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结语
由于目前中央政府尚未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职能又过于弱小,因此,当前我国的公共应急体制改革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部署或规划。由各地方政府分头进行的探索,使得这一改革的进程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征。但从整体上看,具有推广意义的地方成功经验却十分有限,类似于《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设立现场应急指挥官一类的亮点并不多见。原因在于,公共应急体制所涉及的大多数问题是很难通过地方试验获得突破的,例如公共应急市场的开放和培育、公共部门应急能力的整合方式、各层次府际关系的界定,等等。这些方面的改革措施,只有在全国性的“顶层设计”方案中才有可能被提出。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要做到这一点,又有赖于相关主管部门的推动。因此,尽管日常管理部门的设立是公共应急体制中最微观层次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却恰恰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公共应急体制改革进程的突破口所在。
[1]高小平:《综合化: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2]薛澜、钟开斌:《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挑战与重构》,载《改革》2005年第3期。
[3]《国务院新闻办就“非典”举行新闻发布会 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等就非典型肺炎防治情况答记者问》,载《人民日报》2003年4月21日。
[4]邓国胜:《“非典”危机与民间资源的动员》,载《中国减灾》2003年第2期。
[5]应松年、林鸿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的体制性障碍与改革取向》,载《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6期。
[6]童星、陶鹏:《灾害危机的组织适应:规范、自发及其平衡》,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7]陈安等:《现代应急管理体制设计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8期。
[8]高小平、周晓丽:《应急管理中多主体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对策》,载《中国应急管理》2009年第12期。
[9]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0]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11]Llewellyn M Toumin,Charles J Givans and Deobrah L Steel,The Impact of Intergovernmental Distance on Disaster 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1989,7(2),pp.116-132.
[12]王宏伟:《试析应急社会动员的基本问题》,载《中国应急管理》2011年第8期。
[13]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14]王宏伟、李贺楼:《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性弊端探因》,载《中国减灾》2010年第11期。
[15]陈晓春、刘青雅:《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6][美]南姆·卡朴库:《无等级的合作:公共部门与非营利部门合作伙伴关系》,周洁摘译,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7]陈秀峰:《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8]王宏伟、吴博进:《试析应急管理中的志愿者参与》,载《中国减灾》2008年第9期。
[19]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0]佘廉等:《基于国家应急能力建设的应急产业政策研究》,载《中国应急管理》2009年第4期。
[21]刘钊、李洺:《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载《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3期。
[22]刘杰:《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与国家治理逻辑的变革》,载《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23]李林:《法治与宪政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24]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研究》,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5]李晶、任佩瑜:《国家管理体制差异对灾难救援反应机制的比较研究》,载《东南学术》2013年第2期。
[26]吴勇、周芳:《论公共危机状态下中国军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7]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28]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上级政府掌握了更强的信息抓取和分析能力,从而有可能比下级政府更快地获得准确的突发事件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上级政府能够比下级政府更快地对事件作出实质性的响应,而是意味着上级政府应当更多地利用这种技术优势为下级政府提供信息服务。参见李丹阳:《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初探》,载《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
[29]王柳:《应急管理标准化与灵活性兼容体制的探索——基于省级政府的研究》,载《学术论坛》2012年第5期。
[30]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1]罗章、李韧:《中日应急管理体制要素比较研究》,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9期。
[32]冯磊、张明毫:《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模型的构建——基于组织整合理论的分析》,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3]钟开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战略转变:以制度建设为中心》,载《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5期。
[34]高小平:《综合化: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35]戚建刚:《〈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2期。
[36]张晨、金太军、吴新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省内政府间协调的制度分析——以2008年阳宗海砷污染事件为例》,载《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9期。
[37]高小平:《综合化:政府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2期。
[38]胡象明、黄敏:《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特色与改革模式的选择》,载《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1年第3期。
[39]宋劲松、邓云峰:《我国大地震等巨灾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研究》,载《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40]唐攀、周坚:《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41]滕五晓、夏剑霺:《基于危机管理模式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研究》,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2]李丹阳:《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初探》,载《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
[43]温志强:《大部制视域下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构建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黄建洪:《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纵向府际协调探析》,载《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44]胡象明、魏庆友:《非常态治理:关于建立“准大部门制”应急管理体制的思考——来自烟台市的调研报告》,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5]滕五晓、夏剑霺:《基于危机管理模式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研究》,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