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经济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 罗马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古代罗马国家的中心地区是意大利,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经过长期的对外征服,发展成为环抱地中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奴隶制帝国,在西方文明和世界经济史上是举足轻重的。早期罗马帝国是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安定,经济上呈现出繁荣景象。早期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各地各部门经济发展不平衡,意大利农业落后于手工业,意大利的经济落后于行省,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为行省经济的发展。造成早期罗马帝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交通的发达、技术的交流之外,经过历次的奴隶起义和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奴隶制生产关系得到了一定的调整。隶农的出现,被释放奴隶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某些生产力的提高。此时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停止,帝国境内的广大地区出现了过去长期所没有的相对“和平”的安定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罗马帝国经济的支柱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早期罗马帝国的农业经济由于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各行省农业经济的发展上。农业生产关系以自由农民和半自由农民租佃为主,奴隶劳动比重较小,生产力水平较高。各行省耕地面积增加较快。埃及和北非一带改善了灌溉系统,扩大了耕地面积。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把一片干燥的大草原开垦成富饶的土地,麦类谷物到处丰产。西班牙、高卢、日耳曼尼亚、不列颠等地原来的草原、林地、沼泽和牧场的土地也变成了农田和果园。此时,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主要有小麦、大麦、谷子、大豆、葡萄以及橄榄等作物。经济作物尤其是葡萄和橄榄的种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栽培利润更大的作物,特别是葡萄和橄榄树来代替种植谷物”成为一种趋势。爱琴海诸岛上著名的葡萄园、橄榄林和其他经济作物都迅速得到了恢复。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高卢南部、西班牙的东部和南部海岸也都开始栽培葡萄和橄榄,呈现经济繁荣的景象,而高卢北部盛产粮食,大量运销外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罗马帝国各地出现了一些农业生产中心。埃及、北非、多瑙河地区各行省特别是潘诺尼亚和麦西亚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高卢、西班牙、希腊群岛、巴勒斯坦等地是葡萄种植中心和葡萄酒酿制中心。而西班牙、达尔马提亚、北非、小亚细亚、叙利亚等地则是橄榄种植和橄榄油生产中心。同时,西班牙中北部高原还是养羊业中心。

帝国前期的手工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其生产工具和技术与罗马共和国时期相比已有所改进,产生于米特拉达特斯统治之下的小亚细亚地区的水磨在公元1世纪传播到西方,并在磨粉和矿业中逐步推广,建筑业中开始应用复滑车起重技术装置,在矿山开采中则使用排水机。这一时期,西顿的工匠发明了吹制玻璃器皿的技术,代替旧的铸型制造玻璃品的做法,高卢也发明了用锡镀器皿的方法。同时,制陶技术、毛麻纺织技术、金属制造加工技术、珠宝首饰加工技术等均有了进步。手工业生产部门增加,产品种类繁多,技术分工细密。关于手工业劳动工具的改进,在许多考古发掘中,特别是在庞培城的发掘中提供了证明。而容纳5万观众的大剧场、宏伟的罗马水道和元首的凯旋拱门等都表明罗马的建筑技术取得了辉煌成就。

