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经典珍藏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内揵

本章主要讲述了关于进献说辞和固守谋略的方法,论述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内揵[1]第一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2]。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3],事皆有内揵[4]。

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5],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若蚨母[6]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有的距离虽远却很亲密,有的相隔很近反而关系疏远。有的主动攀附君主反而得不到任用,有的离开了反而被君主相求;有的天天都在君主面前不被差遣,有的君主远远闻其名声便朝思暮想。

交往之始,有的以道德结交,有的以结交党羽的政治方式结交,有的用财物的方式结交,有的以封地来结交。只要摸清君主的心意,善于逢迎其意,那么君主随其臣意,想要从政就能从政,想要离开就离开,想要亲近就能亲近,想要疏远就能疏远,想要出仕就能出仕,想要退隐就能退隐,想要进求就能进求,想要思念就能思念。

君主对待臣下就像母蜘蛛放纵它的幼子一般,出去没有时间,进来没有征兆,独来独去,没有谁能够阻止它。

【感悟】

看君臣之间的亲疏的程度,不是取决于臣下离君主远近,而是取决于君主委托臣下所办之事重要与否。有的离君主很近,却不一定是宠臣,有的虽然离君主很远,却能得到君主的重用。

【故事】

厉公讨伐郤氏

晋厉公奢侈,有很多宠信的大夫。从鄢陵回来,打算全部废掉其他大夫,而立他身边宠信的人。胥童因为胥克被废,怨恨部氏,却为质公完信。郤锜夺占夷阳伍的土地,夷阳伍也被厉公宠信。郤犨同长鲁矫争夺土地,郤犨把长鱼矫抓起来并且囚禁他,和他的父母妻子儿女系在一根车辕上。不久以后,长鱼矫也被厉公宠信。栾书怨恨郤至,因为他不听从自己的主意而让楚军打了败仗,想要废掉他。派楚国的公子茂告诉厉公说:“这一战役,实在是郤至招来我们的国君的,因为东面齐国、鲁国、卫国的军队还没有到,晋军的统帅还没有完全出动,他说:‘这一战晋国一定失败,我乘机拥立孙周来侍奉君王。’”厉公告诉栾书。栾书说:“大概有这么回事。否则,难道他不顾虑死而接受敌人的使者吗?君王何不试着派他去周王室并以此考察考察他呢?”郤至到周王室报告鄢陵之战的胜利,栾书派孙周接见他。厉公派人窥视,相信了,于是怨恨郤至。

厉公打猎,与女人一起先射猎禽兽然后喝酒,然后让大夫射猎。郤至奉献野猪,孟强夺走野猪,郤至射死了孟强。厉公说:“季子欺负我!”

厉公准备发动祸难,胥童说:“一定要先从三郤开刀。他们族大,怨恨多。铲除大族,公室不受逼迫,讨伐多怨的人,容易有功。”厉公说:“是这样。”郤氏听说这些后,郤锜想要攻打厉公,说:“即使死,国君也一定危险了。”郤至说:“人之所以能够站得住,是因为信用、明智、勇敢。讲信用就不背叛国君,明智就不伤害百姓,勇敢就不发动祸乱。丢掉这三样,还有谁亲近我?死了又增多怨恨。还有什么用?国君拥有臣子而杀了他们,又能把国君怎么样?我如果有罪过,我死得已经晚了。如果杀了没有罪过的人,将要失掉百姓,想要安定,能做得到吗?还是听候命令吧。接受了国君的俸禄,因此才能聚集亲族。有了亲族而同国君相争,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

鲁成公十七年二十六日,胥童、夷阳伍率领身穿铠甲的800名战士攻打郤氏,长鱼矫请求不要兴师动众,厉公派清沸魋去帮助他们。长鱼矫和清沸魋抽出戈,衣襟相结,假装成争吵的人。三卿准备在台榭里计议,长鱼矫乘机用戈把驹伯、若成叔刺死在他们的座位上。郤至说:“被杀不如逃避。”说着就快步奔逃。长鱼矫追上他的车子,用戈刺死了他。三卿的尸体都放在朝廷上。

