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交通:从认知升级到应用实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大数据交通与互联网+

大数据迅猛来袭

伴随着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几乎人类所有的成果都以二进制信息的形式得以存储和传递。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划分为三个时代,即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1]。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涌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物联网、车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技术的完善与普及,人类产生的数据正在呈指数级增长。

MBAonline网站发布的信息图显示:每天有2940 亿封电子邮件发出,每天有200万篇博客文章在网上发布,每天有2.5亿张照片被上传至社交网站 Facebook,每天有864 万小时的视频被上传至视频网站Youtube,每天有1.87亿小时的音乐在流媒体音乐网站 Pandora上播放[2]。根据IBM公司的分析,人类整个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的90%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而到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

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研究报告称,未来十年内,全球大数据将增加50倍,到2020年,全球将达到35泽字节(约3.5万亿字节)的数据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数据种类繁多,数据在通信网络中快速传输,数据的待开发价值越来越大,人类社会已正式进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交通完善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步完善,各个行业对大数据的融合和使用越发深入。如今,上至国家政策,下至商业营销,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大数据的影子,大数据的价值越发凸显。而交通出行,作为天然的数据沉淀领域,更是与大数据密切相关。不管是手机地图,还是政府交通管理平台,大数据在其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与产业的不断结合、升级与发展,交通运输业与各行业数据的联系日趋紧密,信息的繁多杂糅为大数据交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抓住信息化、数据化的浪潮,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产业变革、优化、发展的关键。

大数据交通,对较大数据集的收集,运用数据处理工具对其进行加工、分析、操作。交通运输业作为天然的大数据应用行业,其数据来源庞大、种类繁多,且因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一造成了数据采集与整合困难,数据业务处理的低效,甚至失效,以及因数据猛增带来成本的增加。但挑战与机遇总是相随的。

大数据与交通的紧密结合与中国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2017年9月9日,工信部消息称《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适应性验证管理规范(试行)》初稿已经完成,正在论证修改。作为全球第一大车市的中国,互联网智能发展迅猛,如比亚迪、猎豹、东风启辰等,无一例外都将“智能互联”作为重点。全新的车载互联系统,语言控制等技术提升了人机的交互性,行车过程可随时唤醒导航,实现语音导航、打电话等操作,这一切都需要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撑,在提升汽车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实时监控路段信息,所以大数据与交通治理的结合不只限于行业高端应用,更会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

同时,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以及高速公路的飞速建设,也让大数据的应用价值越发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高速公路总里程为13.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乘用车出行位于各种交通方式的首位,同比增长17.6%,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而且2017年上半年增长3.18%。从行业到社会,大数据与交通治理相结合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交通正当时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从全流程上改造传统行业,从而产生新的业态。互联网与交通的碰撞也形成了“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格局,“互联网+交通”的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在汽车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正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掌握了汽车工业竞争的主动权。

如今,“互联网+交通”的模式已逐步完善。比如,铁路部门推出了网络订购火车票的方式,让消费者利用电脑、手机,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火车票,免去了排长队的烦恼;民航部门很早就实现了网络订票,在积累的数据基础上,经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通过手机APP便可进行手机购票值机、查看航班动态等操作;而大力推进高速公路ETC联网发展,则是公路方面推进网络化的措施。此外,人们平日开车出行也越来越离不开导航系统和打车软件。

大数据交通、互联网+交通的模式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