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一)安全
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没有危险是安全的特有属性,也是本质属性。安全是一种属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可以被人们体验感知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安全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相对的安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人们充满恐惧。
两种安全理念:
Safety——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其破坏主要不是由于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
Security——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其破坏是由于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
安全的主体:安全作为一种状态,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依附于某个主体,如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社会和公民的范畴是层层被包含的关系,主体间的包含关系构成了不同的安全的层级结构,国家安全高于社会公共安全,安全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行业的一个分支。
安全的层次性: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启发我们,结合上面的叙述,安全需求本身就具有层次性。安全需求可以是低级的,也可以是高级的。安全需求往往伴随着安全主体的自身发展变化而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需求。
(二)安全防范
1.安全防范
在治安防控领域,使之安全的手段叫作安全防范,大家简称“安防”。此时,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过程。一些研究表明,安全防范理论应研究在人为故意对抗过程中的被保护的对象、需要防范的对象、需要控制的对象,还需要研究一些协同的机制、配合的条件和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博弈对抗问题。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具有实战指导意义的系统。没有系统化、整体协同的思维,即使是所谓的构成系统也是徒有虚名。这是安全防范的总体顶层设计的思维,也是安防应急指挥平台、安防集成系统的思维。
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安全防范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看:
广义:人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的安全状态之中。
狭义:包括两个层面: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通过这两方面的预防达到公共安全的目的。
损失预防指事先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以减少损失频率,通常是指从事安全专业的部门的工作范畴。
犯罪预防则指人们采取有效措施事先防范那些违法的事情发生,是民警执法部门的工作范畴。
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容。
所以说,安全防范是指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采取各种防入侵、防被盗、防破坏、防火、防爆和运用安全检查等措施与手段,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和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之中。
2.防护目标
防护目标是指需要和希望保护的、免受攻击破坏、不被泄露的对象,如实体、数据。防护目标可以是安全主体关注的核心保护对象,也可以是用于保护核心对象的设施设备。一些防护目标可能是另一些防护目标的工具途径等,如文物库房内的文物是安全主体的防护目标,而该库房的门和通风管道的出入风口也是安全主体的防护目标,后者显然是前者的保护手段。传统意义上,防护目标通常是核心或者重点关注的价值较高、对安全主体带来的影响足够大的目标。实际上,防护目标既可以是固定位置的,这可方便地形成纵深防护体系;也可以是移动位置的,此时,可以动态跟踪和随时改变防护体系——这就是所谓的贴身保护,它又是下文提到的监控目标的一种。
3.防范目标
防范目标是指安全防范所达到的最终效果,或者安全主体所应对的各类风险或者威胁因素的对抗。通常我们可以了解到防范目标如防入侵、防盗窃、防泄密、防爆炸等,这是在社会治安防控传统理论中被经常直接说明的,许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今天的实际工作中,防偷盗、防入侵、防破坏等所对应的情形,也早已经不是过去的行为模式,而是多因素交织、动态随机性更强、线上线下互动等。更何况,还有许多新要求的提出,如防恐怖袭击、防群体过度拥挤踩踏等。
它可以是对抗的人或物,也可以是人或物的某个方面,还可以是对抗的某个行为或事件:
(1)防破坏——生命财产的损伤、毁坏,手段有可能是人为的删除、毁损、爆炸、烧毁等,防入侵(空间隔离)是其方法之一。
