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一本探究、追溯中国家谱堂号来源与释义的书。它主要通过对存世家谱及相关家族资料中所收集的堂号,按不同的姓氏划分,分别阐述各个家族堂号的来源与典故。而对于许多姓氏都曾使用的家族堂号,则归纳在一起按其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中国家族堂号与姓氏学、历史学、文化伦理学、社会学等很多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一个领域。通过对家族堂号来源的考证和研究,可以明辨姓氏的来源,探究堂号与姓氏典故间的渊源,考察伦理规范在家族制度中的反映。此外,亦可为正在新修家谱的各家各族为家谱堂号的命名提供参考来源与依据。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的整理与研究,将各家各族堂号的来源一一进行诠释,希望能对探索中国的家族姓氏文化有所裨益。
本书分为两编,一是与相应的姓氏以及家族郡望、家族名人、事件等有着特定关联的、具有姓氏特征的“通用堂号”,按姓氏笔画排序分类讲述堂号的来源;一是很多姓氏家族都喜好使用的、具有普遍性的“通用堂号”,则按堂号的内容进行讲述。
本书所采用的家族堂号大多来源于家谱及相关家族资料,其中以《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等目录中所录堂号为主要来源,此外又有部分采集自其他机构所藏家谱及其相关著作,以及互联网所载的堂号。堂号的来源则从众多古今经典文史著作及家谱文献获得并整理归纳。
一、堂号是一个姓氏中某一支派的代称
堂,原是人们对所居房屋的一种称呼。据《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可见古代帝王、诸侯、大夫、士人所居房屋虽有大小之别,但通称为“堂”。唐代以后,始改称帝王之居为“殿”,其他曰“堂”。又《尚书·顾命》载:“立于西堂。”《疏》引汉郑玄注曰:“序内半以前曰堂。”据清孔广生《补注》称:“序,东西墙也。”从而将屋内东西隔墙之前的部分称为“堂”。《论语·先进》亦记载:“(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梁皇侃《疏》谓:“窗户之外曰堂,窗户之内曰室。”进一步分清了堂与室之别。
堂号由来已久,唐代已有堂号出现,如宗室李林甫的“却月堂”、元载的“芸晖堂”、张的“文瑞堂”、裴度的“绿野堂”、杜牧的“碧澜堂”等,其中“绿野堂”已成为裴氏家族的堂号。宋代,堂号已较普遍,仅陈乃乾《室名别号索引》所记载的宋人堂号就达225种,其中著名者,如黄庭坚的“永思堂”、王祐的“三槐堂”、许俭的“孝友堂”、廖刚的“世彩堂”等,亦都衍化为家族的堂号。明清时堂号更为盛行,举不胜举。凡此堂号皆指某一具体处所,而家谱中的堂号则不尽一致。古代同祖的亲属聚住在一起,以示家族繁盛和睦,“由曾及考,同堂异置”。据《陔余丛考·堂兄弟》考证,堂“其称盖起于晋时”,《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按同祖亲属,古谓之从,六朝谓之同堂,唐代始称堂。”此后,“堂”的称呼便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族人日多,或迁徙,或分支,为表明世系的渊源,某房、某支、某派同一祖先的族人往往用同堂兄弟的“堂”的含义,在姓氏前用某某堂来加以区别,这就是家谱中的堂号。