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经济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8 中国的奴隶制经济

中国从夏朝(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1600年)开始已进入奴隶制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与同期的巴比伦水平大致相当。根据历史传说和考古发掘,夏朝作为奴隶制国家建立于公元前2100年,是由比较著名的氏族首领禹开创的。由于战争和经济方面的需要,以夏部落为首的十几个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征服和吞并周围那些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始部落,掠夺大量的人口和土地,源源不断地补充着日益扩大的生产上对奴隶的需求,以及对外战争中需要的人力和财力。因此,在夏朝建立初期,黄河流域诸部落的奴隶制萌芽逐渐产生。不断进行的战争推动和刺激了奴隶制的加速发展,扩大了氏族首领占有财富的数量和在氏族组织中的特权地位,也使部落中的平民遭到更严重的剥削和奴役而日益贫困化。

夏朝的部落组织,利用古黄河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从事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同时也兼营部分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因而农业经济已经比较发达。从农业生产工具看,石器、木器、骨器和蚌器占主要地位,还没有发现铁器。农具种类有石镰、石刀、石铲、骨铲、蚌镰以及蚌刀等。

夏朝时期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制陶业、石器制造和其他手工业技术在各种类型的氏族经济生产中普遍得到了推广和传播,一些先进技术已影响到长江流域和东北、西南地区。制陶技术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从考古发现看,很多部落都掌握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包括选用陶土、塑坯造型、烧制火候等一系列技术和绘画、贴塑装饰的工艺。不过,制坯还停留在手制阶段,不少小件器物仍采用直接捏塑的简易方法。青铜器的出现,对夏朝的奴隶制经济来说是巨大的进步。夏朝早期,出土的青铜器多半是一些小的青铜器。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铸造的器物。到了夏朝晚期,青铜器的铸造比夏朝早期多,除了小型工具外,还有稍大的工具和武器。青铜器的铸造需要一定的专门技术,较多的青铜器出现意味着一部分人已经脱离了农业,而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夏朝的奴隶制统治历经400余年的时间,到最后一个国王桀时期,势力北及黄河北岸,南达长江流域,成为一个面积广大的国家。这一时期,夏朝的社会阶层由奴隶主、奴隶以及平民三部分人组成,奴隶主包括以夏国王及其家族为首的王室贵族奴隶主和各级地方的部族奴隶主贵族,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有时,也把整个氏族的被征服者变为奴隶,这些奴隶携带家眷,成为夏王及其奴隶主贵族的世代相袭的种姓奴隶,平民是夏和其他原有的居于征服者地位部落中的一般氏族成员。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和剥削的发展,一些平民也因负债或获罪而变为奴隶,使平民的数量逐渐减少,从而也逐渐动摇了夏朝的统治基础。

在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中国的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商朝的社会结构和夏朝基本类似,由王公贵族和地方诸侯等组成奴隶主阶级的最上层,地方诸侯分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两部分人,同姓诸侯是商王家族中分封到地方去形成的诸侯,异姓诸侯是商王家族以外的贵族势力,是商王赐予功勋和贵戚的封侯,还有一些是夏朝的旧贵族,以及一些和商朝有着隶属关系的属国的封侯,这种属国,称为方国。奴隶来源主要为战俘,此外还有种姓奴隶。在商朝,奴隶数量比夏朝大大增多。商朝后期,奴隶制发展到兴盛时期。大量的奴隶来源于战争中的俘虏,他们除部分被杀害以外,大多成为商王和各级贵族奴隶主的奴隶。奴隶主贵族利用他们的权力将广大奴隶束缚在奴隶制的生产方式下,奴隶一部分在贵族家中服役,如臣、妾、奚、仆等,其他大多数奴隶被分配到各个生产领域。

商朝以农业生产为主,奴隶制生产关系在农业上的广泛推行是商朝农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卜辞中关于农事的记载很多,主要农作物是禾、黍、麦、稻等。虽然奴隶使用的生产工具还有石、骨、蚌器,但大量的青铜工具已出现了,主要的青铜工具有刀、斧、钻、铲等几种。在殷墟发掘出许多贮藏粮食的窖穴。粮食除了食用外,还大量用来酿酒。从粮食消耗的情况来看,商代农业生产的确有较高程度的发展。商代的渔猎、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卜辞中有许多文字都是渔猎工具的形象,打猎捕获的野兽有鹿、豕、獐、虎、象等,马、牛、羊、鸡、犬、豕等遗骸在商遗址中都有发现。此外,大量牲畜经常用作祭祀品,卜辞中有许多记载,其数量达到惊人的程度。

