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交-直-交变频器
2.1 交-直-交变频器的结构与原理
迄今为止,在中、小容量的变频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交-直-交”变频器。先将电源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再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那么,为什么必须插入直流这一环节?
2.1.1 自生交流好变频
1.基本思想
由电网提供的交流电源,其频率是固定的,我国低压电网的电源频率是50Hz,无可更改。
要想得到频率可变的交流电源,必须人为地“自行”产生。所以先将电网的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再将直流电人为地“逆变”成交流电,如图2-1所示。这逆变产生的交流电,就可以由人们随意地进行控制了。
图2-1 交-直-交变频器的主电路框图
所以变频器的核心部分是“逆变电路”,其构成和原理如下述。
2.单相逆变桥
图2-2a中,开关器件V1、V2、V3、V4组成单相逆变桥,接至直流电源P(+)与N(-)之间,电压为UD;ZL是负载。
图2-2 单相逆变桥及其工作过程
a)单相逆变桥的构成 b)工作过程
逆变电路的工作情况如下:
1)前半周期 令V1、V2导通;V3、V4截止。则电流的路径是P(+)→V1→ZL→V2→N(-),负载ZL中的电流从a流向b,ZL上得到的电压是a{+}、b{-},设这时的电压为“+”,振幅值等于直流电压UD。
2)后半周期 令V1、V2截止;V3、V4导通。则电流的路径是P(+)→V3→ZL→V4→N(-),负载ZL中的电流从b流向a,ZL上得到的电压是a{-}、b{+},这时的电压为“-”,振幅值也是UD。
上述两种状态如能不断地反复交替进行,则负载ZL上所得到的便是交变电压了,如图2-2b所示。这就是由直流电变为交流电的“逆变”过程。改变交替导通的快慢,就改变了输出电压的频率。
所以“逆变”是开关器件交替导通的结果。
三相逆变桥的电路结构如图2-3a所示。其工作过程与单相逆变桥相同,只要使3个桥臂的交替过程之间,互差三分之一周期(T/3),从而使三相输出电压的相位之间互差(2π/3)电角度就可以了,如图2-3b所示。
图2-3 三相逆变桥及其工作
a)三相逆变桥的构成 b)三相逆变桥的输出电压
2.1.2 “怀胎”百年说因由
如第1章所述,由式(1-1)和式(1-4)可知,在19世纪80年代,异步电动机诞生之日,就知道变频是可以调速的。并且出于电力拖动的需要,人们也一直企盼着变频器的早日诞生;而变频器达到能够普及应用的阶段,却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间相隔了近一个世纪。症结在哪里呢?
1.逆变器件有条件
上述逆变过程看似简单:无非是若干个开关器件反复地交替导通而已。但变频器迟迟不能问世的关键恰恰在这些开关器件上,因为这些开关器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能承受足够大的电压和电流 先看电压,我国三相低压电网的线电压均为380V,经三相全波整流后的平均电压为513V,而峰值电压则为537V。考虑到在过渡过程中,由于电感及负载反馈能量的效应,开关器件的耐压应在1000V以上。
再看电流,以中型的150kW的电动机为例,其额定电流为250A,而电流的峰值为353A。考虑到电动机的起动电流略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具有一定的过载能力,该变频器开关器件允许承受的电流应大于700A。
上述条件如图2-4所示,对于有触点开关器件来说,以上条件是
图2-4 逆变器件承受的电压和电流
2)允许频繁地接通和关断 如上述,逆变过程就是若干个开关器件长时间地反复交替导通和关断的过程,这是有触点开关器件所无法承受的。必须依赖于无触点开关器件,而无触点开关器件要能承受足够大的电压和电流,却并非易事。可以说,正是这个要求,使变频器的出现比异步电动机的发明推迟了长达近百年之久。
3)接通和关断的控制必须十分方便 最基本的控制,如频率的上升和下降,改变频率的同时还要改变电压等。
上面所说的无触点开关器件,实际上就是半导体开关器件。半导体器件在初期阶段只能用于低压电路中,当半导体器件终于能够承受高电压和大电流时,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称为电力电子学。由此变频器和变频调速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2.逆变器件的发展