家谱中的堂号有的从书斋、室名衍化而来,如上述的永思堂、三槐堂、孝友堂、世彩堂等;有的与宗祠或“老祖堂”号相一致,如民国二十一年《慈东方家堰方氏宗谱》卷首《族约》:“吾族族小,宗祠未建,向以‘忠恕堂’(即老祖堂)代之。祖堂为先灵凭依之所,与宗祠无异,理宜修洁。”这里所说的“忠恕堂”不仅是实指供奉方氏祖先牌位以备子孙祭祀场所的名称,也成为慈东方家堰方氏区别于其他方氏的一种代称。故而笔者认为,家谱中的堂号应当是指某一姓氏中某一支派群体的代称,它是区分同一姓氏中不同血亲关系的重要标志,也是追宗溯祖的主要依据。本书所论述的主要是这一层含义的堂号。
二、堂号在家谱中的反映
堂号是宗法社会中的一种文化反映,它与建宗祠、修家谱密切相关。反之,家谱中反映的堂号亦最为详尽,其主要见载于以下几个部分:
1.见载于版心。版心亦称书口,是古籍中记载书名、卷次、页次及刊印者(或刻工)的部位。而在家谱中,版心处通常上记谱名,中载卷次(或篇名),下题堂号。据统计,80%的堂号都见载于此。如清光绪刻本《周氏族谱》十五卷,版心下刊“爱莲堂”,就是其堂号。但并非版心下方所题都是堂号,如《梁溪司马氏宗谱》版心下题“涑水世家”,《杨梅台胡氏海房谱》版心下题“安定郡”,其他诸如版心下题“益国世家”、“桐里世家”、“聚星楼”等,或是对一个家族的誉称,或为家族郡望名,或为某一具体楼、阁的名称,凡此皆不能作为某一家族的堂号。
2.见载于书名页或牌记。书名页是记载谱名、编纂者、年代等情况的重要位置,牌记是专门记载刊行、藏版等情况的部位。家谱大多在这些部位亦有堂号记载,但情况较为复杂:有的径题堂号,如民国二十四年《暨阳高氏宗谱》书名页刊有“思敬堂”;有的称“藏板”,如《京江余氏宗谱》书名页下题“永言堂藏板”;有的曰“珍藏”,如《宜兴东岸里史氏宗谱》书名页下刊“永思堂珍藏”;有的谓“编辑”,如丹徒《骆氏家谱》书名页下署“敦厚堂编辑”;有的书“创刊”,如《余姚周行景氏宗谱》牌记则篆书“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念祖堂创刊”。家谱一般多为本家族自行编纂、刊行、收藏,经过查考,一般都可以将编辑、藏板、珍藏、刊行者的堂号作为该姓氏的堂号。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家谱书名页中所载的刊行者或藏版者的堂号与其家族堂号不一致的情况也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尤以冠有姓氏的堂号为甚,如蔡绣文堂、陈宜尔堂、李仁义堂、李义顺堂、林以文堂、刘两仪堂、鲁文盛堂、罗焕文堂、吴诒德堂、余世美堂、喻郁文堂、郑孝义堂、周郁文堂、朱三元堂、吴济美堂等,大多为他族人刊刻家谱的堂号。如清宣统二年《周氏六修族谱》书名页题“鲁文盛堂”,而其版心下题“汝南堂”;民国二十五年《周氏七修族谱》书名页题“李仁义堂”,而版心仍为“汝南堂”。显而易见,“汝南堂”是周氏的堂号,而“鲁文盛堂”和“李仁义堂”则为不同时期镌刊汝南堂周氏族谱的书坊名。又如《鄞西小皎周氏家谱》,书名页题“姚南四明马德馨堂”,而版心刊“至德堂”,则前者为其刊行者堂号,后者才是其家族堂号。
3.见载于谱名中。有不少家谱将堂号直接融入谱名之中,如《倪氏报本堂重修家乘》,其中“报本堂”就是倪氏的堂号。又如《南海九江关树德堂家谱》,“树德堂”即是关氏的堂号。但在谱名中也常混入一些貌似堂号的题名,如《书堂赵氏七修宗谱》、《清堂周氏宗谱》,如不加细研,可能认为“书堂”是赵氏的堂号,“清堂”就是周氏的堂号。其实不然,前者每卷末都署有“琴鹤堂七修董事重刊”,无疑“琴鹤堂”为赵氏堂号,而“书堂”则是湖南益阳某地的地名;后者版心题有“汝南堂”,可知周氏堂号为“汝南堂”,而“清堂”乃浙江仙居某地的地名。
