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理想体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学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中学生理想体质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中学生理想体质初始指标选择

指标的初选是确定指标体系的关键,是本研究的前提。通过相关理论基础、以往中学生体质评价理论研究,结合实践应用和专家访谈建议,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下选择中学生理想体质评价初始指标,制定用于专家咨询的指标框架。

一、身体形态初始指标

身高和体重分别是反映身体线性生长和重量的代表性指标,两者的生长发育状况代表全身的体格发育水平。有关生长发育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指标就是身高,因为身高是以骨骼生长为基础的,具有准确、稳定,测量简便等优点。体重是反映组成人体各个部分总重量的指标。由于容易受到营养、疾病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稳定性比身高差,但它的变化规律与身高相似。但体重指标不考虑身高因素,就无法评价体型的匀称度,为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中学生身体形态,选用了体质量指数代替体重指标对身体的形态进行评价。根据我国目前常用的评价身体形态指标,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身高和体质量指数为身体形态评价初始指标。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体质评价重要指标,在体育、卫生等领域广泛运用。BMI是运用身高和体重的比例评价人体的营养状况,也能够评价体型的匀称程度和体脂含量的常用指数。主要用于筛查肥胖和营养不良,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界值范围》。

BMI公式为

二、生理机能初始指标

反映心肺功能的常用指标为心率、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等,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生理机能项目中,评价心血管功能指标有脉搏和血压,评价肺功能指标是肺活量。脉搏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锻炼水平的不同,个体间有很大的差异;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脉搏和血压可以直接评价人的心血管系统水平。心率、脉搏的均值曲线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血压则相反,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能呼出的最大气量,能测试人体呼吸的最大通气能力,反映肺的容积和扩张能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水平的客观指标。肺活量与身体功能的多项指标高度相关,因此也是评价人体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健康状况的一项常用指标。握力指标不但能够反映肌肉发育水平,而且是反映体格发育、评价体格健壮的重要指标,更是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握力与其全身力量呈高度相关。

由于在生理机能评价中,血压、脉搏单独评价也无法反映心血管整体状况,这些指标其中一项变化,直接影响整体水平。为能够对此类指标进行整体综合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在征求专家意见后,选用了布兰奇心功指数代替了血压、脉搏指标对心血管功能进行评价,选用肺活量指标对肺功能发育水平进行评价,选用握力指标对肌肉发育水平进行评价。

布兰奇心功指数(BI)是评价人体心血管系统的综合指数,是在评定心率的同时,考虑了血压的因素,能够全面的评价心脏和血管的功能,较多的用于各类心血管功能评价中。通过测量心率和血压,利用心率和血压的关系进行评价。在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指标中只有脉搏指标,在正常情况下脉搏和心率是一致的,因此,在评价时可以将脉搏检测结果用于心率。BI公式为:

三、身体素质初始指标

身体素质不仅表现在体育锻炼上,在日常生活、学习及劳动中也会自然表现出来。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其生理功能基础,又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有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柔韧性和协调性等。青春期身体素质发育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青春期身体素质发育水平与功能发育相比,更与体育锻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换言之,女孩完全可以在坚持体育锻炼和科学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克服自身生理上的各种不利因素,大幅度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而且,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存在敏感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器官机能的发展并不均衡,但身体素质有着较明显的发展规律,存在一个或几个某项身体素质增长速度特别快的时期,该时期即为相应身体素质的敏感期。在中学生阶段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主要为速度、耐力、力量等指标,结合目前我国体质检测项目,在征求专家意见后,确定选择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身体素质项目中50m跑,1000m跑(男)和800m跑(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和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为身体素质初始指标。

四、心理素质初始指标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人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青春期生长发育迅猛,是决定个体生理、心理、能力及道德情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朝气蓬勃,但又处于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对高发阶段,情绪、观念变化急骤,因此青春期常被称为“暴风骤雨”阶段。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生理和心理相互联系,青春期生理的成熟要早于心理的成熟,生理发育为心理发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许多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正是源自巨大的生理变化,并与之相伴而生。青春期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由此感受到许多心理矛盾、压力和冲突。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关心下,多数少年能健康、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并由此基本塑造出良好的行为模式。少数人可能会在情绪、性格、日常行为等方面发生问题,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偏离,甚至发生精神疾病。因此,专家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心理状况,要引起高度关注,应作为中学生理想体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该量表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教授编制,用于评估被试中学生的心理状况。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16~0.905,同质信度0.6501~0.8577,分半信度0.6341~0.8400;结构效度:量表总分与各分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6,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4027~0.7587。量表共包括60个条目,分为10个分量表,即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

五、适应能力初始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长时间、高强度的紧张学习状态,对中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使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不同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适应障碍可导致精神活力下降和应激能力下降。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焦虑不安、易激怒、情绪不稳定、头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社交障碍等,这就是人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亚健康状态,这种状态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体质下降,甚至引起疾病。由此可知,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好坏将会影响其学习、生活甚至今后的健康状况。闫岩通过对上海市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体育锻炼行为关系的研究发现: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参加技战能主导类运动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参加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目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的学生显著高于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10分钟以内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在情绪控制及环境适应上显著优于不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部分专家认为,适应能力评价可以作为中学生理想体质评价指之一标,评价重点应以社会适应能力评价为主。

适应能力指标采用《人体适应能力量表》,该量表由北京体育大学任弘博士编制。经实测检验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基本符合测量学要求。评价量表的设计包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对自身生理改变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个分量表,共45个条目。该量表施测简单、可操作性强、成本低,适合于大规模群体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