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学术论文选题的原则

第一节 选题原则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说来,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确定好选题,是写好论文的关键,难怪有人说,选择好科研选题,论文就成功了一半,这话一点也不过分。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确定,往往会影响科研工作的全局,甚至决定科研工作的成败。

这里所说的选题并不是一篇论文的标题,标题是一篇论文的脸面,它用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就可以概括。论文的标题是根据内容来概括并确定下来的,它可以在论文写作之前,也可以在论文写成以后,也可以根据论文内容进行改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至于说到论文的选题,可就不那么随便了。它要求论文撰写者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论述的范围和科研方向。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还关系到自己的知识、智力、能力和学习心理品质四大结构系统的定型完善和优化的问题。

由于论文撰写者受个人所从事的专业、生活经历、兴趣才能等因素的制约,不同专业学者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是随便选一个题目都能写出一篇成功的论文。盲目选定课题,常常会写不下去,甚至无法起笔。从写作的角度说,写作——对于论文撰写者来说,应该是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琢磨完善提纲、积极动手起草的过程,这是一个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是既谨慎而又愉快的过程。

一般来说,论文的选题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

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的需要。撰写学术论文应该根据现实需要来选题。需要原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性。人类在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中,总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科研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考虑选题的实用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尽可能选那些价值较大的项目。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中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所选的课题一定要服从祖国“四化”建设的需要。例如,闻潜的《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管理均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1月版)一书、何宏生的《房地产基本知识与经营指南》(地震出版社出版,1993年2月版)一书、徐中玉的《略谈中国近代诗词理论的发展》一文(《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二期)、王宁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如是说——兼论其在中国文学中的变形》(《中外文学》1990年第三期)一文、三水的《广告语的制作要求》(《写作》中国写作学会创办1989年第三期)一文以及《聚合草叶子繁殖的研究》等论文,都是现实生活中需要研究、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特别要考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有利于挖掘写作者的业务潜力,发挥其创造精神。这要求写作者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这方面我们要注意防止两种偏向。

一种偏向是:刚刚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有的急于求成,总想在科学上作出大的贡献,于是选择了难度过高的题目。可是自己都还缺少处理这种题目的能力,一经选定,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起步艰难。即使勉强开头,也难于深入,常常半途而废。这就像刚刚学会滑冰,就想创造纪录一样,不是量力而行,不是从实际出发。

另一种偏向是:信心不足。有些论文撰写者在进行科研时,常常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但一旦转到写作上,却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常把科研同写作混在一起,当作一种工作看待,没有认识到,他们面临的是另一项工作,另一种问题。这一部分论文撰写者本来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料,专业基础知识又比较雄厚,有较好的研究能力,甚至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完全可以处理难度较高的课题。可是有的人在节骨眼儿上却又往往信心不足,不敢高攀。这就影响了自己的业务专长与研究能力的发挥,当然,也就妨碍了自己在学术上作出较大的贡献。

其次,要有所创新。科学研究是要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因而它必然要求创新,要有自己的独创之处,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科研。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造性和新颖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创造必定求新颖,不新颖就谈不上创造。创新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新发现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他们有各种不同的发明、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事物的观察非常敏锐。他们常常能在平常人不大注意的事情中,抓住一些微小的现象,坚持不懈地钻研下去,终于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1.鲁班和锯

传说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家和工匠鲁班。他擅长木工,有许多木工工具是他发明的,锯就是其中的一件。

传说鲁班发明锯也是从一件小事得到启发。

为了建造一所宫殿,鲁班和许多工匠进山去砍伐木料。一天,鲁班被树林中的一枝草叶划破了手,鲜血直流,他摘下这片叶子仔细一看,叶子的边缘有许多尖锐的齿。他心中一动:如果在铁片上刻出许多齿,用它来伐树,不就能加快速度吗!他回去就动手做了一个,第二天上山一试验,真灵!人们都仿照着做了这样的工具,伐木任务提前完成了。大家把这种工具叫作锯。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锯有了很多种。可是锯条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那种样子。

2.瓦特和蒸汽机

二百多年前,瓦特还是个小孩子,别看他年龄小,不论什么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有一次,瓦特盯着烧开的水壶直出神。他问奶奶,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嘭嘭直跳。奶奶回答说:“水烧开了,壶盖就跳了呗!”瓦特当然不满意这个答复,可是奶奶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还是瓦特自己找到了原因:壶盖自己不会动,水烧开了,水蒸气往上冒,是水蒸气在推动它!