4.见载于序、跋中。序文或跋文中有时也记载有堂号,如《余姚南门清风里胡氏宗谱》,内有清乾隆三十年纂修序文《豫萃堂谱序》,“豫萃堂”即该族的堂号。
5.见载于“祠堂记”中。一部完整的家谱,祠堂记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详载了某家族设立宗祠的经过及有关记录,包括祖先的渊源、宗祠的规则,也包括堂号的命名来源。如《会稽马氏家谱》卷一专门载有《文英堂记》,详述其堂号的来源,“文英堂”就是该支的堂号。
6.见载于“族规”、“族约”之中。“族规”、“族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约束族人行为规范、维持家族秩序的“规章制度”,有的家谱在“族规”前冠以堂号,如《一本堂绍郡试寓规条》(民国二十年《余姚朱氏宗谱》卷首);有的家谱中将堂号明文写入族规,如民国二十八年《南海县荷溪乡何垂裕堂族谱·族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就记载:“本族以‘垂裕堂’之名称为本族之名称。”并将堂号作为家族大会的印章:“族规原本当众用‘何垂裕堂大会’图章每页骑缝盖印……用毕当众将此章销毁。”(同上《附则》第一条)
7.见载于“凡例”、“谱例”之中。它们是对整套家谱体例的一种全面的说明,如前面已提及的《余姚南门清风里胡氏宗谱》于凡例中署“豫萃堂胡氏支谱凡例”。
8.见载于书签、书衣上。如在书签上标明《协和堂胡氏宗谱》。
9.同时并现多处。如《绩溪仁里程[氏]世禄堂世系谱》,堂号“世禄堂”同时出现于卷端、谱序、凡例、书签、版心等处。又如《殷[氏]敦裕堂近支录》,堂号“敦裕堂”并现于卷端、书名页、目录、谱序等处。
总之,无论从家谱哪一部分寻查堂号,都必须仔细辨别,详加考订,才能摸索到堂号的特点与规律。
一般来说,一种家谱都只反映一个堂号,但也有一种家谱载有多种堂号。这类家谱大多为统宗谱或多支派合修的家谱,其大致又可分为二种情况:一是将各支派的堂号并列刊入家谱中,如:民国三十六年《毗陵锡山谢氏宗谱》,书名页并列题署“毗陵玉树堂、锡山宝树堂珍藏”,版心亦并列刻有“宝树堂”与“玉树堂”两个堂号;民国三十七年《无锡西杜港杜氏宗谱》版心并署“思成堂”、“孝思堂”两个堂号。又如清光绪《毗陵锡山澄江季氏宗谱》刊有“宏远堂”、“楚宝堂”及“天宠堂”三个堂号;民国《暨阳檀溪何氏宗谱》版心也并题“永思堂”、“崇德堂”、“敦睦堂”三个堂号。二是将参与修谱的不同支派的堂号在版心轮换刊刻。其最典型的例子是《海昌周氏宗谱》,该谱共十六卷,刊行于清光绪十六年,版心分别记载了32个堂号,有存宋堂、有宋堂、宝贻堂、安和堂、羽斯堂、树德堂、世德堂、养德堂、存德堂、仁德堂、廉德堂、峻德堂、齿德堂、维则堂、毓和堂、畴锡堂、追远堂、贵和堂、骏惠堂、乐耕堂、礼耕堂、禄野堂、永贵堂、仁道堂、春晖堂、果育堂、垂裕堂、燕翼堂、自心堂、凝远堂、五元堂、心素堂。
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分布于全国及海外的中国家谱共52401种,姓氏608个,堂号3776个,其中有堂号反映的姓氏共416个,占总姓氏数的68%。另据《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统计上海图书馆所藏的11200余种家谱,有堂号反映的为5588种,约占50%。