(2)防被盗(泄密)——实物被非法转移、信息数据非法泄露,防入侵(空间上的隔离)也是其方法之一。上面“防”的这些事情,隐含地说明有其实施主体的,这些实施主体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其他物品等。以防破坏为例,这个句式应全面表达为:“防破坏”=“防止A被B破坏”
其中:
A通常冠以针对某个防护目标或者安全主体单位的限定词;
B是破坏行为的实施主体,通常是我们后面提到的监控目标之一,可以特指,也可以泛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攻击安全主体的是谁,对安全主体的什么感兴趣。
(3)防违禁物或人——规定不许穿越或者带入的物品,如毒品、易燃易爆物、有害环境的物品,规定不许在指定空间出现的物品、恐怖袭击分子等。与此类似的还有通缉人员的发现和抓捕。这一般是在后面的监控目标分析中发现。
(4)防越界、交通违法等——这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种情形,这是约束行为规范的过程。
(5)防失序——特别是防止人群骚乱、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稳定局势。防重点人、物或事件的出现,主要指已有情报显示的前来可能制造或引发危险事件的人、物,降低攻击者动机兑现的概率;防宏观危险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人群拥挤踩踏、秩序混乱等,特别是人群或物品的集聚空间密度问题的监测。这个“防”则更侧重于社会管理层面的工作目标。这里的重点人、物就是我们后面所说的监控目标之一。
4.监控目标
监控目标是指安全防范系统直接进行信息采集或者行为控制的对象。一方面,这个定义隐含了监控目标是安全主体所关注的对象,同时这个定义也明确了可包含防护目标,也可包含了我们防范目标人、物,或其对应的实施主体;实施主体既可包含组织外的人员,也可包含组织内的人员。在安全防范不同专业的子领域,监控目标会有不同的称呼,如在视频监控系统中摄像机视野中的人员、车辆等被叫作监视目标、管控目标;在出入口控制系统中,身份认证或标识识别的卡或人员、物体等被叫作控制目标或者受控目标;在入侵报警系统中,入侵行为的始作俑者是我们的监视对象。传统理论中,仅在出入口控制系统中特别关注了受控对象(目标)这个概念,但在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中做了有意无意的忽略。当今,视频监控系统中需要大量关注的恰好是这个监控目标。视频监控系统中最热门的智能视频分析或大数据分析,都是基于对监控目标的辨识,从中识别出防护目标如人脸识别和需要防范的目标或者叫作防范目标,如防止人员过度拥挤,防止人员跌倒,防止物品遗留等。在有些场合,监控目标还可以是公安机关所指定的具有前科或犯罪动机的嫌疑人、嫌疑车等。
5.防护空间
防护空间是为达到保护防护目标,避免攻击受损,合理控制监控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限区别分割的空间结构。防护空间可以是防护目标所在的区域,也可以是监控目标可以出现的区域,还可以是阻挡防范攻击目标出现的区域。这里之所以采用防护空间,而不是传统的防护区域的称谓,是强调防护空间的三维特性。防护区域的称谓易使人仅做二维的思考。这在做枪弹库防护时尤为典型,对它需要六面体周界防护的考虑。若包括数据这个防护目标,还应包括网络空间的超三维特征。在安全防范领域,最常见的四种空间结构是纵深防护体系、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监控中心、边界。在传统安防理论中,入侵报警系统更强调纵深防护体系,在出入口控制系统中则提出了受控区的概念,并强调了受控区内外之间的出入口界面抗攻击的要求。
6.纵深防护体系
一种有利于保护防护目标免受攻击或损害的、具有递进层次的空间结构。在传统的有形空间中,纵深防护体系可以分为整体纵深防护体系和局部纵深防护体系,任何区域都会存在边界,但人们历史上约定纵深防护体系的最外边的边界叫作周界。在今天看来,纵深防护体系还应进一步理解为同一时空域内的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如网络空间等的递进结构综合效应。
纵深防护是根据被防护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安全管理的要求,对整个防范区域实施由外到里或由里到外层层设防的防护措施。它在空间上可以分为三个区域:监视区、防护区和禁区。其中,禁区通常定义为一般公众人员不可进入的区域。也有人将这些区域分别称为一般防护区、重点防护区、核心区。
由于防护目标可能是固定的,如展示的文物,也可能是动态的,如被保护的在公众区域活动的重要人物,故针对静态防护目标可以采用传统的整体或局部纵深防护体系,基于活动防护目标则需要采用动态纵深防护体系,或基于自身强化防护的贴身装具的保护等。即使是固定防护目标,其纵深防护体系也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针对特定犯罪分子的包围圈也可以形成递进的空间结构,也可以叫作纵深防护体系。
我们需要和均衡防护、抗易损防护相比较,均衡防护指安全防范系统各部分的安全防范水平基本一致,无明显薄弱环节或“瓶颈”。抗易损防护是指保证安全防范系统安全、可靠、持久运行并便于维修和维护的技术措施。
7.风险等级和防护级别
风险等级:存在于防护对象本身及周围的、对其构成安全威胁的程度。
防护级别:为保证防护对象的安全所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水平。
安全防护水平:风险等级被防护级别所覆盖的程度。
防护对象风险等级的划分:根据被防护对象自身的价值、数量及其周围的环境等因素,判定被防护对象受到威胁或承受风险的程度。防护对象的选择可以是单位、部位(建筑物内外的某个空间)和具体的实物目标。不同类型的防护对象,其风险等级的划分可采用不同的判定模式。防护对象的风险等级分为三级,按风险由大到小定为一级风险、二级风险和三级风险。
8.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