瓦特长大后,当了机械修理工。他在修理前人发明的简单蒸汽机的时候,发现这些机器缺点很多。于是,他一边总结过去别人研究的经验,一边自己动手试验,经历了多次失败,终于改进与创制了蒸汽机。有了这种蒸汽机,蒸汽火车、轮船,还有许多机器都能造出来了。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对英国当时的工业发展立下了功劳。

3.勤纳和牛痘苗

一百多年前,可怕的传染病——天花在欧洲流行。许多青少年被夺去了生命,一些没有死去的人病好以后,脸上、身上留下了许多疤痕。

英国有个叫勤纳的医生,在天花病区发现了一件怪事,在牛奶场里挤牛奶的姑娘们,没有传染上天花。

勤纳问挤牛奶的姑娘,为什么她们不会染上天花。她们说,她们都长过牛痘,是牛传染给她们的,长过牛痘的人就不会传染天花。勤纳经过研究,终于把谜揭开了!原来牛也能感染天花,牛长的痘疮比人轻得多。牛痘疮的浆液侵入了姑娘手上的小伤口,伤口就会长一个痘疮,以后,姑娘就有了抵抗天花的能力。

勤纳发现了牛痘能预防天花。1796年5月,他第一次为一个孩子种了牛痘,效果很好!他的发现为人类造了福,并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推广到了全世界。

4.弗来明和青霉素

五十多年前,英国病理学家弗来明,在培养细菌的时候,发现培养基上长了一丛青霉菌,青霉菌的周围有一个透明的小圆圈。

这个不太明显的小圆圈,引起了弗来明的兴趣。他想:细菌为什么不能在这个小圈里生长呢?是不是青霉菌有杀菌的本领呢?

弗来明经过研究,证实了他的这个想法,并且从青霉菌中提炼出了青霉素。一直到现在,青霉素还是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药物。

在科学上,新的发现是有科学价值的,这也是每个科学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每次新的发现都将使学科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或向前推进一步。

(二)新结论

提起华罗庚,多少人赞叹他的天才啊!然而,华罗庚对此表示了什么意见呢?他在1978年9月赠给青年的一首诗中说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这的确是华罗庚从长期艰苦的实践中体会出来的。

华罗庚的青年时代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奋斗的。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一个秋天,江苏金坛镇流行着可怕的瘟疫,近20岁的华罗庚染上了伤寒。半年之后,他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不能自由活动了。

躺倒吗?不。白天,他在凄风冷雨中拄着拐杖,继续到附近一所他曾念过书的中学里干杂活,晚上,他坐在昏黄的小油灯下,打开从中学老师那里借来的数学书籍,铺开了算草纸。华罗庚埋头在数学的海洋里,握笔冲锋。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刊登了他的文章:《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写出这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时,华罗庚只有19岁。

华罗庚单刀直入地解剖了一位教授的论文,这位教授论文的核心在于12组行列式。华罗庚演算后,得出相反的结论:教授错了。华罗庚的文章以缜密的思维和明快的表达能力,震动了数学界。这篇论文被清华大学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看了大吃一惊。他随即派人打听这个青年,后来才知道是个仅有初中程度的自学青年。1932年,爱才如命的熊庆来教授把华罗庚调到清华大学,让他一边工作一边进修数学。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他突飞猛进,仅就数论这一分支就发表了十几篇高水平创造性的论文,成了轰动世界的青年数学家,并很快由助理员晋升为助教、教授。1936年作为英国剑桥大学的访问学者,到英国进一步深造。在这期间,华罗庚参加了由一些世界著名数学家组成的数论研究小组。他很快对堆垒数论中的华林问题和哥德巴赫问题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其中还得出了“华氏定理”。在英国仅两年就写了18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1938年,只有28岁的华罗庚受聘于西南联大,当了数学教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那种黑暗旧社会的统治下,他全家七口人仅住两间小屋,物价飞涨,收入又低,生活过得十分清苦。当时教学任务重,需要步行外出上课,在生活无保障的情况下,他仍不分昼夜地钻研数学,先后写了20多篇创造性论文,并于1941年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手稿,但在那黑暗的年代里未能出版。

1945年华罗庚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去苏联旅行和讲学,受到热烈欢迎。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同年秋天,华罗庚应邀访问了美国4年,他曾是大学的客座讲师、教授。他边教书边搞研究,并开始研究多复变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这期间他的兴趣更广泛了。

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他一生写了200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和10部科普作品。他的《堆垒素数论》1953年出了中文版。1957年60万字的巨著《数论导引》问世,该书内容丰富,叙述严谨,深入浅出,有许多新结论,受到科技界的好评。他的著名论文《多复变函数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1957年获得中国科学一等奖。华罗庚的功绩和贡献是世界性的,他是世界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

