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赠礼”——埃及的文明
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东北部布隆迪高原,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南苏丹、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1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长的河流。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陆面积的1/9,入海口处年平均径流量810亿立方米。
“尼罗河”一词最早出现于两千多年前。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不可能”。因为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于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区的人们认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罗河。二是认为“尼罗河”一词是由古埃及法老“尼罗斯”的名字演化来的。尼罗河的阿拉伯语意为“大河”。
埃及的历史和文明与尼罗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尼罗河注入地中海,在下游河口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三角洲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是古埃及文化的摇篮,也是现代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尼罗河三角洲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古埃及诞生于此。
几千年来,尼罗河每年6月至10月定期泛滥。8月份河水上涨最高时,会淹没河岸两旁的大片田野,人们纷纷迁往高处暂住。10月份以后,洪水消退,留下肥沃的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们栽种了棉花、小麦、水稻、椰枣等农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埃及流传着“埃及就是尼罗河”“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等谚语。尼罗河确实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为沿岸人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缔造了古埃及文明。尼罗河创造了金字塔,创造了古埃及,创造了人类的奇迹。如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因此,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一点也没有错。
由于尼罗河流经国家众多,如何分配尼罗河的水资源就成了问题。
穿行在沙漠中的尼罗河
趣味链接 阿斯旺大坝
埃及尼罗河上所筑的阿斯旺大坝,是一座具有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
阿斯旺大坝1960年破土动工,5年后大坝合拢,1967年阿斯旺大坝工程正式完工。这个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坝工程,它高112米、长5公里,将尼罗河拦腰切断,在高坝内形成了一个长650公里、宽25公里的巨大水库——纳赛尔湖。大坝的建成使灌溉面积扩大,有40万公顷沙漠变成了良田,埃及的农业产值因此翻了一番。阿斯旺大坝在控制了尼罗河千百年来周而复始的泛滥的同时,也使两岸的农田失去了天然的肥源。
古埃及的盛衰——中断了的文明历史进程
从美尼斯建国开始,一直到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为止,古埃及经历了31个王朝。历史学家在此基础上将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早王朝时期、古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后王朝时期以及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
早王朝时期包括第一、二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3100年至前2686年。据史料记载,美尼斯不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国家的建立者和统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区。为了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他在河谷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个要塞城市——孟斐斯。从美尼斯到卡斯克摩,早王朝时期共有14位法老。
古王国时期包括第三、四、五、六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2686年至前2181年。由于金字塔的修建始于此时期,所以古王国时期又称金字塔时期。
古王国时期,神庙和地方贵族的势力膨胀,王权加速了衰落。在第六王朝国王培比二世的长期统治后,古王国的统一局面终于不能维持,埃及进入了第一中间期。这段时期包括第七、八、九、十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2181年至前2040年。
第一中间期时,埃及陷入了内战。在内战中,赫拉克列奥渡里统一了下埃及,而底比斯统一了上埃及。约公元前2055年,底比斯战胜赫拉克列奥渡里,再次统一埃及,埃及开始了中王国时期。
埃及的建立者——美尼斯壁画像
