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知觉的理解性判断被审讯人的作案动机
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总使用以前获得知觉的有关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它,并给以名称。这就叫做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依赖于人的过去的知识、经验。人在知觉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受的信息进行假设、推理和解释。一朵云究竟像什么,是山还是动物,不同的人眼中的形象是不同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可是心理是每个人自己的心理。耳听为虚,眼见也并不一定为实。知识、学历差异使人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方面会有相应的差异。人的这种特性,也为认识人的心理特性提供了一条途径:从人对事物的解读中识别人的心理,如罗夏墨测验。
罗夏墨测验利用罗夏墨迹图[1]对当事人内在心理进行投射的一种心理测试方法。罗夏墨迹图是心理学家在偶尔的一次墨汁染污了纸张的失误中发现的一种测试模板。这些模板是心理学家挑选出来用以测试当事人个性的一种工具。模板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墨迹染成的图形而已,可是不同的人却能从中读出不同意义来,这应该说与目击者内部储存的元素相联系。
例如曾经有这样一个电影故事:在美国,曾经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幼年即因父母双亡而被不同的家庭收养,姐姐被一个被家境优厚的人家收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自己当老板开了一间花店。妹妹被贫民窟中的一户人家收养,从小就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并沾染了没有教养的习气。姐姐只知道有一个妹妹,但不知道妹妹已流落到何方,于是在有了一定经济收入后,就多方打听妹妹的下落,终于在历尽艰辛后找到了妹妹。姐姐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来补偿妹妹曾经的磨难,所以送她去接受教育、给她买入时的衣服并尽所能地用各种方式爱她。妹妹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自己什么都不如姐姐,所以虽然感谢姐姐给自己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但同时对姐姐有一份强烈的妒忌,总是试图占有姐姐所拥有的一切。而姐姐对此毫无防备,还经常因为自己工作忙让和自己长相没有任何差异的妹妹替自己去约会男友。有一次,在与姐姐的男友参加一个酒会时,妹妹使尽浑身解数勾引、挑逗姐姐的男友。在被姐姐的男友识破并被冷落后,妹妹恼羞成怒,拔起酒吧侍者插在水果上的刀刺向姐姐的男友后立即逃离,致使对方当场死亡。因为姐姐是当地大家都熟悉的花店老板,所以警察很快被酒会中的目击者指引找到姐姐,并逮捕了她。姐姐为保护妹妹就承认自己杀了人。
妹妹见自己杀了人,姐姐被警察逮捕并替她顶罪,似乎良心也有所发现,于是也到警察局去自首。当警察看到妹妹并听说她也来认罪,顿时傻了眼。因为现场没有留下任何能标明个人特征的印记,只是有目击证人的指证。警察都分不清这姐妹之间的差异,目击证人更分不清。于是案件凶手认定陷入了僵局。为弄清谁是凶手,警察请来了心理学家近距离接触她们。心理学家对二人的身世及个性进行了详细了解,发现她们因为被收养的经历不同,她们的认知、经验都有很大的差异。心理学家还使用了罗夏墨迹测验,来分辨俩人的心理。具体方法是向她们分别呈现没有任何直接意义的墨迹图案并询问他们图案表示的是什么内容。由于两人的利他和利己的内在认知差异很大,所以他们对墨迹的理解的差异也很大。特别在对其中的一张图片的描述上,姐姐说图片上一个人东西掉了,另一个人在帮助拣;妹妹说图片上两个人在抢一个东西,抢不到东西他们把东西撕碎了。这时的心理学家已完全清楚谁杀了人,他所利用的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性。
故事的结尾是心理学家喜欢上了姐姐,而妹妹喜欢上了心理学家。当心理学家意识到这一点后,判断由于嫉妒妹妹会向姐姐下手。果然当警察被通知去保护姐姐时正好遇到姐姐从阳台上摔下来。因为妹妹知道姐姐每天回家有倚着阳台栏杆喝下一杯水再干家务的习惯,所以就将固定阳台栏杆的螺丝每天松动一点。这一天恰巧阳台栏杆的螺丝彻底松动,姐姐在椅上去后随松动的栏杆跌下楼来。警察被要求封锁住姐姐还活着的消息,只由心理学家告诉妹妹说她姐姐已经摔死了。这时的妹妹开心至极,她把杀死姐姐男友的罪行毫无顾忌地完全推到姐姐身上,并向心理学家表白爱情。可恰恰这时,姐姐披着白纱飘飘悠悠地进来,这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她扑向姐姐,已经完全看不到姐妹之间应有的人性。
这就是知觉背后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人格特征可以被分析和识别的最好例证。由于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姐姐的善良、爱心与妹妹的自私、不择手段争夺在解读这些无意义图片时被充分反映。从个性特征的稳定性角度自然可以推理出谁有杀人动机。
下面是部分墨迹测验图片:
动机虽然深藏于人的内心深处,但当人的这种理解性附着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后,行为动机就可以被清晰判断。盗窃犯罪看上去都是侵财行为,但两个不同动机的犯罪人对财物处理的态度就可能不一样,因为他们对财物意义的理解不一样。从动机角度看,有的动机是为了报复,有的动机是为了谋利。审讯人员需要在与他们不经意的谈话中觉察他们对财物的态度,从而来探索犯罪人动机背后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