胥童带领甲士在朝廷上劫持了栾书、中行偃。长鱼矫说:“不杀这两个人,忧患一定会到国君身上。”厉公说:“一天之中已有三位卿的尸体陈于朝廷上,我不忍心增加了。”长鱼矫回答说:“栾书、中行偃会对君王忍心的。我听说祸乱发生在外是好,在内是仇。用德行来对待奸,用刑罚来对待仇。不施教化就杀掉,不能说是有德行;做臣子的逼迫君王而不讨伐,不能说有刑罚。德行、刑罚都没有树立起来,外患、内乱就起来,我请求离开。”于是逃亡到狄国。厉公派人向栾书和中行偃辞谢说:“我讨伐郤氏,郤氏已经罪有应得,大夫不要把劫持的事作为耻辱,还是复职、复位吧!”他们就再拜叩头说:“君王讨伐有罪的人,而赦免了我们不死,这是君王的恩惠,我们两人即使死,也不敢忘记君王的恩德。”于是都回去了。

【注释】

[1]内:纳的意思,也就是叙述自己的观点。

[2]就之不用,去之反求:就,俯就。去,离开。陶弘景注:“非其意则就之而不用,顺其事则去之而反求。”

[3]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御,用。陶弘景注:“分违则日进前而不御,理契则遥闻声而相思。”

[4]事皆有内揵:意谓上述六种似乎反常的现象,实际上都是由内情如何决定的。

[5]或结以道德:意为在道德情操上取得一致。

[6]蚨母:青蚨之母。《搜神记》:“(南方有虫)名青蚨……取其子,母必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

内揵第二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1]。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着,事中来也。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2]而说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译文】

臣进说辞于君主,就能从感情上与君结交,被君主宠信。君主对于臣子献的决策谋略就会持而不舍。所以说那些远离君主而能与君主亲近的,是有阴德的缘故。离君主很近而关系疏远,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与君主不合,主动投靠君主而得不到重用的人,是因为决策不被君主采纳,不得君心,那些离开君主的反而得到诏求,是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正如他们曾经预料的那样。

天天在君主面前而没有被使用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施政措施与君主不合的缘故。君主远闻其名声而思念的人,是因为他们的谋略思想与君主暗合,君主期待他前来共同商量国家大事。所以说,如果与君王志趣不同就进献计策,必然被斥退,适得其反;不了解君主思想感情而进说辞必定不能达到目的。只有掌握了君主的心意,情意相投才能同君主制定方针大计,控制他的施政措施。运用这种方法,就可出入自由,可以事君或离开君主。

【感悟】

要想上司采纳你的建议,必须先要了解上司的真实思想、真实意图,与上司情投意合之后,上司才会相信你,采纳你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推行你的施政方针了。

【故事】

国乱思良相

一天魏文侯对他的谋士李克说:“谚云:‘家贫则思贤妻,国乱则思良相。’我想:魏成子和翟璜两个人都很好,因而不知道到底让谁做相国好,你觉得两人谁强些呢?”李克说:“你拿不定主意,是由于平时考察不够。考察一个人的标准是:平时要看他亲近些什么人;富裕了要看他和什么人做朋友;当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不做官了,要看他哪些事不屑于干;贫穷了要看他哪些钱不屑于拿。通过考察这五个方面,就可以决定这两个人谁强些。”魏文侯说:“行了,你休息吧,我知道该封谁做相国了。”