需要说明的是,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家谱中足本为3800余种,而残本却为6300余种,许多家谱是因残损严重而无法反映堂号,如果上述家谱全部是足本的话,那么其比例可能超过70%。从姓氏来看,该目录所藏家谱共312个姓氏,其中269个姓氏有堂号,约占86%。同姓氏超过百家堂号的有2个,即陈氏125个堂号,张氏113个堂号。其他依次为刘氏92个,周氏84个,李氏83个,王氏78个,黄氏76个,朱氏66个,徐氏63个,吴氏59个,胡氏、杨氏各45个,孙氏31个,赵氏26个,高氏16个。没有堂号的姓氏大都是稀有姓氏或少数民族姓氏。从纂修时间来看,清嘉庆以后的家谱大多有堂号出现,在此之前的家谱所出现的堂号则较少。以上海图书馆所藏的322种明代家谱为例,几乎没有一种家谱出现有堂号。同时,豪门望族所修的家谱基本都有堂号;反之,寒门细族编纂的家谱载有堂号的比例甚少。
三、堂号的命名
堂号的命名大致可分以下五类:
(一)以郡望命名
堂号中以郡望命名者相当普遍。“郡”原是秦汉时的行政区域建置,郡望除了郡名以外,还混合一些秦汉以前的诸侯国名。它是各氏族根源的标记,也是各姓氏祖先发祥之地。“望”是指某些氏族自发祥地迁至其他郡后,蕃衍流传,慢慢成为该郡显贵巨族,而为当地所“仰望”,故常称该姓氏“望出”某郡。“郡”与“望”有时合称“郡望”,但也有仅将发祥地混称为“郡望”。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入主中原,实行汉化,奖励胡汉通婚,留居北方的中原士族起而编纂家谱,并标出郡望,记载本宗族的来源以自贵。北齐时,凡为地方众人所仰望者都自动标出地望为郡姓,并“以地望来分别族类”。至隋唐时,此风沿行。宋代以后,盛行私家修谱,这些名门望族的后人,虽迁徙他处,但大多仍以郡望作为堂号的名称,以永记世系。据统计,占百家姓前15位的“大姓”多以郡望命名堂号(排名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他们是:
李氏“陇西堂”。以陇西郡(今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命名。
王氏“太原堂”。以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命名。
张氏“清河堂”。以清河郡(今河北清河至山东临清一带)命名。
刘氏“彭城堂”。以彭城郡(今江苏徐州一带)命名。
陈氏“颍川堂”。以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一带)命名。
杨氏“弘农堂”,一作“宏农堂”。以弘农郡(治所今河南灵宝)命名。
赵氏“天水堂”。以天水郡(今甘肃天水、陇西以东地区)命名。
黄氏“江夏堂”。以江夏郡(治所今湖北云梦)命名。
周氏“汝南堂”。以汝南郡(今河南中部与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命名。
吴氏“延陵堂”。以延陵郡(今江苏常州市)命名。
徐氏“东海堂”。以东海郡(今江苏东海县至淮水以北一带)命名。
孙氏“乐安堂”。以乐安郡(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一带)命名。
胡氏“安定堂”。以安定郡(今甘肃平凉及宁夏西部一带)命名。
朱氏“沛国堂”。以沛国郡(今安徽濉溪与江苏沛县一带)命名。
高氏“勃海堂”,一作“渤海堂”。以勃海郡(今河北、辽宁渤海湾一带)命名。
(二)以同宗显贵人士合数命名
翁氏“六桂堂”。宋崇安翁肃(字彦恭,官至散朝大夫)与翁彦约、翁彦深、翁彦国及翁延庆、翁蒙之六人显贵,人称“六桂同芳”。