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是指监控目标能够进入或者经过的,或者防护目标所在的,且易出现意外或出现意外后可能导致重大后果的区域和部位。重点区域和部位既可以是纵深防护体系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作为独立设防的区域和部位,也可以在重点区域内设置局部的纵深防护体系。从不同的空间粒度(空间比例尺度)层次,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可以差别很大。例如,在一个城市内,城市的水源、发电厂或变电站、煤气站等是我们安全防范关注的重点,可以称作重点部位;而在一个变电站内,变电核心设备和输电线引进和引出区域是重点区域,值班控制室可以称作重点部位。以事前威慑和事后取证为前提的思维,则往往直接以所谓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目标为核心进行防护。我们试着对重点区域或部位的选择原则进行了梳理:
能够导致正常工作生活失序的控制设施:配电房(间)、安防设备间、涉及关键通信或控制装置的区域、计算机房、监控中心;
能够导致财物损失的区域和部位:财务室、金库;
能够导致出现爆炸、燃烧、有害物质扩散的部位和区域:油库、化学品库;重要物资的交接区:金库卸货区、化学品卸货区等;
能够导致人员群伤的部位:厨房、空调新风入口装置、自来水泵房;
能够导致内部人员逃生受阻的部位和区域:人员主要出入口通道、导致现场建筑结构出现严重坍塌的部位;
容易出现人员聚集或者交会概率高的区域:站台、广场区、停车场;
一些设备人机交互存在安全风险的部位:电梯、自动扶梯、上下车的站台。其实,除了空间上的重点说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个重点时间段的提法,如一些敏感时间段(特别的日期)、在一天的某个时段可能是某些案件的高发时间段。这是我们强调动态调整相关方法和策略的根据。
9.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是安全防范系统中汇集各类安防信息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并能进行实时指挥调度的场所。它是安防系统,特别是技术防范系统的核心区域,通常设有专人值守。监控中心一般设置在安防系统防护空间内较为中心的、安全防护程度相对较高的地方。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多个和多级监控中心,以达到便于管理、分布安全、快速响应、有序指挥的效果。
监控中心通常包括两部分空间:设备机柜所在的空间通常叫作中心设备间,值守人员所在的值班区域或值班室。前者应配置足够的供电和散热等措施,后者则应确保人员的基本生活和舒适环境。监控中心有时被称作安防控制室、控制室、中心控制室、安防值班室。我们应注意在同一设计方案中称谓的一致性,并尽可能采用标准化的称谓。监控中心是安全防范系统的中枢神经所在,其对自身安全的要求要远高于安防系统其他部分的要求,是重中之重,应确保监控中心的整体防护能力。
10.边界
安全防范不可能在无限的空间域中实施,无论是从资源配置上,还是从空间粒度上,都存在极大的限制,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化无限为有限,边界成为了安全防范自然的空间结构。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有形空间中,任何局部化的空间均存在边界。边界本身可以是实体类隔断的,也可以是虚拟标识的。前者往往是外周界,后者则更多出现在视频监控的视野中。从防御进攻的观点看,边界是内外的分界线,具有鲜明的隔断效应,边界是对防范目标的重点关注区域,在其上设置的出入通道口是对监控目标进行监视的关隘。因此其本身的防护应是均衡的,不能出现木桶的短板效应。纵深防护体系的周界一般具有实体的隔断装置,是具有真正隔离作用的边界,它的防护本身就必须达到均衡防护的效果。前文提到的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受控区是指以出入口控制所关联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因此其边界和出入口本身的的安全性均衡防护要求尤其突出。在无形的网络空间中,随着移动互联网等大力发展,信息数据的使用边界越来越模糊,因此,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像是对监控目标的管理和控制,需要反复的进行身份认证和加密保护,而这个过程需要纵向的均衡保护的措施。
11.安全防范的基本手段
人防、物防和技防是安全防范的三个范畴。围绕防护目标,开展人防、物防和技防的配套结合,体现未雨绸缪、预先应对的工作思路。物防和人防是最传统的防护方法。技防从某种意义来讲,是对物防和人防的增强和延伸,是对其中薄弱环节的补充。随着技术的进步,具有智能反应能力的物防、技防措施越来越多,而拥有强大的单兵防护装具、通信分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人员也成为了人防的高级配置。拥有强大运算和存储能力的中心设备也逐步成为安全防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大数据分析研判、高清视频数据的长时间保存等。
(1)人力防范(简称:人防):就是利用人们自身的传感器(如眼、耳等感官)进行探测和巡更,及时发现妨害或破坏安全的目标,并作出反应,制止危害安全事件的发生。人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力进行安全防范,比如人员巡逻,站岗等防范措施。
(2)实体防范(简称:物防):指人们利用建筑防护、室内防护和锁具来设置障碍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保护防范对象的安全,使之不受侵害或发生危险现代的实体防范,已经不是单纯的纯物质屏障的被动防范,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科技的手段,一方面使实体屏障被破坏的可能性变小,增大延迟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实体屏障本身增加探测和反应的功能。物防若配置到位,可以直接阻断进攻的可能,平日可以不耗能,但只有做好准备才能发挥作用。