1)起步始于SCR20世纪60年代,大功率晶闸管(SCR)首先亮相,变频调速也因此而得到了实施,出现了希望。
晶闸管VT在直流电路中的工作情形如图2-5所示,当门极G与阴极K之间加入正电压信号UG时,VT导通,如图2-5a所示。
图2-5 晶闸管在直流电路中
a)门极加正信号 b)撤销门极信号 c)门极加脉冲信号
当门极与阴极之间撤销UG时,VT将继续保持导通状态,如图2-5b所示。故晶闸管在直流电路中,一旦导通之后,是不能自行关断的。所以门极与阴极之间的触发信号可以是短暂的脉冲信号uG,uG称为触发脉冲电压。
由于晶闸管在直流电路中不具有自行关断的能力,要想关断已经导通的晶闸管,必须令晶闸管的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电压为0,或加入反向电压。所以晶闸管虽然使变频调速成为了可能,实现了近百年来人们对于变频调速的企盼,但并未达到普及推广的阶段。
2)普及归功GTR(BJT)20世纪70年代,电力晶体管GTR问世,将变频调速推向了实用阶段,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渐推广。
电力晶体管实际上是由两个或多个晶体管复合而成的复合晶体管(达林顿管),如图2-6a所示,也称为大功率晶体管(GTR)或双极晶体管(BJT)。
图2-6 电力晶体管的内部电路
a)复合晶体管 b)双管模块
由于在变频器内,开关器件主要用于逆变桥,故将两个GTR集成到一起,做成双管模块如图2-6b所示,也有将6个GTR集成到一起,做成六管模块的。
又因为在变频器中,各逆变管旁边总要反并联一个二极管,所以模块中的GTR旁边,都已经将反并联的二极管也集成进去了。
就基本工作状态而言,电力晶体管和普通晶体管是一样的,也有3种状态:放大状态、截止状态和饱和导通状态。
GTR存在着二次击穿的问题,故障率较高,迫使人们进一步开发更好的开关器件。
3)提高全靠IGBT 20世纪80年代末,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的开发成功,使变频器在许多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是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电力晶体管(GTR)相结合的产物。其主体部分与GTR相同,也有集电极(C)和发射极(E),而门极的结构却与场效应晶体管相同,是绝缘栅结构,也称为栅极(G),如图2-7a所示。其工作特点如下:
图2-7 IGBT的基本特点
a)结构特点 b)基本电路
①控制部分 控制信号为电压信号UGE,栅极与发射极之间的输入阻抗很大,故信号电流与驱动功率(控制功耗)都很小。
②主体部分 因为与GTR相同,额定电压与电流容易做得较大,故在中小容量的变频器中,IGBT已经完全取代了GTR。
变频器所用的IGBT,通常已经制作成各种模块,如图2-8所示。图2-8a是双管模块,图2-8b是六管模块。
图2-8 IGBT模块
a)双管模块 b)六管模块
2.1.3 单进三出变频器
1.家用电动机由单相改三相
众所周知,一般家庭里都没有三相电源,只有单相电源。所以家用电器里的电动机都是单相电动机。
纯粹的单相电动机是没有起动转矩的。为了使它能够旋转,必须增加起动绕组,还需要串联一个电容器。即使这样,其转矩和效率都远逊于三相电动机。并且,由于需要外接电容器,增加了故障率。由于交-直-交变频器的中间环节是直流电路,输出电路的相数和输入侧电源的相数之间毫不相干。因此,其输出侧完全可以通过三相逆变桥逆变成三相交流电源。这种输入单相交流、输出三相交流的变频器,通常被形象地称为“单进三出”变频器,其主电路框图如图2-9所示。
图2-9 单进三出变频器框图
2.单进三出的主电路特点
单相全波整流后的直流电压平均值只有交流电压有效值的0.9倍,即
UD=0.9UL (2-1)
式中 UD——单进三出变频器的直流电压(V);
UL——单相交流电压的有效值(V)。
由式(2-1),当UL=220V时,UD=198V。
因此,逆变后所得到的三相交流线电压的有效值只有146V,如图2-10所示。它不可能用来驱动三相220V的电动机。
图2-10 单相全波整流的效果
为了能驱动三相220V的电动机,在单相全波整流以后,还必须增加一个升压电路,如图2-11所示。
图2-11 单相全波整流的升压电路
图2-11中,升压电路由电容器C01和C02构成。
当N点的电位处于正弦波的上半周时,直流回路P+端的正电位将因C01的作用而得到补充;而当N点的电位处于正弦波下半周时,直流回路N端的负电位也因C02的作用而得到补充,从而增大了P+和N-之间的直流电压值。
适当选择C01和C02的电容量,可使直流回路的平均电压升至297V,使逆变后的三相线电压升为220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