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也迅速发达起来,有青铜器制造、制陶、骨器制造以及玉器制造和丝麻纺织等。在手工业的各部门中,集中反映商朝手工业技术和工艺水平的是青铜铸造业。考古材料表明,从辽宁东部到长江流域,从陕甘地区至江浙沿海地区,这纵横千里的范围内都有青铜器的发现。就已经出土的青铜器看,主要有礼器、用具、乐器以及兵器等,生产工具很少。从殷墟发掘及传世的铜器看,其种类繁多,主要有鼎、尊、钟、铃、斧、弓、盔、矛、刀、铲以及车饰、马饰等,其中最大的一件铜器后母戊鼎重达875千克,形制雄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也是罕见的。铜作坊规模的宏大、冶炼技术的高超、铜器制作的精美、种类的繁多、花纹的繁杂以及铜范技术的纯熟,都已表明商朝是青铜器大发展的鼎盛时期。制陶业也比较发达,陶器的制造无论从形制上或者质量上都有其特色。殷墟出土的白陶是供奴隶主贵族使用的,是用高岭土烧成,色泽光洁,有的为仿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而大量生产的陶器是灰色的,也有少量红陶和黑陶,这些主要供一般平民和公社成员使用。纺织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商朝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上留有包裹的丝织物的残迹,可见当时丝织物的使用已相当广泛。

公元前11世纪,周族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向东迁徙,摆脱了长期从事的采集和狩猎生活,逐渐熟练地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并向东继续发展,终于成为西北诸部族中一支势力强大的军事集团,并以武力战胜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成为世界东方最为强盛的奴隶制王国。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品货币关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各种经济制度也日趋完善,使中国奴隶制进入全盛时期。

周朝的社会结构和商朝差不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以及平民等,周朝的平民为周人原氏族部落的同姓居民,称为国人,他的大部分为不属于贵族阶层的普通群众,少数为下层的小贵族,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平民人数随着周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多。周朝的奴隶也有种姓奴隶和战俘奴隶之分,周朝的种姓奴隶采取小块土地上的贡税剥削形式,有些类似于农奴,但没有土地所有权,而是根据农耕的需要,按奴隶主的旨意,不断被从一块土地转移到另一块土地从事农业劳动,所以实际仍为奴隶,这种奴隶制方式是由于周人采用自己祖先较原始氏族制的参与方式而对农业奴隶的一种便捷的控制方法。

西周时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土地,虽然名义上是土地国有制,都属于周王,但实际上大量土地成为诸侯百官的财产。周王取代商王成了土地国有制的代表,只不过收取一定数量的贡赋而已。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国有制的主干,在井田上劳动的农业生产奴隶称为庶人,也有别的奴隶。所谓井田制,就是以纵横的灌溉渠道分割成的方块田地,由周王赐给诸侯或百官。赐田也有以里计算的,同样也可以折合成若干单位的井田。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和贵族在各自的统辖范围内越来越多、越来越公开地将土地吞并为私有。周初的井田制和周王籍田,逐渐成为一种徒有其名的形式。

西周早期的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已经开始使用铁,开始有了冶炼铁,但周朝的农具仍以木器和骨器为主,铜制的金属工具有了一定的推广,这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人口也有了一定的增加。西周的主要农作物有稻、粟、麦、谷、粱、黍等。西周后期,农业中利用水利灌溉比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同时也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增长。

西周的手工业发展较快。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铸造技术有较大发展,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的方法,生产效率比商朝和西周早期提高数倍。当时的丝麻纺织业也比较发达,在仰韶时期各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布纹、绳纹、麻线纹的遗迹。陶器制造业也有所发展。从考古发掘看,仰韶时期主要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几种,也有一些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器半坡类型的陶器,主要是夹砂陶罐、小口尖底瓶、钵和卷沿彩陶盆。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弦纹,彩绘图案是在钵的口沿外绘画一周紫色、红色宽带纹,盆的内外绘画人面、鱼、鹿、植物等象形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表现了当时制陶工匠的高超技术。此外,西周手工业中,漆器制造、皮革制造、骨角器制造、玉器制造以及酿酒业等都有较大发展。

到西周晚期,中国奴隶制经济开始衰落,周朝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实力减弱。周厉王为了维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的垄断地位,限制私人土地的开垦,不断采取加强以奴隶制国有制为基础的专营、专利制度,借以垄断财源和加重税收,使平民和工商业有产者大量破产,无以为生。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14年后,周宣王即位,宣布废除周厉王时制定的各种不合理的专营制度,对大块的私人土地开垦不再限制,并实施了“不籍千亩”的措施,奴隶制国家垄断社会经济的地位开始逐步解体,井田制日益瓦解。自此以后,中国奴隶制经济体制开始向封建经济体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