物防作用:在于推迟危险的发生,为人力防范赢得时间,防止罪犯行为进一步发生。
建筑防护:分周界防护和楼宇防护,如围墙、电网、路障、办公大楼、库房等。
室内防护:是预防入侵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如箱柜、桌子、保险柜等。
锁具:是加在门、箱柜上使人不能随便开启的器具。
(3)技术防范(简称:技防):是指利用各种安全防范产品、系统和网络提高探测、延迟、反应能力和防范功能的安全防范手段,比如视频监控,周界防范报警等技术手段。
探测性能包括探测目标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面对大量监控目标时的辨识速度和效率,这些综合指标体现了技术防范的主要性能。
在监狱安防中,我们还有“联防”,即驻监武警联防共建工作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共同维护监管安全稳定。也习惯上称监狱安防为“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
12.安全防范的三个基本要素
围绕防范目标,开展探测、延迟和反应的实时协同,表现出被动响应、主动适应的特征,是事中控制的主要措施。安全防范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基于“刺激—反应”模式的结构体。于是安全防范系统从应激的时间空间序列上,可以粗略地分为探测、延迟和反应三个步骤。
探测(detection):感知显性风险事件或/和隐性风险事件发生并发出报警的手段。
延迟(delay):延长或/和推迟风险事件发生进程的措施。
反应(response):为制止风险事件的发生所采取的快速行动。
通常将探测、延迟、反应称为安全防范系统的三要素。
三者之间关系:
(1)探测要准确无误,延迟时间长短要合适,反应要迅速。
(2)反应的总时间,应小于(至多)等于延迟时间与探测时间之差。
T反应≤T延迟-T探测
安全防范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探测是核心:不能及时准确地探测到危险的发生,其他无从谈起;探测一般采用技防手段。
延迟是保障:延缓危险事件的发生进程,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时间;延迟一般采用物防手段。
反应是目的:就是采取快速行动,制止危险事件的发生,使被保护对象不受侵害;反应一般是人防范畴。
二、安全防范技术基本概念
(一)安全防范技术
安全防范技术是指专门应用于社会安全防范的,以预防、制止违法犯罪和重大治安事件为目的的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技术。
安全防范技术通常分为三类。
1.物理技术防范(Physical Protection)
主要指实体防范技术,如建筑物和实体屏障以及与其匹配的各种实物设施、设备和产品(如门、窗、柜、锁等)。
2.电子防范技术(Electronic Protection)
主要是指应用于安全防范的电子、通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及其相关技术,如电子报警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出入口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其相关的各种软件、系统工程等。
3.生物统计学防范技术(Biometric Protection)
是法庭科学的物证鉴定技术和安全防范技术中的模式识别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指利用人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安全技术防范的一种特殊技术门类,应用较广的有指纹、掌纹、眼纹、声纹等识别控制技术。
(二)安全技术防范
安全技术防范是指以安全防范技术为先导,以人力防范为基础,以技术防范和实体防范为手段,所建立的一种具有探测、延迟、反应有序结合的安全防范服务保障体系。它是以预防损失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的一项公安业务和社会公共事业。对于民警执法部门而言,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开展安全防范工作的一项公安业务;而对于社会经济部门来说,安全技术防范就是利用安全防范技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安全服务的产业。
(三)安全防范系统
1.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的全称为公共安全防范系统,是以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信息与通信安全,达到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目的。安全防范系统是安全防范技术综合应用的平台,是以维护社会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所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和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以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2.安全防范系统常用的子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
3.监狱信息化系统的一般构成
