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家制服
公家是对贵族、官员的泛称。本来“公家”两字是用来指天皇或者朝廷,镰仓时代以后,由于用“武家”来称呼以“武力”对朝廷效劳的幕府将军与守护大名、武士等,与此对应,就用“公家”来称呼在“政务”上服务天皇和朝廷的贵族了。另外,从广义上来说,公家还分为可以升殿(入朝议政)的堂上家以及不能升殿的地下家两类,不过,一般来说“公家”指的是堂上家。这种用“公家”来称呼堂上家以及殿上人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江户时代。此外,从古时就有的家族被称作旧家,安土桃山时代以后由于分家而形成的新家族则被称为新家。
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随着以藤原北家为源头的摄家的确立,贵族社会在朝廷中能够晋升至公卿的世家开始被逐渐限定。于是,至镰仓前期日本已经基本形成了公家社会的制度。公家社会,是指根据家格来确定晋升品秩(指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的制度。当时,上流贵族(本家)拥有庄园的支配权,而中流贵族由上流贵族或大寺庙任命,行使对庄园的管理权。
到了镰仓时代,公家持有的经济权力,已经开始被当地有力的武士所侵蚀。这种倾向到了室町时代更加显著。自那时起,公家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到了江户时代,公家已经几乎名存实亡。但公家社会还是一直延续到了幕末,最终在明治维新时期解体。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后,大部分公家变成新贵族,也就是后来的华族。
奈良、平安时代日本天皇直至五位以上大臣的服制,包括衮衣、束带、直衣、狩衣、十二单、袿袴、水干等。根据《养老律令·衣服令》,天皇即位、元正(新年)朝贺着衮冕十二章,上朝及大小诸会,着黄栌染衣。日本皇太子着黄丹衣,亲王着紫衣。诸臣一位至八位依据唐宋公服制度,上殿勤务时依照官阶分别着紫、绯、绿、缥等颜色的礼装。
公元894年(宇多天皇宽平六年)菅原道真提议废止遣唐使制度,之后日本渐入国风化时代,一种被称为“束带”的服饰成为天皇、皇族及公家的礼服。“束带”,名字出自《论语·公冶长》中的“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原意为“整饰衣冠”,也指装束、官服等。平安初期,正值儒教在日本的隆盛期,因此,《论语》中的“束带”就被用作礼服、朝服的别称了,这种“束带”作为公家装束直到平安中期为止,因此也被称为“平安装束”。
束带从内到外由单、袙、下袭、半臂、袍组成,并在袍外腰部系一条皮革腰带,即石带。袴则分大口袴、表袴两种,表袴需穿在大口袴之外。戴冠,穿袜,衣藏帖纸、桧扇,手执笏,公卿、殿上人还要在腰间挂上鱼袋。束带的穿着有文官、武官之别。文官及三品以上武官身着缝腋袍,头戴垂缨。四品以下武官身着阙腋袍,头戴卷缨。武官、中务省官员及获敕令的参议以上官阶的文官可佩大刀。佩大刀时,要将刀用平绪(挂刀的带子)绑在腰间。值得一提的是束带的“裾”,“裾”就是指下袭(一种穿在半臂里面的垂领内衣)的背面长长的像燕尾一样拖在地上的部分,这也是束带的一大特征。重要的是裾的长短代表身份的贵贱。部分下袭经演变,变得过长,于是裾与下袭分离,称作别裾。着别裾时,先穿上下袭,再将别裾的带子系在腰间。天皇和皇太子的下袭的裾并没有与本体分离。还有一种很短的裾被称作才著,是底下官人穿的。
平安末期,日本摄关政治走向衰亡,院政时代起而代之,院政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武家势力大增,公家渐渐陷于有名无实的境地。武家喜欢便于活动的衣装,于是狩衣慢慢代替束带,成为武家的公服。当然,武家并未完全废除束带,毕竟形式上幕府将军受天皇册封,还是属于公家人,比如幕府将军在就职大典上依然要以束带正装承继将军大位,这一传统一直传承到幕府最后一位将军。而且,历代幕府也是把束带排在幕府制服第一位的,在重要公事活动中,属下也必须以束带正装出席,其他场合则可以穿直垂和狩衣等。
公家束带
此后,束带作为弱势公家的制服,虽一直传承至江户末期,但因幕府大权在握,公家作用不明显,所以关于公家服饰的介绍也就微微了了。到了明治天皇登基,伴随着王政复古,还刮起了“重视和风”的风潮,这一风潮影响到了明治天皇,因此,在明治即位大典上,即位礼服不是选了他喜欢的洋服,而是束带礼装。今天,虽然在婚礼、毕业典礼或者歌舞伎、艺伎演出时依然能见到日本人的和服装束,但“束带”却已是只能在皇家正式仪式上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