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就用的100个心理学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互惠定律”让对方产生负债感

每个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的内心会产生“负债感”,总想找机会回报对方。于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互相帮助的现象。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有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互惠定律”。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大家相互间给予彼此所需要的。假如没有了这种交换,那人们之间也就失去助人的动力了。没有意识到这种交往本质的人,往往不会乐意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因此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

某单位有位年轻人,性格很开朗,但是人缘不太好。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所学专业和工作又十分对口,因此,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他时常在工作中受到领导的赞扬,这让他充满了优越感。慢慢地,他开始看不到其他同事的长处了。特别是当有人向他寻求帮助时,他总是认为这会耽误自己的宝贵时间或精力,因此,即便是举手之劳,他也不愿意帮助别人。而他自己却时常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时麻烦别人,比如因为中午工作忙让别人带个饭,或者让别人帮忙发个传真。刚开始,别人觉得都是同事,不好拒绝,但时间久了,大家慢慢了解了他的脾气,都开始疏远他,并回绝他的各类请求。

有一天,一个和他关系不错的同事下班时遇到急事需要加班,没法去车站接自己从乡下过来的母亲,而母亲是第一次来这个城市,同事很不放心,无奈之下,想请他帮忙完成这个任务。他本来没什么要紧的事,但转念一想,有接别人母亲的时间,还不如跟自己的女朋友约会增进一下感情,于是拒绝了同事。同事很失望,从此以后便再也不肯为他提供任何帮助了。

从这个年轻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看似是性格使然,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际交往障碍,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坏的影响。

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实都希望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人际交往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愿意一直无偿地为他人付出。因此,一段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保持相对平等的人际关系。

要做到彼此之间的“互惠互利”,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那些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人,无论职务高低、知识多少、年龄长幼,在人格上与我们都是平等的。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身的尊重。其次,尽量帮助他人。在德育课上,老师经常会教育学生“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其实,帮助他人不仅是一种美德,对自身也有很大的好处。对于一个吝于帮助别人的人,先不说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帮他,即便是他自己,也没什么底气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一个从不帮助他人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向他人求助呢?最后,我们应该与他人建立起某种“互惠关系”。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在这种“互惠关系”的牵制下,对方说不定会因此而主动向我们施以援手。

心理学小贴士

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定律”也被称作“跷跷板定律”,意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两人玩跷跷板一样,虽然一时会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但是要实现最终的和谐相处,就必须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和对等,也就是说,双方相互之间都要有所付出,都会有一时在高处、一时在低处的现象。一旦彼此之间有一个人不愿意付出,那么跷跷板就会失衡,两个人也就不能继续友好地“玩耍”下去了。因此,在人际关系中,单方面付出时,就是自己处于跷跷板的低处时,此时的自己从表面上看是吃亏了,其实从长远来看,正在为自己蓄积着力量。一般情况下,交往的对方只要不存在感知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重大障碍,就会在适当的机会和场合对你的付出给予同等回报,因为那种“负债感”并不好受,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