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入心:重塑你的声音魅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科学训练改善声音

很多人认为“声音是天生的,怎么可能改变呢”,其实不然。

撒切尔夫人天生一副细高的小嗓,她和她的竞选团队都认为这样尖厉、脆生生的高音,听着无力,让人不安,代表不了大英帝国的形象,于是请专业人士教如何发出理想的声音,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声音。通过改变之前养成的发声习惯,学会用中低声区说话,增强胸腔共鸣,把握好节奏,保持口齿清晰,竞选之前加紧训练,“铁娘子”终于如愿以偿,以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所以,经过科学的训练,说话的声音是可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的。

每个人的膈肌(胸腔与腹腔之间的横膈肌,也称横膈膜)、喉部、口腔等发声器官构造不同,厚薄不一,虽不可随便改变,但是还存在大量可调节之处:膈肌弹发的力度、呼吸时气息的强弱、胸腔共鸣的大小、喉部的松紧度与高低位置、口腔共鸣的缩放控制程度、鼻腔共鸣的闭合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对这些发声器官进行调节,便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声音。

发声器官要轻松协调、相互配合得好,必须经过严格单调的训练,就像乐师、打字员、外科手术医生都必须练习眼睛与手臂、腕关节、臂膀肌肉的灵活配合一样。而平时懒于动指的乐师演奏的美感会降低,疏于指法的打字员可能会失业,不重视手眼协调训练的外科医生可能会造成医疗事故。

而发声协调意识、发声协调能力、发声方法也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训练得到提升和改善,从而获得不一样的美好的声音效果。

膈肌的位置

我们说话声音带来的美感和音乐的美感一样重要。说话发音准确、清晰、生动、动听,甚至比乐器弹奏还要复杂。

说话时,动听的声音来自膈肌、胸腔、喉部、声带、口腔里的牙、舌、唇、腭精密地配合后发出的和谐之音。掌握科学发声方法,人人皆可为“乐师”。发声器官的调节方法,与唱歌发声方法又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歌手“唱得比说得好”——唱歌好听,说话却不一定好听。

的确,你和朋友去K歌,会发现有的人唱歌的声音和说话的声音不一样。自己平时说话的声音和从微信语音里听到的,感觉也不一样。为什么?

我们简明扼要地做一个揭秘。事实上,唱歌发声的区间要比说话发声区间起伏更大,而说话时的高音几乎不能形成头腔共鸣,只有中低音区间听起来才是自然舒适的。而且不同媒介传导出的声音不尽相同,平时自己说话的声音,是自己外耳经耳膜到中耳,再引起内耳膜振动传导而接收到的。也就是说,这种声音是在身体中与空气中传播的混合音。而从微信里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不同的手机设备传播的,也就是通过器械过滤再次传播的声音。

就像有的人在生活中很好看,用没有“美颜”效果的照相机或者录像机拍照,有的“上相”,有的却“不上相”,通过器械过滤之后和本人有差异。道理是一样的。声音是否“入”话筒,听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

因此,不仅仅是平时说话,尤其是在话筒前说话,好听的声音需要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

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加以后天改造,通过科学的方法练习和管理好自己的声音,可以让我们的声音更动听。对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的职场人而言,掌握科学的声音训练方法尤为重要。

【延伸阅读】声音管理

国家层面的声音管理,集中体现在语言政策上。

在英国,语言政策大多通过教育政策、移民政策等实现,比如,英国学校大大小小的考试都要用英语。

在法国,总统直接“挂帅”国家法语委员会,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保存民族语言活力。法语的国际推广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而在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实行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政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为语言立法,既尊重各地各具特色的方言,又推广全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便于不同地域的经济文交流。包括公务员、教师、律师、媒体从业者在内的职业都严格要求语音标准规范,必须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达到语音要求才能上岗。

据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系列皮书的最新数据,2015年普通话普及率达73%。方言让我们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而普通话让我们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