曹氏“三桂堂”。魏曹操三子:曹丕、曹植、曹冲,人称“三桂”。
程氏“二贤堂”。宋程颐、程颢,人称“二贤”。
薛氏“三凤堂”。唐薛元敬与从父薛收、族兄薛德音齐名,世称“河东三凤”。
强氏“五云堂”。宋礼部郎中、钱塘人强至,其五子渊明、浚明、伟明、陟明、献明俱登第。
林氏“九牧堂”。唐临汀县令林披,有九子,俱官刺史,号称“九牧世家”。
萧氏“八叶堂”。唐宰相萧瑀,祖孙八世为相,名极一时,故名。
(三)以先祖的生平、传说等命名
在现存的家谱中,大多宗族都追溯历史上相当有成就或有名望者为先祖,并根据先祖的生平事迹命名一个堂号,从而使堂号的名称意味深刻。其方法又可分为以下九种:
1.以先祖的字、号、封号、谥号命名
孟氏“浩然堂”。以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以名为字)命名。
陶氏“五柳堂”。以晋代文学家陶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命名。
白氏“香山堂”。以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号“香山居士”命名。
周氏“濂溪堂”。以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学者称“濂溪先生”命名。
朱氏“紫阳堂”。以南宋理学家朱熹,学者称“紫阳先生”命名。
贺氏“四明堂”。以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号“四明狂客”而命名。
郭氏“汾阳堂”。以唐大将军郭子仪,德宗时封“汾阳郡王”命名。
冯氏“大树堂”。以东汉名将冯异,佐汉光武帝定天下,军中号“大树将军”命名。
包氏“孝肃堂”。以北宋丞相包拯,谥号“孝肃”命名。
2.以先祖著述为堂号
孔氏“诗礼堂”。春秋时,孔丘整理《诗》、《书》,且以“礼”为规范,后人即合“诗礼”为孔氏堂号。
宋氏“阳春堂”。春秋时,屈原弟子宋玉著《对楚怀王问》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者,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人即引“阳春”二字为宋氏堂号。
左氏“三都堂”。晋人左思著有《三都赋》,后人遂以“三都”为左氏堂号。
张氏“金鉴堂”。唐丞相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鉴录》,闻名于世,后人即取“金鉴”为张氏堂号。
周氏“爱莲堂”。北宋周敦颐所撰《爱莲说》,千古传颂,遍居于湘、江、浙、皖、鄂等地的周氏后人,都以“爱莲”为堂号。
文氏“正气堂”。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就义前所著《正气歌》,千古传颂,文氏后人即以“正气”为堂号。
3.以先祖讲学地为堂号
刘氏“天禄堂”。因汉代刘向校书于天禄阁而取名。
朱氏“白鹿堂”。以南宋朱熹讲学于江西庐山白鹿洞而得名。
4.以先祖居所或隐居处命名
贺氏“镜湖堂”。唐诗人贺知章,晚年自请为道士,唐玄宗赐居剡川镜湖。
谢氏“东山堂”。西晋谢安早年曾隐居东山,无意仕宦。据《晋书》卷七九载:“中丞高崧戏之曰:‘卿(谢安)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赖氏“秘书堂”。唐赖棐官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田里,人称所居为“秘书里”。
5.以先祖的室名、斋名命名