李克出来,遇见了翟璜,翟璜说:“听说文侯找你商量谁能够做相国,决定了没有?”李克说:“魏成子为相国。”翟璜不服气地说:“我哪一点不如魏成子?国王缺西河太守,我荐举西门豹;国王要攻打中山,我推荐乐羊;国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屈侯鲋。结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益增长。我为什么不可以做相国?”李克说:“你怎么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千钟俸禄,90%用来招揽人才,所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个人都从别的国家应募而来。这三个人,魏文侯都以师礼相待。而你所推荐的人,不过是魏文侯的臣仆,你怎么比得上魏成子呢?”翟璜思忖了一会,惨然失色说:“你说得没错,我是比不上魏成子。”果然,魏文侯让魏成子当了相国。

【注释】

[1]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内,即纳,纳言于人。揵,即结,结谋于人。陶弘景注:“说辞既进,内结于君,故曰:内者,进说辞也。度情为谋,君不持而不舍,故曰:揵者,揵所谋也。”

[2]类:类似、共同点。

内揵第三

故圣人立事[1],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2],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3]为大仪。

【译文】

所以圣人建功立业,都是先了解掌握这种君臣情谊而控制万物,由此而推行治国计谋。

向君主进献建议和谋略,必须先考证《诗》《书》中的精华,使自己的主见与之一致,笼统地说些利弊得失的意见,然后决定去留。

想要留下就接近君主,动之以情,争取君主宠信,想离开君主就用不着讲究情谊。懂得了有情和无情的区别,处理内外大事时必须懂得道理,而且揣摩考虑未来的事情,发现可疑之处就能做出决断。只要决策谋略不失误,就能够建立功勋,累积德政。

若遇到能够依靠的明主,就帮他整顿朝政、治理人民,使他们拥有产业,使君臣名分摆正,谋划一些合乎君主心意有成效的决策,把握住与君主的关系。如果君主昏庸无道,不理国家政务,臣民纷乱而不知醒悟,这时就算有好的谋略也不能适合统治者的口味,就不能进献而要明智地做出离开的决定。

遇到对内自以为是,对外留不住人才的君主,谋士只能先去迎合他,为他歌颂功德,博取他的欢心后再说动他。假如有朝廷诏书征召,就先迎合君主的心意,为其所用,实现自己的抱负。若想离开,就用权谋之术应付他,趁国家危亡的时候,把权力交还,然后设法离去。要依据面临的情况随机应变,运转自如,使人不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猜不透摸不清,退居则是明哲保身的大法则。

【感悟】

作为一个智谋之士,如果遇明主竭力辅佑他,借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遇到不贤明的君主,即使努力去劝说他也往往无用,不如想法离开,而后另择明君而事。

【故事】

荆庄王茅门之法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荆庄王(即楚庄王)才能出众。他整顿内政,兴修水利,重视耕战,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当时,周代诸侯宫廷南面的宫门,称作雉门,在这个故事里称作茅门。为了管理雉门,荆庄王制定了有关的法令,称作“茅门之法”。茅门之法规定:“群臣和公子们到宫廷来朝见楚王时,谁的马蹄践踏了茅门外的散水,就由宫廷里的法官把他的车辕砍断,把他的车夫处死。”

有一次,太子入朝,马蹄踏了散水,法官就遵守法律规定,砍了太子的车辕,处死了太子的车夫。太子非常愤怒,到宫廷里对着荆庄王哭诉说:“请父亲为我杀死那个法官。”庄王说:“法令是用以敬宗庙尊社稷的,因此凡是能立法守法,尊敬社稷的,都是国家应当器重的臣子,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把他处死呢?触犯法律,不听从命令,不尊敬社稷,那就意味着臣子凌驾在君王之上,下面的人喜欢计较、报复。臣子凌驾在君王之上,那么君王就要失去权威;下面的人喜欢计较、报复,那么上面的君王就会受到威胁。权威丧失,君位危险,国家就会灭亡。到那时,我拿什么留给子孙后代呢?”太子听了这番话以后,立即跑了出去,离家在外露宿三天,朝向北面连连磕头,请求处以死罪。

【注释】

[1]立事:立身处事。

[2]揣策来事:推断将来的事情。

[3]退: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