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凶庐”守孝三年,未曾开口说话
商朝有这样一条规定:君王死后,其继承者需守丧三年才能正式继承大统。而替代君王管理百官的是“冢宰”。“冢宰”也称“宰”或“太宰”,是辅佐君王的最高官职,也是新王守孝三年期间,商王朝的最高统领。既然新王不上朝,那么,他又在哪里?做些什么事呢?
新王要居住在守丧的“凶庐”里,且守丧时要披麻戴孝,脸上还要露出愁容,此外,新王也不能唱歌跳舞寻欢作乐,要一心想着父王的恩德,尽一个孝子的义务。一朝君王,竟受到如此待遇,这在今人看来,未免有些不解,但在商朝时期,却是明文规定的责任和义务,若不照办,就是不孝,不孝之王,亦不会是一位贤明有作为的君王。商朝的历史从汤开始,而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末君纣。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位君主,在他统治的五十九年里,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史称“武丁中兴”。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他在守孝的三年里,竟没有说过一句话,这可急坏了满朝文武大臣和天下百姓。难道这位新任的君主,是个哑巴?
据传,武丁守孝期间,饮食十分简单,不讲究衣着,粗茶淡饭。并且,他不接待诸侯的朝贡,不访问百姓的疾苦,不上朝听取大臣的汇报,不发布指令。对于这种情况,大臣们焦急万分。他们苦苦思索:君王一言不发,不知道他有什么指令,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比如诸侯叛乱、发生灾荒、官吏贪污、人民骚动等,君王还不说话,可怎么办呢?且不说大臣们的私下揣测,武丁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其实,武丁守丧三年不说话,并不是什么都没干。他实际上是在默默考虑治理国家的策略。武丁在暗中观察大臣,哪些是治国能吏,哪些是庸碌之辈;并对如何平息王族内部的派别斗争规划了策略;如何让天下诸侯诚心顺服,如何任贤使能,治理朝政……诸如此类的事情,武丁都已经深思熟虑,了然于胸。
武丁
三年守丧期满后,大臣们急忙询问他为什么整整三年不说话,武丁回答说:“要以我一个人的话,来指导天下的事情,我恐怕言之不当,所以不说。”的确如此,一个君王刚即位,各方面的情况还不熟悉,如果在这时乱出主意,乱发号令,往往会出差错,造成不良的后果。
其实,武丁三年不言,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武丁为太子时,曾联络诸侯,行走民间,对国内形势非常熟悉。同时,武丁的聪明冷静也被百姓和诸侯所知,所以,大家都认为,武丁虽然不言,但一定有深刻的谋略在胸。因此,无论朝臣还是诸侯都不敢有什么越轨的行为。
此外,武丁三年不说话,一定会在天下臣民间产生一种悬念,诸侯、百姓、朝臣都无法猜透他的想法,此事必然成为全国关心的热点。而他一旦开口,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大家重视,对于政令的执行有极大的好处。由此看来,武丁的确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君王,深谙治国之道。
趣味链接 应梦贤臣——傅说
三年之后,武丁终于开口说话了。第一句话,就让满朝的大臣们感到不解。他说要找一个名叫傅说的人来辅佐他。傅说是谁?既非王公贵族,也非名士,满朝文武对此人的情况一无所知。而武丁的解释就更神奇了。他说:“我昨晚与这位贤士在梦中相见,此人大可安邦定国,小可治理一方。若不加以重用,商将会有大祸临头。”经武丁这么一说,满朝文武议论纷纷,紧接着这件事情在民间炸开了锅。
其实,这只不过是武丁的计谋而已,事实上,他早已和傅说相熟,只不过傅说的身份低微,如果直接拉到自己身边加以重用,定会遭到反对。但经过武丁这么一说,傅说的头上便有了“应梦贤臣”的光环,而且事关江山社稷,文武百官就不会加以阻拦。
于是,武丁在昭告天下之后,很轻松地就“找到”了傅说。而傅说也没有辜负武丁的期望,在他的精心辅佐下,商朝的经济文化实现了空前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