这个时期各行省的手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共和国末期还很落后的高卢和莱茵河沿岸兴起了各种手工业,其中金属、纺织、制陶和玻璃行业已形成了中心,产品行销中欧、不列颠和西班牙。高卢在发展工业方面得天独厚,这一地区水道纵横,是发展商品生产的有利条件,并很快在制造雕花陶瓶和金属器皿等最富于意大利特色的生产领域上得到了显现,产品行销西欧各地。西班牙、高卢、不列颠和达西亚等地的采矿业和冶金业也兴盛起来,为金属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在科隆周围兴起了玻璃制造业,北非和东部地中海沿岸一带的一些古老城市中,许多素享盛名的奢侈品和传统产品加工制造业再度繁荣。腓尼基的染料和玻璃制品、埃及的化妆品和麻纱、小亚细亚的精美纺织品和皮毛,在各城市有着广泛的市场。北非还是大量生产橄榄油和精美陶器的地方。作为东部地中海地区的大都市,亚历山大里亚的工业在内战后的繁荣景象是前所未有的,它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生产亚麻布、香膏、玻璃器皿、象牙制造品、首饰、银器和其他产品。各行省大多数原来是农业中心或农业区域的行政首府城市,现在都发展起重要的地方手工业。与此同时,在某些经营农业的大庄园里发展起了手工业,它们和城市里的手工业进行着竞争。在法国南部图卢兹附近的一个庄子里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羊毛织造作坊,在比利时的一个庄子里发现了陶窑。罗马帝国的工业发展还表现在手工业门类增多,多达80多种,分工更加细密,如制陶生产就有造型、烘烧、绘花等不同工序。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在罗马帝国各地无论大工厂或小作坊制造的产品,都逐渐简单化和定型化。公元1世纪时流行的工业制品以美观为主要特征,例如印纹陶器在技术上精巧异常,美不胜收。到公元2世纪时,这一特征逐渐消失,同样的陶器尽管在实用方面仍坚固适用,但造型却显得单调呆板,风格和主题互相承袭,变化很小。在珠宝首饰、金属雕刻艺术品、玉雕、家具和家用器皿等方面都可以看出类似的现象[13]

帝国时期,意大利的手工业曾一度高涨,生产的陶器、纺织和金属制品行销到各地。在庞培城发现的手工业品中,大部分是本地生产的,有土灯、铜灯、木器、铜器、玻璃品、铁器和外科手术器具等。庞培城的手工业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而且畅销到边远地区。这一时期,阿列提乌姆的制陶业相当繁荣,它的陶器曾经在一个短时期内独霸地中海地区,甚至远及北方的不列颠和东方的黑海沿岸。意大利北部各城市的纺织业也很发达,生产各式粗细的羊毛织物。莫德纳的制灯业兴盛一时,产品远销外地。坎帕尼亚以金属制造闻名,它的青铜器和银器质地优良。卡土卢斯则以造船业著名,它的船只用小亚细亚伊达山的优良木材制成,因而十分畅销。另外,塔兰土姆的金属制造业、西西里的硫黄开采业也都在此时得到了发展。在意大利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手工业中心,如罗马的金属制造。在奥古斯都时代,坎帕尼亚的城市模仿亚历山大里亚并和其竞逐,因而发展了许多新型的手工业,这些都是早期在坎帕尼亚几乎看不到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玻璃器皿,特别是上色和雕花的器皿,同时它还利用本地产的质地优良的砂砾和黏土来制造玻璃和陶器,倾销给多瑙河地区的消费者。在阿魁累亚专门制造镶有琥珀的梳妆用品,它用从日耳曼尼亚输入的琥珀原料来制成小巧玲珑的镜子、匣子和瓶子等。意大利的工业发展不仅限于阿魁累亚这样的大都市,而且出现了一些小的地方性中心城市和港口。蓬佩伊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过去蓬佩伊是一个农业发达地区,现在已发展成为地方性的工业中心,它的毛纺织业发展很快,其产品满足了本城、邻城及近郊农家的需要。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工业进步,主要是由于帝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带动了需求,交通运输的建设也便利了工业品流通,各地消费者及消费量迅速增加。由于贸易的发展和经济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工业品输出可以达到远方的市场。在这些工业中,建筑业、金属工业、制陶工业、纤维工业和家具制造业比较发达。建筑业的兴旺主要是由于城市的繁荣,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征服战争和武器制造则带动了金属工业的发展。在大规模征服战争结束后,金属工业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农具的制造、各种手工业工具的制造。纤维工业主要是棉纺织品和毛纺织品加工工业,是罗马帝国最重要的工业之一。

