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实务视角下对监狱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王毅 余飞[70]

监狱学学科是一个专门行业的知识领域,因此其诞生、发展的演变,甚至未来的趋势,都时刻离不开实务行业领域的限制。正如王雪峰教授所指出的,中央和地方的监狱主管部门领导在行政权力、资源、政策和信息上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路和实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监狱学研究。在我们看来,这或许是一把双刃剑。在这里,作为实务工作者,我们更多地是站在实务的角度,对当前的监狱学学科建设提出几点想法。

一、当前监狱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科内容与现实脱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当前的监狱学学科内容已逐渐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教材落后。教材是以具体的事实、现象等素材表现出来,其首要意义和基本价值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和最大限度地承载并传递课程内容及其内在教育价值。虽然监狱学学科的教材也有不少,但通过多种渠道,我们发现,一些教材内容仍停留于过去。如狱政管理中的计分考评,还是以上世纪的为蓝本,司法部层面的变数多,各个省市具体操作不同,如何结合现实情况,把它融入到教材中,使学生能知道现在的具体情况,非常重要。二是学科课程欠缺。尽管目前在监狱学学科中有监狱学基础理论、罪犯教育学、罪犯心理学、监狱警察学、监狱警体学、外国监狱制度、狱政管理学、狱内侦查学、监狱经济学、罪犯劳动改造学等,但除了这些,是不是应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如监狱社会学、监狱信息学、监狱执法证据学、监狱案例学、监狱生活卫生学、监狱舆情学、监狱信访学、警察管理学、罪犯风险评估学[71]等。如果能形成这样一个较完整的监狱学科课题体系,基本上能接监狱“地气”了。

2.学科研究发展不平衡。监狱学学科研究不是新的事物。不管是学日、学俄还是学欧美,中国的监狱学研究力量几乎不排除这三种势力,即:以学者为主导的研究团体、监狱管理者和监狱工作实践者,[72]其中第一种势力是监狱学研究的主体。[73]但问题是,他们或许缺乏现实经验或经历,或许缺乏掌握第一相关信息的渠道,结果影响监狱学学科研究呈现: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理论不领先,与实践脱节。这一现象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监狱管理者和实务部门认为,第一种势力研究的成果更多是监狱学知识的建构和学术观点的走向,是宏观的、抽象的层面展现,恰好缺少以监狱工作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不能较好地为监狱实际工作服务和指导,这可能也是这一研究团体最大的“心病”。而第二种和第三种势力,恰恰与前者相反,过多地讲究“实用主义”,有时甚至不认同或不接受第一种势力的观点,导致“你坐你的象牙塔,我管我的一亩三分田”现象,未能较好地相互取长补短,结果出现监狱学学科研究总是“一边倒”,所谓的“理论与实用”这两大势力总不能均衡。

3.学科制度化建设过浓。学科制度化建设过浓。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划定边界过于僵化。对一门学科而言,边界划定不仅表现在教学、研究机构的专门化和管理上的独立,更表现在它与其他学科在认识对象、方法、思想上的差异。现实的学科边界不仅意味着学科间在理智意义上的区隔与差异,还涉及与学科发展相关的一系列社会资源与物质利益的获取,影响学科知识是否可以获得政治支持、社会认可、学术声望。[74]监狱学作为一个专门行业领域的学科,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政治支持,只在高校内部进行学科建设,可想而知其资源的贫乏。这一结果必然影响到其学科建设成果对社会的作用,其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自然就会下降。二是身份甄别过于“一刀切”。所谓身份甄别,就是把学科研究权排他性地给予特殊的群体,赋予从业者专业学者身份,与其他人区分开来。监狱学研究的权力交给这门学科的专业者,将广大的监狱实务者作为非专业者排除在外,那么这种专业学者与监狱实务者的分离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监狱学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专业学者没有深入具体的监狱改造过程,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往往停留于表层,监狱领域的理论研究因缺少真正的实践关怀,往往满足于纯粹形而上学的理性王国的循环。这样的监狱学理论远离日常监狱工作情境,从书本到书本,从观念到观念,从逻辑到逻辑,在书斋和研究机构的围墙内找理论、找规律。监狱实务者因为缺少从事监狱学研究的“权利”和“资格”,从而丧失了研究监狱工作的信心的兴趣。这样,广大实务者既不能应用专业学者的“高深理论”,也不能从自己的研究和反思中获得提升,失去了理论指导的监狱改造工作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盲动之中,改造质量举步维艰。