视频监控系统、报警联动系统、电子巡更系统、AB门门禁对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亲情电话系统、会见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安防系统集成、单兵作战系统、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等。
4.安全防范系统的构成
以中心控制室为中枢,以入侵报警系统为核心,以声音复核、图像复核、视频监控和通信系统为基础组成部分,根据需要可增加门禁、巡更、可视对讲、停车场安全管理等系统。通过集成,将每个系统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功能设置完善、综合防范能力强的现代化安全防范系统。
(四)安全防范工程
1.安全防范工程的概念
是指用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预防灾害事故为目的的报警、视频监控、通信、出入口控制、防爆、安全检查等工程。
2.安全防范工程程序和要求
(1)工程规模
安全防范工程按风险等级或工程投资额划分工程规模,分为三级:
一级工程:一级风险或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工程。
二级工程:二级风险或投资额超过30万元不足100万元的工程。
三级工程:三级风险或投资额30万元以下的工程。
(2)工程程序
安全防范工程由建设单位提出委托,由持省市级以上公安技术防范管理部门审批、发放的设计、施工资质证书的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工程的立项、设计、招标,委托、施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公安主管部门要求的程序进行。
①工程的立项、设计
建设单位要实施安全防范工程必须先进行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报告可由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编制,应该就政府部门有关规定,对被防护目标的风险等级与防护级别、工程项目的内容和目的要求、施工工期、工程费用概算的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证。而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相应的主管部门批准后,才可进行正式工程立项。
建设单位应委托持有经省、市级以上公安技术防范管理部门批准发放许可证的施工和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和实施工程施工。
②工程的招标、投标
工程招标应由建设单位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编制招标文件,发出招标公告或通知书。招标文件中应详尽说明工程的功能、要求、工期等。
建设单位应组织投标单位勘察工程现场,介绍招标文件中有关问题。
投标单位根据建设的要求,写出详尽标书。标书内容主要包括初步方案设计、系统功能、实施手段、选用器材、工期和工程造价。投标单位应出示设计、施工资质、工程成就等相关资料,并将标书密封报送。
建设单位应当众开标、议标,审查标书,确定中标单位,发出中标通知。
③工程的委托
经过招标,建设单位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向中标单位提出设计、施工委托。中标单位根据委托要求和设计任务书要求,提出项目建议书或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经建设单位审查批准后,委托生效,签订工程合同书。
合同的内容应含:工程名称和内容,建设单位和设计施工单位各方责任、义务,工程进度的要求,工程费用和付款方式,工程验收方法,人员培训和器材、设备维修,风险及违约责任,其他有关事项。
合同应附中标文件和委托书、设计任务书及双方认定的其他文件。工程设计应先经过初步设计和方案论证。
初步设计应具备以下内容:系统设计方案以及系统功能、器材平面布防图和防护范围、系统图及主要器材性能、特点和配套清单、中心控制室布局及使用操作、管线的铺设、工程费用的概算和建设工期。
工程项目在完成初步设计后,由建设单位主持,业务主管部门、公安主管部和设计施工单位及一定数量的技术专家对初步设计进行论证。
论证时应对初步设计的各项内容进行审查,对其技术、质量、费用、工期、服务和预期效果做出评价。对有异议的评价意见,需有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协调处理意见后,方可上报审批。
初步设计和论证意见由建设单位报送相关业务主管审批后,方可进入正式设计阶段。
正式设计应包含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操作、维修说明书及工程费用的预算书。
设计文件和费用,除特殊规定的设计文件需经公安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外,均由建设单位主持,对设计文件和预算进行审查,审查批准后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④工程施工
工程施工后应首先依照工程设计文件所预选的器材及数量进行订货。
按管线敷设图和有关施工规范进行管线敷设施工。
按施工图的技术要求进行器材设备安装。
按系统功能要求进行系统调试。
系统调试开通,运行一个月以后,由建设单位记录试运行情况,试运行报告应包含下述内容:系统运行是否正常,系统功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误报警、漏报警的次数及产生原因的分析,故障产生的次数,排除故障的时间、维修服务是否符合合同规定。
同时应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