帝国的手工业生产以中小作坊居多,少有投资较多的大型作坊。在这些作坊主中既有自由民,也有奴隶和释奴。这一时期,无论在小作坊里或是在工厂类型的大企业组织中,所使用的劳动力以奴隶为主。除奴隶以外,在手工业者中也有自由雇工,但他们的人数少于奴隶。个别地区出现了大作坊,这些大作坊大多是在大地产上组建的,成群的奴隶或雇工从事手工业,有时是为了出口而生产工业品。在这些大地产上,有制陶业、制铁业,也有织布场。这一时期,不论是作坊主还是手工业中的奴隶和自由雇工都有自己的团体。在小亚细亚所有的手工业城市中有许多有势力的团体,参加者都是从事某一项手工业的人,其中大多数属于纺织工业的若干部门,这些团体的成员是作坊主,它是一种行会或社团组织,其中的成员世代相承经营某项专门的行业。

罗马帝国的统一使各地贸易畅通无阻,商业活动活跃起来。海上航路、内陆河道、陆上通道均成为内外贸易的动脉[14],商队往来络绎不绝。军队、殖民地和比较富有的地方居民的城市化,这一切都在西欧各省引起了一种新的商品需求,如酒、橄榄油、工艺性的金属器皿、精美陶器和玻璃器皿等。因此,早期帝国的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空前兴旺发达。在西部,罗马商人远出边塞,把意大利的制成品销售到北欧和不列颠。高卢、多瑙河流域以及日耳曼尼亚等地彼此之间贸易往来颇为活跃。罗马和高卢商人沿着莱茵河、多瑙河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同斯堪的纳维亚等地进行贸易。在东方,不仅黑海、爱琴海和东地中海之间的商船畅行无阻,而且红海一带的商人与印度、中国也有贸易往来,来自东方的各种货物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转运到地中海沿岸,日益繁荣的罗马经常从这里得到各种名贵商品的供应。罗马帝国同它所有的邻邦都发生了贸易往来,北欧的琥珀,非洲的象牙,东方的香料、宝石和技艺高超的工艺品以及精致的纺织品,都运销到罗马和各行省。

在早期帝国的商业贸易中,最重要的是国内贸易,即意大利与外省以及外省与外省之间的贸易。国内贸易主要是食品,特别是谷物、葡萄酒和油,以及五金、木材、布匹、陶器等。谷物的贸易量是很大的,因为意大利本土、希腊、希腊诸岛所产的谷物不足以自给,麦子由撒丁尼亚、西西里、西班牙、非洲,尤其是从埃及输出。希腊和小亚细亚的葡萄酒和橄榄油供应罗马的东方各行省和黑海沿岸地区。意大利则供应多瑙河流域各行省、日耳曼尼亚和不列颠。虽然葡萄酒、橄榄油、谷物和木材等在帝国各行省之间的商业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但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也很发达。如埃及产的亚麻布衣服、羊毛和纸草,小亚细亚、意大利、高卢产的毛织品,意大利的红釉陶器,西班牙、叙利亚、亚历山大里亚产的玻璃器皿以及许多地方的特种工艺品等。同时,罗马同各地的贸易也有很大的发展。各地汇合到罗马的贸易额是很大的,罗马城所消费的商品种类更是数不胜数。

在克劳狄和尼禄时期,罗马商人同德意志东部、挪威和瑞典维持着大规模的贸易往来。罗马商人到丹麦、斯堪的纳维亚诸国、德意志东部的最古老的路线是从高卢北部的海港由海道往东。罗马的货物开始从多瑙河口、从黑海沿岸的希腊城市取道第聂伯河,运往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诸国,这方面贸易的主要商品是青铜和玻璃。