(三)敢于推翻旧说,对现有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球的大事,在物理学上,三十多年来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被年轻的李政道和杨振宁教授推翻了。消息传出,祝贺、询问的信件和电报像雪片一样飞向这两位杰出的中国血统的美籍科学家。他俩因而联合获得了1957年爱因斯坦奖和诺贝尔奖。

“宇称守恒定律”原被认为是原子物理学上普遍适用的基本定律。按照它的说法,两个互为镜像的基本粒子(就是说,两个粒子在其他各方面完全相同,不过旋转的方向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恰恰相反)都具有同样的物理性质。如同一个人对着镜子照自己,其他都一样,只是方向上的左和右恰巧相反,过去对这条定律,世界上的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即便遇到同这条规律相矛盾的现象,却总认为是别的原因造成的。

可是,年纪尚轻又富创造精神的李政道、杨振宁两位教授,没有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以求实的精神,详细地研究了与这条定律相矛盾的现象,又做了多次实验,大胆地提出:“宇称守恒定律”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定律,它只是在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中才适合,而在弱的相互作用中不适用。他们遭到反对,有些物理学家们认为:“定律”是经过千百次实验所证实的,不能违反。李政道、杨振宁进一步指出:“宇称守恒定律”即使被推翻了,也没有多大关系,并提议再用实验方法证实。半年之后,女科学家吴健雄等在一次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了李、杨的假定是正确的,以后又有人不断证实。于是,几十年来人们近乎迷信的“宇称守恒定律”被推翻了,确立了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那时,李政道年仅30岁,杨振宁34岁。当时的舆论界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们当代的学者深为李政道、杨振宁两位教授的创新精神所感动,并要以他们为榜样,发扬大胆创新精神。正如海森伯(W.K. Heisenberg,1901—1976)在谈到解决物理学新的问题需要大胆创新时说:“在每一次面临一个完全新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应当每次都和哥伦布一样,勇气百倍地离开那已知的陆地,而差不多像发狂一样希望在大海的彼岸发现一个新大陆。”

因此,我们不仅敢于创新,同时还要善于创新。科学的发展有其不平衡性,总有前人尚未论述探讨过的东西。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到今天呈现的规律性,前人都预先论述到了。即使有所预见,也有不完善的地方。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里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创新性选题的机会。牛顿的“力学三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根本法则,它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中,但是,他的这些关于运动规律的理论却无法揭示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爱因斯坦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使人们的认识从宏观低速的领域扩展到宏观高速的领域。

李四光同志是中国卓越的科学家。他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地层、岩石、矿物以及地震等科学领域都有精湛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在指导寻找矿床和预报地震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在寻找石油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四光同志在探索真理方面有着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当主张垂直运动为主的观点占着统治地位时,李四光在这“讲水平运动不合时代潮流”的情况下,坚持和发展了以水平运动为主的观点。又如,地应力是否存在?在实验中不是一举成功可以作出答案的,但他通过改进仪器和采用新的测量方法,终于证实了地应力的存在。即便当他建立了地质力学系统并应用于生产实验有了成效后,他也从不认为地质力学已是完善的理论,而是认为“还在半山腰或者刚刚上山”,因此李四光继续为地质力学的完善提出了一系列有待研究的问题。

以上提出的是自然科学论文的例证,社会科学论文也是如此。例如,方胜的《〈西游记〉〈封神演义〉“因袭”说证实》(《光明日报》1985年8月27日)一文是对前说黄永年的《今本〈西游记〉袭用〈封神演义〉说辩证》(《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一文的补充论证。

澳大利亚柳存在教授撰有《毗沙门天王父子与中国小说之关系》论文(发表于1985年《新亚学报》二卷三期,后编入柳氏撰写的《和风堂读书记》中,此书已由香港龙门书店发行),论文的第八节以“封神与吴承恩•西游记之先后”为标题,列举十一事以论证“吴著《西游记》成书时间可能尚迟于《封神演义》”,其中“有若干处应为《封神》书中所演化,至少应受《封神》之影响”(《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黄永年著文提出柳的看法“大成问题”。黄永年以大量的有力论据论证:《封神》与今本《西游》确有雷同因袭痕迹,但并非今本《西游》袭用《封神》,而是《封神》袭用今本《西游》。