中王国时期包括第十一、十二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2040年至前1786年。底比斯虽然领导了统一埃及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但是,在很长的时期里王权还相当软弱,而贵族(包括地方贵族和神庙贵族)的势力却十分强大。这样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中王国的衰落,古埃及进入第二中间期。第二中间期包括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86年至前1567年。其中,第十五、十六王朝为入侵者喜克索斯人所建立,而第十七王朝则是在南方的底比斯建立的。
第十七王朝的末代国王卡美斯及其兄弟雅赫摩斯一世领导了反抗喜克索斯人的战争。雅赫摩斯最终将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重新统一埃及,建立了第十八王朝。新王国时期包括第十八、十九、二十王朝,时间上约为公元前1570年至前1085年。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古埃及也从包括尼罗河谷及其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地域王国,扩张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在经历了第十八王朝后期的埃赫那吞改革、同赫梯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争霸战争和“海上民族”的入侵之后,被严重削弱。埃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又再度尖锐化,王权同阿蒙神庙势力之间的斗争又起。公元前1085年,阿蒙神庙祭司赫利霍尔篡夺了王位。这标志着第二十王朝的终结,也标志着新王国时期的结束,埃及进入后王朝时期。
后王朝时期包括第二十一王朝至第三十一王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085年至前332年。这一时期,埃及国内分裂,又遭到外族入侵,利比亚人、努比亚人、亚述人和波斯人先后统治了这里。公元前332年,波斯统治者将埃及拱手让给了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2年至公元642年,埃及处于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
趣味链接 古埃及文明的中断
古埃及被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古埃及文明并没有被打断,这些占领者都被当地文化同化,像金字塔和木乃伊这些传统都被保存下来。
公元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占领,随之开始阿拉伯化。至12世纪,埃及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语,皈依伊斯兰教,延绵数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虽然埃及最终在1922年取得独立,1953年建立共和国,但它已经是一个阿拉伯国家了。
法老与金字塔——逝去的君主,永恒的建筑
法老,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新王国从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将这一称呼用于国王自身,并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人们习惯上把古埃及的国王通称为法老。法老作为奴隶制专制君主,掌握全国的军政、司法、宗教大权,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将其当作神一样来崇拜。法老站在权力的顶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绝对的权威。
埃及统治时间最长的法老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他统治埃及长达67年,标志着埃及帝国的权力达到顶峰。拉美西斯二世不仅是埃及伟大的法老,也是个伟大的建筑师,还是个了不起的勇士。在他统治埃及的67年间总计生了100个小孩。拉美西斯二世总共有8个正式的妻子,还有将近100个妾。他死于公元前1212年,享年90岁。拉美西斯二世的小孩中有12个比他短命,当他终于肯让出王位给他的第十三个儿子时,这位继任者已经是个糟老头了。
埃及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斐斯一带最为集中,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国家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骄傲。
胡夫金字塔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这个样子呢?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将成为神,他的灵魂会升天”的观念,金字塔就是供法老升天的天梯。同时,金字塔形状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阳光芒。几种原因加在一起,使埃及法老非常热衷于修建金字塔。
趣味链接 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现存规模最大的金字塔,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米,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平均重约2.5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胡夫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太阳之子”宗教改革——王权与神权的对碰
太阳之子指的是阿蒙霍特普四世。阿蒙霍特普四世是第十八王朝全盛时期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儿子,其母亲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王后提伊。
古埃及的法老不仅依靠军队进行统治,还依靠主神阿蒙神为精神支柱。法老们每次战胜归来,都要把战功归于阿蒙神的保佑。阿蒙神下面的祭司集团也受到了法老的尊重,并接受法老们丰厚的捐赠。因此祭司集团的实力不断壮大。
