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
百年的汽车产业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变革,统治汽车产业长达百年之久的内燃机体系正面临巨大的革新。为了抢占科技及市场的先机,全球各国争相布局电动车辆技术,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投入和扩大。
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试制电动汽车,但是有碍于当时技术条件及社会环境的限制,只是进行尝试性制造,并未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直到1992年,“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电动汽车总体设计”获批立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研发才正式开始。
“十五”期间,我国开始对电动汽车技术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研究开发。2001年,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确立了以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为“三横”的电动汽车“三纵三横”研发布局,全面启动大规模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为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国组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继续坚持“三纵三横”的总体布局,围绕“建立技术平台、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建立研发平台、形成标准规范、营造创新环境”和“建立产品平台、培育产业生态、促进产业发展”三大核心目标,全面展开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和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攻关,并成功开展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深圳大运会”和“十城千辆”等示范推广工程。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该公告还将新能源汽车分为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纯电动汽车(Battery Electric Vehicle,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标志着我国开始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及产品实施管理和准入制度。
关键零部件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的攻关与完善、深化与升级,形成“三横三纵三大平台”战略重点与任务布局。专项指出,突破动力电池瓶颈是主要任务,还要突破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三个核心技术并实现自主化。2015年,新能源汽车纳入《中国制造2025》,并明确了2026年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将达到350W·h/kg的目标。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所做的减排承诺体现在“十三五”规划及具体行动计划中。
2016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再一次明确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的战略地位。要求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的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到2020年,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以上。作为“十三五”规划中的八大任务之一,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国务院关注的重中之重。规划中要求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应用,并全面提升电动汽车的整车品质与性能。此外,“十三五”规划还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动力电池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电池成组和系统集成技术,推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并强调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提升工程,完善动力电池研发体系,突破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等技术瓶颈。由此可见,我国正在不断深入推进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发展,努力完善动力电池管理的品质,进而促进汽车产业由大国到强国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