黄永年文章发表后,方胜认为文章的论断是正确的,但远缺乏充分的说服力。方胜又从《封神》抄袭《西游》的诗词,补充了黄永年的说法。这种补充很有价值。

三、可行性原则

选题,要根据已经具备的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条件来选择与确定课题,即可行性原则。这里的条件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条件包括研究该课题所必需的文献资料、实验设备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程度等;主观条件主要指研究者本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等。遵循可行性原则,就是在选题时注意与专业对口,注意难易适度和大小适度。初次,不宜选太大、太难的题。可行性原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选题要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选择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课题是有利于展开研究的。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除了具有共同的专业心理素质以外,还存在特殊的一些专业心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等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活动是有差异的。比如,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比文科的大学生更能深刻地认识知识和劳动技能在科研工作中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工程学和经济学各种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于经济管理和培养组织能力的内心体验更深刻一些;文科各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知识更新、培养能力的紧迫感更强烈。

无论专业水平高低,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从大的方面看,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其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如《磁处理对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影响》是化学领域的课题,就不是历史学家所能解决的;《冬虫夏草人工菌丝对卷烟烟雾诱发小鼠遗传毒性的研究》是生物领域的课题,就不是地理学家所能解决的;《光的本性的探索》是物理学领域的课题,就不是化学家所能解决的;《关于科技档案信息进入技术市场的思考》是档案学领域的课题,就不是生物学家所能解决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是法学领域中的课题,就不是物理学家所能探讨的;《论曹雪芹的宿命观在〈红楼梦〉中的反映》是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的课题,就不是法律学专家所能解决的。从小的方面看,同一学科领域中的研究者,对该领域中的所有课题,也不是全都能解决的。这其中也有一个专业对口的问题。例如,同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又同属于唐宋诗词的研究范围,专长于“李白、杜甫”诗的研究者,却未必能对话本和戏曲有较深刻的研究。即使同是唐宋时代作品的专门研究者,也有不同的侧重,有的研究者长于名人生平的考证,有的擅长这段时期作品语言的研究等,都是各有专业、各有特长的。

(二)对选题要有浓厚的兴趣

什么叫兴趣?那就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可能形成各种兴趣: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中而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

科研工作者对他的研究对象是否有兴趣,这是决定他能否取得科研成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里所说的兴趣,并非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一般兴趣爱好,而是专指在知识领域或科研领域对某一学科的热爱、迷恋而产生的强烈的追求与探索精神。这种追求探索精神会促使我们沿着自己选定的学科课题去孜孜不倦地钻研,一旦有所收获,就会更加勤奋地求索。有兴趣的选题,会使你在收集、整理资料乃至整个写作过程中都充满快乐,这样的论文写作就是一次愉快的劳动。写作的这种愉悦甚至会激发你想再写新论文的欲望,就像作家会不断地产生创作冲动一样。

热爱是兴趣的孪生姐妹。我们说论文的写作并不神秘,但是写作论文也绝不轻松,旺盛的热情始终是写作论文的巨大推动力。

热爱它,而且深深地热爱它,这是每一个写作成功者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共同的“成功奥秘”。巴尔扎克在读书的时候就爱上了写作,一有机会就溜到图书馆看书。20多岁的时候开始努力创作,写了7部长篇小说。平均每年1部!30岁成名以后,每天工作长达18个小时,到他51岁逝世止,竟写了九十几部小说,描写了两千多个人物,为世界文学宝库建造了一座辉煌、不朽的纪念碑!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洁曾说:“只是在文学里,我才发现了自己。不论成功与失败,都是那样的锲而不舍,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执着,那样的一往情深!”著名法国美术教授苏弗尔皮说过:“艺术是一种疯狂的感情事业。”我们用这句话来比喻论文的写作,也是一种痴迷的表现活动。就是要心中燃起一团火来,而且燃烧得越旺越好!

兴趣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它推动着人们认识事物,并产生一定的效能。中国近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对气象有浓厚的兴趣;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各种岩石颇感兴趣;瑞典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对科学实验有强烈的兴趣。他们各自的兴趣是他们在不同的科学领域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兴趣以需要为基础。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从中体验到某种需要的满足而带来的愉快、欣喜,甚至是一种幸福感的激情。这种激情会转化成一种鼓舞力量,它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了人的干劲,排除一切困难,勇往直前。因此,兴趣是论文写作者的内驱力。对于外语较好、检索文献资料能力强的,可以选择那些依靠外文资料进行研究的课题。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可以侧重在应用学科选题;对于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强的人,可以侧重理论研究的课题,这样容易见成效。

(三)选题要有足够的资料

选题的客观条件是指文献资料、实验设备、经费、时间以及相关科学发展的程度,等等。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要写好论文就好像一句俗话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在确定好论文选题的时候,要尽量利用学校图书馆能够借阅到的图书资料。写论文涉及方方面面的资料,光靠自己手里的资料是不够的。所以,在确定选题之前必须有初步的调查研究,如果某一选题虽然在其他方面都符合了要求,但找不到相关的资料,也难以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