急”。在他看来,“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于社会而言,私德可以引领但不能强求,而调处个人与他人社会关系的公德,必须遵循,不容例外。领导干部作为领导者、示范者,其凝聚力、感召力主要来自于个人品德和才干,而不是官位和权力。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公德,以优秀的人格魅力感召人心、凝聚人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群众中树立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三要弘扬家庭美德。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缺少家庭美德,婚外情、不关心老人和妻儿、家庭腐败等不良现象时常见诸报端,影响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尤其是伤害人民的信任和信心。党员干部的行为往往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要从规范家庭美德做起,重视家庭建设,带头树家风、立家规、重家教,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要注重修身养性,保持阳光心态,培养健康情趣,在社会上做一名好公民,在家庭中做一名好成员,在单位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以德修身、以德立规、以德定行,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道德信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