工程按合同内容全部完成,经试运行后,达到设计要求,并为建设单位认可,可视为竣工;少数非主要项目,未按合同规定全部建成,经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协商,对遗留问题有明确的处理办法,经试运行并为建设单位认可后,也可竣工,并由设计施工单位写出竣工报告。
⑤工程验收
工程的验收应分初验和验收两个阶段。
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单位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进行初验,并写出初验报告。
初验包括对技术系统进行验收,器材设备进行验收,设备、管线安装敷设的验收以及工程资料的验收。
在初验合格的基础上,再由建设单位上级业务主管、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或小组,对工程进行验收。验收小组分技术验收组、施工验收组和资料审查组,分别根据合同有关条款和内容进行审查和验收。
最后根据审查结果写出工程验收结论。
三、智慧监狱基本概念
“智慧监狱”的理念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即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的状态,通过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中,使其形成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对大数据充分分析和利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
智慧监狱是指要求做到防控的智能化、管理的精细化、决策的科学化、矫正的知识化,即强调的是对监狱的全面感知、协同联动,尤其着重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实施智慧的教育矫正,建立矫正知识库,真正实现监狱监管矫正罪犯的功能和价值。其功能如下图1.1智慧监狱功能图。
图1.1 智慧监狱功能图
智慧监狱是是监狱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推动其进程的有:一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监狱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生态;三是现代化文明监狱建设的必然要求。
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并以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应用重点,进一步提高监狱技术防范能力和罪犯教育矫正质量是每一个监狱信息化建设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监狱信息
监狱信息是监狱及职能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消息、信号、数据、情报和知识等。监狱信息的种类极其复杂多样。
比如基于监狱本质和运行,可将监狱信息分为监狱本体信息和运行规律信息;基于监狱的职能活动,可将其分为狱政管理、刑罚执行、教育矫正等信息;基于监狱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文本信息、图像信息、音频信息、视频信息等。
(二)监狱信息化
监狱信息化就是在监狱的政务管理、刑罚执行、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心理矫治等工作过程中,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监狱的各项工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促进监狱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规范化。
(三)监狱信息化的特征
管理智能性。即管理和控制设施的智能化。
监管安全性。进一步提高监狱的安防能力,确保监狱安全稳定。
工作方便性。实现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和交换,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办公高效性。提高办公、通信、决策的工作效率,节约费用开支。
监狱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在于应用,应用的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特别是有效提高监狱安全稳定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水平。要以用促学,按照《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的规定,加强对监狱人民民警的教育培训,使广大民警普遍掌握数据录入、网上查询、网上信息交换、网上办公等数字化技术,逐步实现网上办公。要以用促建,注意研究安防系统、办公系统、服刑人员管理系统、服刑人员教育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对信息化应用中发现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特别是对监狱视频监控、电网、门禁、紧急报警等技防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和联网集成,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要以用促管,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管理防范,防止失密、泄密现象的发生。