罗马帝国的对外贸易虽然不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贸易额却是很大的,而且贸易活动十分活跃,贸易范围广阔。在对外贸易中,输入的商品有日耳曼尼亚的琥珀、皮毛和奴隶,南俄罗斯出产的粮食、大麻、皮毛、蜡、蜂蜜,西叙利亚的谷物、兽皮和宝石,阿拉伯的石膏、乳香、宝石和骆驼,乌拉尔山脉的黄金,撒哈拉的椰枣和黑奴,中部非洲的象牙、珍贵木材、黄金、香料和调味品,以及中国的生丝和绸缎[15]等。早期罗马帝国与印度和阿拉伯之间几乎专门交易奢侈品的贸易[16],在奥古斯都时代的商业贸易中开始占有一定地位,并且一直在稳定地向前发展。罗马帝国这时的贸易不仅抵达印度河流域,而且抵达东南亚和印尼,罗马帝国同中国之间的贸易也不断发展,并变成了十分正规的贸易。这时进口货物中虽然还有一些是奢侈品,但大部分则是棉花和调味品之类的商品。从罗马帝国出口到东方去的商品则主要是亚历山大里亚的手工业制造品,还有一部分是原料和食物。

罗马帝国形成了几个大的国际商业中心。这些主要集中在地中海的大港口,或在意大利,或在地中海沿岸。由于这些港口位于大商路的终点,每个港口除输出本区特有的物品外,还从罗马之外输入大量货物。波斯布鲁斯的各港口、黑海东部各港口以及巴勒斯坦各港口都是这样的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有力地促进了罗马的商业贸易。

早期罗马帝国时期商业贸易的发达还体现在银行业的发展。由于贸易的交易量较大,大宗交易通常通过银行进行清算,较少使用付现金的方式。所以,罗马的银行业务发展很快。

罗马的银行制度是从希腊以及东方的希腊化地区传到西方来的,意大利和各省的银行大多数由原籍为希腊的人经营。虽然有些银行是由市政当局办的,但是银行这种企业同所有其他行业一样,大多数是个人经营的事业,虽也有一些银行系合伙经营,但是没有任何大规模集股办的金融公司。各种通货以及铸币的缺乏是银行业兴起的主要原因。当时,帝国的藩属博斯普鲁斯王国自己发行货币,东方的一些城市如提尔等地也曾造过银币,亚历山大里亚流通地方银币,而铜币则由罗马元老院和许多城市铸造,东方城市中造铜币者尤多。此外,差不多在帝国所有的大城市里,零售商、酒店掌柜、旅店老板等都发行他们自己的钱币,或用代币形式,或用筹码形式。各地的银行,无论是私人开办的,还是市政当局开办的,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是积极参与发行和分配地方通货事宜,办理存款并对某些存款付以利息,以及从事信贷业务。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现金以适应企业改进。同时,许多作坊主和商人手中也积累了大量现金,所以不论是对于银行或是对于不专以放贷为业的富翁来说,贷款总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因此在帝国各城市中,信贷和信贷业务十分发达,同时银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罗马帝国境内的贸易。

城市的繁荣是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结果,也是罗马帝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帝国初期,城市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罗马帝国变成了希腊城市、意大利城市和外省城市的联合组织。帝国的首都罗马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地中海地区最壮观的城市,比亚历山大里亚这样的特大城市更加宏伟。据估计,当时罗马城居民人数在70万人左右。皇帝们逐渐将弯曲的街道和贫民居住的街区改造成为具有庄严神殿和巨大公共建筑的宏伟的世界首都。就意大利而言,真正的繁荣时期是奥古斯都时代。从意大利所有的城市遗址,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城市遗址,就能看出其中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奥古斯都时代基本定型的,那些最美丽、最适用的建筑物都是在这个时代修建的[17]。与罗马城相媲美的还有那些最繁荣的行省的首府,主要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叙利亚的安条克、高卢的里昂。稍逊于此的有数以百计的美丽的大城市,如意大利的普特约利、奥斯梯亚、维罗纳,西西里的陶罗梅纽姆、帕诺尔木斯、锡腊库塞,高卢和日耳曼尼亚的马西利亚、纳尔博、阿雷拉特、阿劳西约,英格兰的隆迪纽姆和埃布腊库姆,西班牙的塔腊科、科尔杜巴、伊斯帕利斯和阿斯土里卡等。

