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交通:从认知升级到应用实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大数据交通的高铁出行

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密布,国人选择高铁出行的频率越来越高。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数据统计,自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以来,截至2017年9月30日,我国高铁动车组累计发送旅客已经突破了70亿人次,旅客发送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5%以上。要知道,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人口总数还没有超过73亿人。我国高铁如果按照年发送旅客量20亿人次计算的话,到2018年,高铁发送旅客的总量肯定会超过全世界总人口。

中国高铁的建设速度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从2012年到2017年这区区五年,京广、沪昆、哈大、贵广、兰新、海南环岛等一批高铁重点项目建成通车,“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从我国北方的边疆小城到南方的三亚海滨,从西部新疆到东部沿海地区,高铁如人体大动脉一样连通了全国。据统计,我国高速铁路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已超过4万公里,基本覆盖省会及50万以上人口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因高铁而联系得更加紧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实现了高铁互联互通。

高铁如此便利、高效,人们的出行自然更加智能化。而庞大的高铁网络更需要大数据技术来统一调配和控制,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后续的列车运行。前几年,高铁调度出问题导致后续列车晚点的情况经常出现,但现在这样的新闻已经很少了,因为我国的交通网络系统越来越完善,大数据技术越来越强大,能够保障高效、庞杂的高铁网络顺利运行。

我们从同程旅游联合《中国交通报》发布的《2018年春运大数据报告》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2018年春运,铁路预计发送旅客量3.93 亿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0%。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民航运力的提升,春运期间选择民航的消费者越来越多,2018年春运民航预计发送旅客6700 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4%,在三大运输部门中增幅最大[3]

2018年,铁路部门发送旅客人次同比2017年增长10%,这与高铁线路的逐步投入使用密不可分。目前,中国高速动车组保有量达到2700余组,每天开行4500多列,居世界首位,累计发送旅客60多亿人次。以京沪高铁为例,运营6年来累计安全运送旅客6.72亿人次。

高铁出行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其在大数据应用和实践方面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化

不论是高铁购票,还是乘坐高铁时的检票进站,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北京西站已经开通了人脸识别进站系统,旅客进站时通过刷身份证,然后通过闸机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短短一两秒内就能完成验票进站这些过去由人工进行的工作,出行效率提升了不少。

自助化

自助化的背后其实是智能化的体现,旅客想去哪儿,想在哪儿转车,想在什么时段出发,这都可以通过手机中的APP查询和预订车票,完全自主、自助,不但提升了效率,还节省了人力物力。另外,高铁已经开通的点餐功能、订车功能,都会让旅客的出行过程更加便利、更加绿色环保。

低成本化

虽然高铁的车票相比普通火车车票贵了不少,但从社会整体的经济价值和时间价值来说,高铁节省了出行时间,提升了单位时间内的经济价值,反而降低了消费者的出行成本。如下文所述。

高铁的发展也活跃了大城市周边地区的经济和商业。从事金融行业的陈先生,拿着两个手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正在候车大厅处理邮件。由于工作原因,他每周都要多次往返于北京和天津武清之间。北京和武清两地相隔约90公里,不堵车的情况下自驾行驶需要一个多小时,而高铁只需24分钟。“交通出行省时省力。坐车还挺麻烦的,尤其是在北京市里边,你往北京市里开还堵车,这个没有什么堵车的风险,办事不耽误。假如一个人开车的话成本也太高了,连油费带过桥费,其实远超这个票价了。我来回才70多块钱,要是开车的话,成本肯定比这个高”[4]

安全

不论是在时间方面,还是旅客的人身安全方面,高铁出行都有着比航空、公路出行更明显的优势。

我国的高铁总长度居世界首位,民众的出行利用频次也居世界首位。高铁出行将不断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在便利了生活的同时也减少了环境污染,而这一切都与交通大数据网络密切相关。可以说,高铁网络就是一条条的数据网络,通过海量数据支撑,高铁才能如此便利、高效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