韩氏“昼锦堂”。宋韩琦与范仲淹共御西夏,累迁至宰相,其书斋名曰“昼锦堂”。
裴氏“绿野堂”。唐宰相裴度,以洛阳午桥创别墅,植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
6.以先祖卓勋显绩命名
汪氏“六州堂”。绩溪人汪华,唐武德间官至歙州剌史,总管歙、宣、杭、睦、饶、婺六州军事。郡人皆华后人,故以“六州”为堂号。
吴氏“治平堂”。上蔡人吴公,汉文帝时官河南太守,善断狱案,治平为天下第一,其后人故以“治平”为堂号。
7.以先祖嘉言懿行命名
杨氏“四知堂”。东汉华阴人杨震,官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不受。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世称清白。杨氏后人遂以“四知”为堂号。
王氏“三槐堂”。宋代莘县人王祐,初知潞州,寻代符彦卿镇大名,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世谓祐有阴德。“祐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次子王旦位宰相。天下谓之三槐王氏”。王氏后人遂以“三槐”为堂号。
沈氏“三善堂”。宋绍兴间,武康人沈度任江西余干县令,“父老以‘三善’名其堂:一曰田无废土,二曰市无游民,三曰狱无宿系”。沈氏后人就以“三善”为堂号。
蒋氏“三径堂”。源于成语“竹辟三径”。汉哀帝时,杜陵人蒋诩官兖州刺史,以廉直得名,“舍中有三径,不出,惟求仲、羊仲从之游”。成语典故“竹辟三径”即源于此。
季氏“一诺堂”。楚人季布,汉孝文帝时欲召为御史大夫,或言其勇,使酒难近,留一月罢,以诺闻关中。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8.以先祖的传说命名
江氏“彩笔堂”。梁天监中官金紫光禄大夫江淹,河南考城人,以文章见长。相传少时梦人授五彩笔,文思大增。晚年又梦自称郭璞者索还其笔,自此“江郎才尽”。后人遂以“彩笔堂”为江氏的堂号。
章氏“梦笏堂”。宋丞相章得象,浦城人,传说其母梦神授玉象而生其,故名得象。玉象即朝笏,后人就以“梦笏堂”为堂号。与此相类似的尚有段氏“集凤堂”,宋龙图阁学士段少连,河南开封人,相传出生时其母梦凤凰集于庭院,后人遂以“集凤堂”为堂号。
(四)以经典著作内容命名
“萃涣堂”。以《周易》卦名命名。《[浙江嵊州]剡北喻宅喻氏宗谱·序》:“萃、涣者,易象之卦名也。祖宗死而神气涣散,故立庙以安其居,而聚其神,俾涣者不涣,而萃者悉萃,所以堂名取义于萃涣。”以萃涣为堂名的姓氏共有:方、邓、叶、吕、贡、李、何、陈、竺、赵、钟、姚、袁、柴、黄、盛、喻、傅、童十九家。
方氏“壮猷堂”。以《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猷”而得名。
(五)以“圣谕”、“广训”命名
入清后,为宣扬教化,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及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成为各宗族朔望拜祖时都要宣读的内容,因此“圣谕”中有关封建纲常的基本内容就成为堂号命名的主要依据,其中又以敦、笃、崇、务与孝、伦、淳、睦、思、德、忠、本等字的组合尤甚。
在上述堂号命名的方法中,产生二种现象:
一,由于命名堂号的方法、角度不一致,从而造成同一始祖的家谱就会出现二个以上的堂号。如以汉刘向为始祖的刘氏家谱,以刘向校书处所命名的堂号的就有“天禄堂”、“校书堂”、“校经堂”,而以其传说命名的堂号则有“青藜堂”、“燃藜堂”、“藜照堂”、“太乙堂”等。又如,奉周敦颐为始祖的周氏后人,用周敦颐的字号命名堂号为“濂溪堂”,而以著述命名的堂号则为“爱莲堂”。再如,尊曹植为先祖的《曹氏家谱》就有“谯国堂”(以郡望为堂号)、“七步堂”(以曹植“七步为诗”命名)、“三桂堂”等堂号。
二,由于清代以后以“圣谕”命名的堂号,取义甚窄,从而形成中国家谱中堂号雷同、重复的现象极为严重。如以“敦”字组合而成堂名就有:敦本堂、敦崇堂、敦萃堂、敦德堂、敦典堂、敦笃堂、敦复堂、敦耕堂、敦古堂、敦和堂、敦厚堂、敦化堂、敦惠堂、敦敬堂、敦九堂、敦礼堂、敦伦堂、敦美堂、敦明堂、敦睦堂、敦朴堂、敦亲堂、敦让堂、敦仁堂、敦润堂、敦善堂、敦慎堂、敦诗堂、敦实堂、敦恕堂、敦素堂、敦五堂、敦孝堂、敦行堂、敦修堂、敦序堂、敦叙堂、敦雅堂、敦彝堂、敦义堂、敦谊堂、敦庸堂、敦裕堂、敦远堂、敦悦堂、敦周堂、敦宗堂、说敦堂、五敦堂,共计49种。
而以“本”字组合的堂号则更多,计有:报本堂、本立堂、本睦堂、本仁堂、本思堂、本原堂、本源堂、承本堂、崇本堂、纯本堂、存本堂、大本堂、德本堂、笃本堂、端本堂、敦本堂、恩本堂、奉本堂、父本堂、复本堂、根本堂、耕本堂、固本堂、厚本堂、怀本堂、建本堂、敬本堂、礼本堂、理本堂、立本堂、隆本堂、睦本堂、念本堂、培本堂、仁本堂、荣本堂、瑞本堂、慎本堂、树本堂、思本堂、四本堂、遡本堂、同本堂、推本堂、无本堂、五本堂、务本堂、修本堂、叙本堂、一本堂、绎本堂、余本堂、裕本堂、元本堂、源本堂、正本堂、政本堂、芝本堂、知本堂、植本堂、治本堂、重本堂、滋本堂、尊本堂,多达64种。
上述堂号重复使用的情况又极广泛,如堂号为“敦本堂”的姓氏就有:卜、万、上官、马、王、元、凤、文、方、邓、孔、甘、石、卢、叶、冯、毕、吕、朱、乔、危、庄、刘、江、池、汤、许、阮、孙、苏、严、杜、李、杨、吴、何、余、邹、汪、沈、宋、张、陆、陈、幸、范、茅、林、欧、欧阳、郁、招、易、罗、竺、岳、金、周、郑、赵、项、胡、查、柯、是、钟、段、侯、闻、姜、洪、宫、祝、姚、贺、袁、莫、夏、顾、晁、倪、徐、殷、高、郭、唐、涂、谈、黄、萧、梅、曹、盛、龚、崔、符、梁、屠、隆、彭、董、蒋、韩、喻、程、傅、舒、童、曾、游、谢、强、赖、雷、詹、褚、綦、蔡、裴、漆、谭、熊、缪、黎、潘、操、戴、瞿、穰,共129个姓氏。
堂号为“敦睦堂”的姓氏就有:丁、王、开、毛、仇、文、方、尹、邓、甘、石、叶、包、宁、边、匡、吕、朱、伍、庄、刘、江、汤、安、许、孙、芮、严、李、杨、吴、何、余、邹、应、汪、沈、宋、张、陈、范、欧阳、尚、罗、周、政、屈、赵、郝、项、胡、柳、钟、钦、段、俞、饶、施、姜、洪、祝、费、姚、贺、袁、莫、贾、夏、顾、徐、殷、高、郭、席、唐、凌、涂、诸、黄、萧、梅、曹、戚、盛、龚、章、彭、葛、董、蒋、景、程、傅、舒、童、靳、蓝、雷、裘、詹、鲍、慎、蔡、臧、管、廖、谭、熊、缪、潘、薛、穆、戴、魏、濮,共115个姓氏。
堂号为“敦伦堂”的姓氏就有:丁、于、万、马、王、文、方、卢、叶、丘、白、邢、朱、伍、任、刘、江、阮、孙、严、杜、李、杨、巫、吴、何、余、应、汪、沈、张、陈、欧阳、罗、周、郑、郎、房、赵、项、胡、柳、钟、禹、俞、姜、祝、贺、秦、敖、莫、钱、倪、徐、翁、唐、凌、黄、萧、戚、龚、章、商、彭、葛、蒋、韩、谢、鄢、楼、雷、褚、蔡、谭、颜、潘、戴、魏,共78个姓氏。