(四)监狱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1.监狱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内容:监狱安全防范和应急指挥系统;监管与执法管理系统;教育改造系统;生活保障及医疗卫生系统;民警管理系统;生产管理与劳动改造系统;监狱建设与保障系统;狱务公开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2.物质装备建设。
3.技术人才队伍:稳定的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和全体监狱民警的信息意识的建立。
4.监狱信息化建设管理。
(五)监狱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构建覆盖全国监狱系统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信息化体系,明显提高监狱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形成全员应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格局,显著提高监狱执法、安全防范、罪犯改造等工作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推进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六)监狱信息化的具体目标
建设数字化监狱,即通过信息处理、网络通信、生物识别等各个学科的先进技术将监狱内的各种记录、文字、图像、多媒体等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实现监狱系统内信息采集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智能化、信息分析集约化和信息培训经常化,最终实现监狱更科学、更公正、更规范、更安全、更节约、更高效地履行其刑罚执行职能的目的。
(七)监狱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实施方法
1.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绩效考核指标;
2.规范信息建设管理体系;
3.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
4.落实建设资金;
5.制定年度系统建设目标;
6.评估并实施年度计划。
(八)实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实施工作项目制,以便管理、考核和评估;
2.项目实施过程成立和项目组;
3.项目组组长要分管领导直接挂帅负责;
4.甲方项目组成员考核和项目绩效挂钩,签订责任状;
5.项目实施过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信息部门支持;
6.需求开发和管理是重点,业务部门负责把关;
7.开发过程进度和质量控制也是重点,信息部门把关;
8.建立例会制度明确沟通渠道。
四、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概念
(一)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抽象的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运用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对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对于到底什么是云计算,至少可以找到100种解释。现阶段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热备份冗余(High Availabl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安全(Cloud Security)是一个从“云计算”演变而来的新名词。云安全的策略构想是:使用者越多,每个使用者就越安全,因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足以覆盖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只要某个网站被挂马或某个新木马病毒出现,就会立刻被截获。
“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
(二)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的5V特点(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
容量(Volume):数据的大小决定所考虑的数据的价值和潜在的信息;
种类(Variety):数据类型的多样性;
速度(Velocity):获得数据的速度;
真实性(Veracity):数据的质量;
价值(Value):合理运用大数据,以低成本创造高价值。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架构。它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
(三)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其动机在于建立、模拟人脑进行分析学习的神经网络,它模仿人脑的机制来解释数据,如图像,声音和文本。深度学习或认知计算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形式。
(四)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是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