阿蒙霍特普四世是一位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法老,可是当他继位后,却发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祭司集团的严重威胁。阿蒙霍特普四世不甘心坐以待毙,采取了断然的措施,同阿蒙神庙势力进行斗争。这就是古埃及历史上著名的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
首先,阿蒙霍特普四世打破惯例,不再把维西尔(宰相)职位送给祭司集团,而是任命了一位非祭司集团的拉莫斯担任维西尔。这使王权与神庙祭司的矛盾表面化了。为了对抗对阿蒙神的崇拜,阿蒙霍特普四世宣布废除对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而只准崇拜阿吞神——太阳神(因此他被称为“太阳之子”);没收阿蒙神庙和其他一切神庙的财产,将其转交给阿吞神庙;去掉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样。为了摆脱阿蒙神庙祭司的控制和影响,他将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并将其改名为“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界”;他还将国王的名字也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因而这个改革也被称为“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这种翻天覆地的改革遭到了神庙势力以及站在他们背后的一切旧贵族的激烈抵抗。他们向埃赫那吞的母亲提伊王后施加压力,让她对埃赫那吞施加压力,要他放弃改革;他们还在西亚鼓动埃及的属地反叛埃及;他们甚至图谋刺杀埃赫那吞;等等。
改革还伤害了其他阶层的利益。改革期间,埃及的对外战争停止了,军队得不到战利品,更得不到赏赐,因而军队离开了改革;改革时期,埃及放弃了对西亚属地的关注,使得这些属地或者独立,或者被他国吞并,这使统治阶级很不满意,不再支持改革;广大的劳动群众因修建新都而加重了负担,再加上对信仰的改变也不习惯,他们也反对改革。
这一切的因素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埃赫那吞死后,他的继承者图坦哈蒙放弃了改革,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首都也迁回了底比斯。
改革之都埃赫塔吞变成了一片废墟,被沙漠掩盖。直到1887年,这里的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大批泥版文书。人们把它们送往伦敦,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埃赫那吞改革才重见天日,为世人所知。
趣味链接 摩西是埃及人吗?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一个猜测:摩西是埃及人。理由是摩西的名字与埃及许多法老名字中“摩斯”音节相近。而“摩斯”在古埃及语里有“儿子”之意,往往跟在某位神灵的名字后面构成人名(如图特摩斯)。弗洛伊德推断,保存在“旧约”中的摩西的名字是不完整的,其原始形式很可能是“阿顿摩斯”。因为摩西是严格的一神教犹太教的创始人,而他在埃及唯一可能接触到的一神教就是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的阿顿信仰。弗洛伊德继续推测,摩西可能是忠于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新宗教的官员,甚至可能是法老的儿子!不过这一猜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
卡迭什战役——埃及与赫梯的争霸
埃及与赫梯的争霸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初发生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地区,大体位于今天的中东地区。由于它一直未形成国家,因此成了周边国家侵略和掠夺的目标。
埃及在叙利亚地区有一些属地,但在埃赫那吞改革期间,这些属地离埃及而去。等到埃赫那吞继任者重返叙利亚的时候,强大的赫梯王国已经崛起,严重威胁埃及的利益,埃及不得不面对赫梯的挑战。到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埃及同赫梯的争霸战争达到了高潮。
拉美西斯二世是一位有所作为的法老,他为了同赫梯争夺叙利亚地区,进行了很多准备:
他在三角洲东部营建了新都比—拉美西斯;他还组建了四个军团,招募了不少雇佣军,兵力合计3万多人。
一切准备妥当后,拉美西斯二世率领他的四个军团和雇佣军,从三角洲东部的要塞城市沙苏出发,进军叙利亚。赫梯国王穆瓦塔鲁也将军队开进了叙利亚,他将军队埋伏于卡迭什城东部,准备将埃及军队诱至该城后围而歼之。同时穆瓦塔鲁放出奸细,准备诱导埃及军队自投罗网。历史就是充满巧合,这个奸细恰巧被拉美西斯二世抓获,而且拉美西斯二世也听信了他的假情报,亲率一个军团,孤军深入,进到卡迭什城西北扎营,而其他三个军团则落在后边。
拉美西斯二世
当拉美西斯二世觉察到事情不对时,赫梯军队已经包围了拉美西斯二世的这个军团。幸运的是,赫梯军队不知道埃及法老也在这里,以为只是埃及的先锋军,于是只顾抢夺埃及军队的财物了。不久其他三个军团赶到,打败了赫梯军队,解了拉美西斯二世之危。
卡迭什战役后,双方损失惨重,无力再战,只得缔结和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
埃及和赫梯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争霸战争,严重削弱了两国的实力,加剧了各自国内的阶级矛盾,给两国带来严重后果。不久之后“海上民族”入侵,横扫了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灭掉了赫梯。埃及虽然顶住了入侵,但也遭到沉重打击,并从此一蹶不振。
趣味链接“ 古埃及—赫梯和约”的内容
“和约”除了说明性的内容外,包括1个序言和9个条文。
(1)永久和平的确立;(2)互不侵犯的条约;(3)赫梯国王执行先前条约的义务;(4)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执行现今条约的义务;(5)军事互助的相互义务;(6)赫梯国家不接纳埃及亡命者的义务;(7)埃及不接纳赫梯亡命者的义务;(8)神对违约者的威胁和对守约者的加恩诺言;(9)亡命者的引渡等。