当时还出现了许多新城市[18],英格兰的伦丁尼亚(伦敦),高卢的鲁格敦(里昂)、新吉伦(贝尔格莱德),德国的科伦、波恩、美因斯、斯特拉斯堡以及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均兴建于帝国初年。东南欧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卡尔斯堡、托伦堡、克劳曾堡、图尼、塞维力那、奥尔索瓦、戚特鲁克等,大多亦可追溯到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这些城市,尽管面积大小、人口多寡、财富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各有不同,但却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每一个城市都按规定辖领一块或大或小的地区,成为“市辖区”。这个市辖区或是一个古代城邦原有的领地,或是因意大利或外省的罗马人而指定分配给某个城市的土地,每一个城市都有自治权,而在这些城市之上则是罗马中央政府。一般来说,中央政府除了税收外并不干预城市的管理,城市的自主权是比较完整的,而城市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罗马帝国经济的发展。

罗马帝国在安敦尼王朝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然而,维持了60多年的繁荣后,罗马经济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从公元2世纪中叶开始的30多年,政局动荡和混战的不断发生,严重地破坏了罗马帝国城市和乡村的经济。蛮族的进攻和波斯的不断入侵,切断了帝国东方各主要工商业中心之间的一切主要商路。创造和维持繁荣经济下的生活方式的城市逐渐凋零,而依然残存着的只有少数城市,特别是那些曾经成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由于广大居民的贫困化,消费者日益减少,市场越来越小,但帝国的横征暴敛却日益加重,居民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量随着购买力的降低日益减少,一些工业只能靠国家订货来维持。但帝国政府规定的价格又极低,更使工业走向萎缩,大工业作坊逐渐绝迹。当时城市不仅是外族进攻的对象,而且是皇帝军队的掠夺目标。农业也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危机,因为工商业的不振剥夺了农业所需要的资金,而国家的苛政又掠走了农业中的劳动力和大量的农产品。战争、徭役和繁重的捐税使农村居民日益贫困破产,大量人口流浪各地,农业经济处于萧条的状态。

从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末,罗马帝国城乡经济衰落、国库空虚,内战不断,这种全面混乱现象,历史上称为“三世纪危机”。“三世纪危机”实质上是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危机。一方面,在罗马帝国前期,征服战争达到历史的最高潮,随着大批奴隶源源不断流入罗马,在提供了充足廉价劳动力的同时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奴隶制的合理性在罗马帝国时期逐渐丧失,罗马帝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衰退和危机的征兆。

到罗马帝国晚期,政府向大量贫困居民征税已经日益困难,但赋税和徭役仍在增加。繁重的捐税、徭役的压榨已使广大居民无法生活下去,人们纷纷流离失所,向各处逃亡,打乱了帝国全部税收和徭役制度。由于对劳动力和维持帝国政府收入的需要,公元4世纪时,罗马帝国政府通过法律形式将隶农束缚在土地上,实现地税和丁税合一的制度,世世代代耕种那块土地。同时,商业和运输业也成为一种不可逃避的世袭负担,帝国政府采取强制手段把这些团体的成员固定在他们的职业上,并用强迫手段来增加新成员,以维持这些团体有足够的人数。工匠、手工业者也被束缚在自己的同业公会里,他们的职业也是世袭的。各种行业居民被迫组成的各种同业公会必须为其成员担负税款,供应实物和负担徭役。农村的小农庄主和城市议员也处于同样境遇,他们也被束缚在自己的土地和职业上。

这一时期,频繁的内外战争使行省与行省之间的商业联系中断,而海盗的猖獗又使地中海的商业往来不可能进行。在这种形势下,罗马的商业逐渐萎缩。当时各地区的商业往来都超不出地方城市的范围。首先衰落的是基本必需品的贸易,而基本必需品的贸易是商业部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的衰落带动了整个商业的衰落。商业的萧条除了因为海盗猖獗和战争破坏的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居民的普遍贫困,购买力不断下降,使消费水平不断下降,城乡萧条,人口减少,从而造成罗马帝国[19]经济的衰退。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入侵,最终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随着帝国的瓦解,大部分以其存在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消失了,但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贸易仍在继续进行,这种模式成为中世纪欧洲新的经济形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