此外,堂号重复率较高的还有:余庆堂(80个姓氏)、永思堂(74个姓氏)、世德堂(70个姓氏)、敦叙堂(68个姓氏)、崇本堂(63个姓氏)、光裕堂(55个姓氏)、追远堂(55个姓氏)、务本堂(49个姓氏)、忠孝堂(49个姓氏)、孝思堂(47个姓氏)、树德堂(43个姓氏)、叙伦堂(43个姓氏)、崇德堂(42个姓氏)、敬爱堂(41个姓氏)、报本堂(40个姓氏)、孝友堂(38个姓氏)、怀德堂(36个姓氏)、雍睦堂(36个姓氏)、敦厚堂(32个姓氏)、一本堂(30个姓氏)、承启堂(28个姓氏)、立本堂(24个姓氏)、思成堂(21个姓氏)、源远堂(21个姓氏)、萃涣堂(19个姓氏)等。这样就使堂号的作用相对减弱了许多。
四、堂号的作用
堂号是宗法社会中氏族文化的一种反映,蕴义深刻,它不仅是一个家族或支派的代称,也是史学、文学、人口学、民俗学等研究的重要史料,其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辨血亲
中国家族宗法制度中,对血亲关系尤为重视,“以明其所自始”,从而防止“异姓相乱”。因此,不少姓氏都有专用堂名,著名的有王氏“三槐堂”、杨氏“四知堂”、朱氏“紫阳堂”等,可以通过堂号判断上述姓氏家族的血亲源流,起到追宗溯祖的作用。我国闽粤一带的翁、洪、江、方、龚、汪六姓,共用一个堂号——六桂堂,通过堂号考证则可溯其渊源,辨明其都是翁家的后裔。
(二)明迁徙
堂号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可追溯每个家族的迁徙源头与经过。据《百家姓》中前十五的姓氏,都以郡望为堂号,直观地反映了各家族的望出地。如陈氏“颍川堂”,据现存家谱,分布于江苏、福建、湖南、四川及江西等地用此堂号的陈氏,皆发源于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一带),后经过数代迁徙而分布于上述各地。又如李氏“陇西堂”,在现存家谱中,仅湖南一省就有龙阳、武陵、湘乡、衡山、常德、汉寿、平江、华容、长沙、宁乡、澧县的李氏家族共用此堂号。说明这些湖南李氏均望自陇西郡(今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几经迁徙而散居于湖南各地。再如,王氏“三槐堂”,遍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及山东等省,通过堂号的考证追溯到同一祖先,即宋代王祐的故乡莘县。还有居于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杨氏,在家谱中多以“四知堂”为堂号,从而可以考知,杨氏是由陕西华阴一带迁徙而来,其先祖即汉代杨震。
(三)颂淳风
家谱中的堂号大多以崇尚美德、敦宗睦族内容命名。如以“敦伦”、“敦睦”、“惇叙”、“崇德”、“敬爱”、“敦厚”、“树德”、“叙伦”、“雍睦”、“孝友”、“怀德”命名的堂号,无不折射出人们对和睦安宁社会的向往。又如以“永思”、“孝思”、“追远”、“光裕”、“忠孝”、“思成”、“源远”、“宗本”、“溯本”、“根本”等命名的堂号,则喻有追思先祖、光耀门庭并教育后世子孙不忘本源之意。再如,那些以“务本”、“崇本”、“报本”、“立本”、“一本”等命名的堂号,恰恰又印证了古以“重农桑以足衣食”为立国之本的重农思想。
(四)探文化
家谱中的许多堂号往往蕴涵了一个个家族的历史传说、名人事迹、神话故事等等,实际上它是家族文化的一种折射。如汪氏“六州堂”、沈氏“三善堂”、蒋氏“三径堂”、江氏“彩笔堂”、章氏“梦笏堂”、裴氏“绿野堂”、周氏“爱莲堂”、文氏“正气堂”、萧氏“八叶堂”等等,每探讨一个堂号的来源,就可以引出一个有文化色彩的典故,也可使中国氏族文化熠熠生辉,丰富了中国的文化知识宝库。
顾燕
201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