4.学科人才培养设计不符实际需要。作为行业领域的人才输送基地,监狱学科它培养更多的是输往监狱、戒毒和公安机关。仅就监狱这一实战单位来说,除一般高校共同具备的因素外[75],更强调输来的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较强的团队意识,较强的好学精神和较强的执行能力。因此,对人才培养设计的思路里,应该有共性和个性两大板块内容。共性(法学基础知识等)更强调普适性,个性(监狱学内容)更偏重针对性。现实中,来自监狱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少人不仅讲不清楚共性的知识,对监狱学专业内容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更多的是,进入监狱单位后,从头学起,专业优势不明显,后劲或潜力也远远不够。同时,他们对这一职业的认同、喜欢与投入也不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表现得明显。这里不排除学生自身的因素,但如果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设计过于大众化,其产品必然有次品,被行业所排斥、甚至淘汰。

二、解决当前监狱学学科建设问题的路径

1.结合实际,审视学科的定位和功能。毋庸置疑,中国监狱学学科是为中国监狱工作发展服务的,中国监狱工作发展的主旋律影响和制约着监狱学学科的基本走向,因此,监狱学学科建设必须把握好自身的定位和功能。从实务角度看,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职业化、正规化、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力求学科内容贴近监狱实际;理论研究对现实实践有指导服务作用;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倾向素养。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既然国家层面已对监狱干警队伍建设提出要求,因此作为培养新生力量的基地,就应该主动把要求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作为建立符合监狱工作特点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一部分;同时,随着监狱工作改革的不断推进,监狱学学科的第一种研究势力能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跨前一步联手实务部门,尤其是上级顶层设计和管理部门,听取和领会决策部门的精神,共同研究前沿性问题,为改革的推进打下基础。

2.立足需要,催生学科新的增长点。“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的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76]从科学发展史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思想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二是具有较强烈的社会需要。其中,前者是根本性条件,后者则是学科发展的生命之泉。这种建立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并主要由社会需要驱动的学科创生模式,是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人类主观努力和科学发展的自觉意识行为,体现的是遵循学科成长规律基础上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当前,监狱工作蒸蒸日上,同时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倘若我们能在监狱学学科建设中紧紧抓住社会需要这一契机,以应用学科为定位,以服务实践为宗旨,以对社会实践的贡献赢得学科的社会地位,研究监狱工作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样也就倒逼监狱学学科不得不跟上时代的步伐,监狱学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关键是我们的第一种研究势力是不是愿意放下架子,诚心到实务部门学习了解情况,吸收来自实践需要的声音,实务部门能不能敞开胸怀,真心接受研究部门的加入,共同研究监狱工作规律和问题。

3.加强沟通,平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在推进高等教育学建设时就指出,如果我们老是只围绕一个方面,即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讨论下去,故步自封,而不去接触火热的高等教育实践,就会由于钻牛角尖而走到死胡同。相反,放松基本理论研究,过分关注现实问题,都是错误的。他指出在任何时候强调的任何方向的研究都不是绝对的。他强调理论研究时并不鄙视现实问题的研究,而是因为现实问题研究缺少理论的指导,忘却了理论的构建;他强调现实问题研究时并非不要理论研究,而是担心理论研究钻进牛角尖,走进死胡同。因此,我们建议,要力主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沟通,“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双方应通力合作,而非相互埋怨、疏离”,如在实务部门建立研究基地,在高校中引入实务部门老师,实现双赢。要鼓励广大的实务部门民警参与监狱学研究,提倡研究者的实践关怀和实践者的研究思维;研究部门的老师能亲自到实务部门来蹲点,体验实践者的感受和研究者的思考。事实上,正是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中国的监狱学研究才发展到今天的事业。正因为理论研究关心实践,实践研究关心理论构建,监狱学学科的地位才得以巩固,成为我国监狱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智力源泉。

4.内外结合,相互促进学科建设的思路。学科是观念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结合体,是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的统一体。[77]内在的观念建制指的是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认识规范。外在的社会建制指的是学科必须用于专门独立的社会组织和更规范意义上的社会分工、管理和内部交流机制。这里暂且避开内在建制,如果没有外在建制的庇护,学科缺少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缺少足够的社会支持和研究资源,研究难于大规模深入开展;缺少畅通的信息交流网络和机制,知识的形成、交流、批判、积累等是以无序的混乱方式进行。结果是,其发展步伐非常缓慢的,同时不能为实践提供及时的指导,由于没有为实践服务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因此,当前监狱学学科要发展,内在建制不是问题,外在建制[78]倒成为障碍。倘若双方都能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能与实务部门紧密合作,既能为实务部门解决困难或提供建议,改善理论与实务界的关系,又能提升三种研究势力水平,促进监狱学学科的蓬勃发展。这种思路不仅加速了学科的成长,也巩固了学科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