埃及和赫梯凭借这一纸和约瓜分了他们在叙利亚的势力范围,使他们对这一地区的占领合法化。这次缔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两个不同地区的强国为了争夺彼此国境外的一个重要地区的霸权而长期进行的战争与交涉。
木乃伊——埃及法老永生的寄望
古埃及人笃信,人死后其灵魂不会消亡,仍会依附在尸体或雕像上,所以埃及法老死后均被制成木乃伊,作为法老永生的方法。
木乃伊,即干尸。木乃伊最早的意思是“沥青”。古代许多地方的人们都用防腐香料处理尸体,年久会干瘪,即形成木乃伊。
古埃及人有世界上最出色的木乃伊制作技术,制作过程也非常复杂,大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融化的松脂涂在面部,保护面部形象,防止它干燥得太快。
第二步,对脑浆进行处理。工匠将凿子从左边鼻孔塞进去,将筛骨捣碎,再用工具在颅脑中转动破坏脑髓,用一根很细小的长柄勺从鼻孔里伸进大脑将脑浆舀出来,最后把一些药物和香料塞进空空的头骨中去。
第三步,取出内脏。胃、肠、肝、肺是在肚皮左侧切口取出的。后用棕油做清洗液,洗净胸腔、腹腔。以上器官有时被整齐地包在松脂团里放入木乃伊的腹中;有时也装在一个有盖的罐子里,再把罐子放入腹中。
拉美西斯大帝木乃伊
第四步,脱水。这是重要的干燥程序。工匠们先填进用布包裹的泡碱和其他临时填充物,然后把它置于干燥的泡碱粉里约40天,待吸干了水分后,取出里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桂皮、泡碱、锯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后细心地缝上切口。
第五步,化妆整形。为了保持木乃伊皮肤的柔软性,于是选择性地涂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蜡、松脂和柏油混合物,给皮肤美容。木乃伊的眼睛则用亚麻和石头填上,非常生动、形象。干尸上最后涂一层松脂防潮。化妆师还在木乃伊的面颊上扑上一层胭脂红,头上戴好编辫的假发套。最后,给木乃伊穿好衣服,配上最好的珠宝。
第六步,包裹。埃及人认为包扎尸体是充满险恶的,于是就以祷告伴随整个包裹过程。包扎尸体的手每动一下,就伴有一次庄严的祈祷或神奇的符咒,同时把护身条符放在亚麻绷带间。他们很重视将其放在心脏位置处,而护身符一般都用绿色石头做成圣甲虫或人心的形状,上面刻着“保持死者的心,使它不产生危害主人的东西”之类的词句。其他的护身符则紧贴放在木乃伊身体上,或裹进亚麻布里。
第七步,经过70天后,下葬木乃伊。
可见,一个正规的木乃伊的制作十分复杂,普通人家根本没有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流传下来的木乃伊都是王公贵族的原因。
趣味链接 十大著名木乃伊
1.拉美西斯大帝木乃伊:古埃及拉美西斯大帝的木乃伊是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木乃伊。
2.奥兹冰人木乃伊:奥兹冰人木乃伊是一具有5300年历史的木乃伊,他在冰冷的史前世界被谋杀。
3.沼泽木乃伊:北欧的沼泽木乃伊满头红发,看上去如同恶魔,但他们是献给众神的祭品。
4.新克罗木乃伊:智利渔夫把死人表皮剥下来,制造出了精致的木乃伊。
5.富兰克林木乃伊:三个英国水手的冰冻木乃伊让人们弄清了一次悲惨事件的秘密。
6.列宁的木乃伊:虽然时隔多年,但列宁的木乃伊的制作方法仍然是国家的高度机密。
7.格陵兰木乃伊:这具木乃伊是被冰雪保存下来的,讲述的是人们在北极之地挣扎求生的故事。
8.印加儿童木乃伊:印加儿童木乃伊是一些沉睡的孩子,他们是古人为安抚神明献上的牺牲品。
9.圣比兹木乃伊:圣比兹木乃伊所讲述的是异教徒的战争,他悲惨的死亡方式撼动了英格兰。
10.新疆木乃伊:在新疆发现的木乃伊,皮肤指甲保存完好。
象形文字——古埃及创造的独特文字
象形文字来自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发明了象形文字,为人类文化宝库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与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种符号组成。它的表意符号反映了这种情况,如“月”字写成“”、“水”写成“”等。一些具体的动作如“打”“走”等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表音符号包含了几种情况:一音一符、二音一符、三音一符、四音一符;还有组合字等。埃及的象形文字只有辅音,没有元音。鉴于两个或三个辅音符号之间的元音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可能组成不同的词。古代埃及人发明了限定词符号(相当于汉字的部首符号),以确定该词所要表达的是哪一类事物。古代埃及人书写时一般是从右向左,从上往下写,但也有从左往右写的,确定其书写方向的方法是看象形文字中的人和动物面向哪一方。
古埃及象形文字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也几经变化。在第一中间期里演化出一种祭司体;后期埃及时又演化出一种世俗体;到希腊罗马人统治时发展为科普特文字。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没能发展成字母文字。而且由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随着古埃及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
1822年,一个叫商博良的法国学者向法兰西科学院提交了一份“埃及象形文字译解体系”的研究报告。利用他研究出来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被翻译出来。人们认为商博良打破了象形文字1800年来的沉默,把阅读象形文字的能力重新还给了人类,因此商博良被人们誉为“埃及学之父”。同时,“埃及学”也随之诞生,掩藏在浩渺历史下的古埃及文化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趣味链接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在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义与结构。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的,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