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以拖沓为生活方式
周一走进办公室刚坐下,刘明就看到了桌角那堆创意方案的相关资料,气不打一处来地抱怨:“烦死了,没完没了的,还让不让人喘口气。”起身冲了一杯咖啡后,刘明意犹未尽地补充道:“唉,忙完这个,肯定又要忙下一个,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在发过牢骚后,刘明开启了自我安慰模式:“既然没人心疼我,那我就自己心疼自己。这个创意方案半个月绝对能搞定,现在还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刚好可以趁这个时间放松放松。再说了,做创意方案是需要灵感的,急也急不来。”于是,刘明心安理得地放松起来。
距离截止日期只剩一周时间的时候,刘明才开始着手做创意方案。虽说这种事急不得,但一周的时间也能轻松搞定,然而放松成瘾的他却还是在为自己找各种借口:灵感是创意方案的灵魂,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处于核心地位的灵感在放松的时候才更容易产生。所以,我要尽可能地让自己处于放松的状态。
为了缓解放松时的愧疚,刘明用各种名人故事安慰自己:若不是树上的苹果落地时砸到在树下发呆的牛顿,他未必会发现万有引力;伽利略若不是在教堂做祷告时走神,看到头顶上的吊灯像钟摆一样来回晃,用自己的脉搏跳动的次数计算出了吊灯的摆动周期,“脉搏计”或许就不会问世;倘若瓦特一味地在实验室工作,就不会发现厨房内蒸汽顶开壶盖的现象,蒸汽机的发明就会推迟……所有的一切都在证明着一个道理,放松才是王道!
在以这种“拖延”为借口的放松中,时间不知不觉地溜走。终于到了最后一天,在刘明的规划中,一天的时间足够他将前一段忙里偷闲时零零碎碎的酝酿串联出一套创意方案,有了这种想法,刘明很是淡定地在办公室晃荡了一个上午。
吃过午饭后,时间只剩下了半天。这个时候刘明依然处事淡然,擅长安慰自己的他开始善待困倦的眼神,赏给自己一场午休。当他睁开惺忪的睡眼时,已是下午一点。然后他不紧不慢地找出项目资料,像模像样地研究起来,试图将自己先前的那些酝酿穿插进去,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一个小时后,刘明终于失去了耐性,再也不愿看一眼这种费脑子的资料。他停下来,悠闲地喝了杯绿茶,情绪有所好转,午后的阳光勾起了他享受时光的念头,想到这里,他的心头涌现出跃跃欲试的喜悦。
短暂地放松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自己策划创意方案的刘明,很快投入设计的各种细节中。恰在此时,接到了部门领导开会的通知,刘明停下手中的工作,带着计划被打断的不满走进了会议室,两个小时后才走出来。
再过半个小时就要下班了,可刘明的创意方案才完成了一半,他又不愿意加班,只好把资料带回了家。晚上,球赛、精彩的电视节目、新开发出的游戏相继攻破了刘明的意志力,凌晨时他还沉浸在打怪升级的游戏中无法自拔,未完待续的工作再也无法进入他的视线。
在拖延的诱惑下,刘明越陷越深,潜移默化中拖延成了他的生活方式:不管做什么事,他都会习惯性地挑最容易的做,等到该做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部分时,就会找各种理由拒绝,美其名曰“放松”,实则是拖延。
刘明这种“以拖延为生活方式”的习惯,在我们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体现。读书时,我们以为青春很远,岁月很长,因此挥霍起来肆无忌惮,直到离开校园,才发现书上的知识没有学会,该看的书没有翻开,错失的表白没有机会重来。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我们终于明白时间是一辆单程车,只能一路失去却无法回返,明白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也是枉然;工作时,我们总以为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无限的精力,因此不惜用掉大量的时间来逛论坛、刷微博、看视频,等到该工作时却已经下班,于是白天的事被拖到了晚上,晚上的事被拖到了以后。火烧眉毛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悲催”中后悔不已。
一次次地拖延,一次次地立志,一次次地食言,使自己越来越一事无成,与别人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在自暴自弃中又绝望又伤感。夜半梦醒时,你会忍不住问自己:“如果,很多事在第一时间你都去做了,没有一丝一毫地拖延,没有过多地浪费时间。那么,现在的你会在哪里,你的人生又会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往者已逝,来者犹可追。当你意识到拖延已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时,就应该明白:拖延是人生最大的窃贼,不知不觉中,它偷走了你的热情,偷走了你的机会,偷走了你的梦想,偷走了你的自信,甚至扼杀了你的爱情,磨灭了你的精神。在它的一路“打劫”下,你的生命成了一具弃之不可惜的空壳。
其实上文中的刘明比谁都清楚,以拖延为生活方式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好事,在截止日期前一刻把事情赶完,整个人就像经历了一场死里逃生。这种“伪快乐”的刺激和劣质的“高效率”让他想再次尝试一下侥幸带来的刺激性冒险。然而,这种侥幸未必会时时降临,让你刚好能够在期限内将事情搞定。就像刘明,一步之晚,没能在限期内完成策划方案,明日等待他的,不知是怎样的风暴。
拖延这种事,我们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却又是另一回事。工作上一次打擦边球的侥幸,会让你自信心爆棚,进而期待下一次的侥幸。偶然的失败,不会让你怀疑自己的处事方式,只会让你迫不及待地在下次挑战中扭转败局……当你意识到时,拖延已经成为你的生活方式,你已经到了不得不有所改变的时候。
摆脱拖延,从改变开始,坚持每天改变一点点,就会渐渐脱离拖延的怪圈!
【“战拖”箴言】
“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头。”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