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写作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记叙文的详略

【训练目标】

(1)正确理解详略与中心(文章主题)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逐步落实详写和略写。

(2)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详略,能重点突出,更好地表现中心,增强表达效果。

【范文引路】

前方遭遇塌方

肖复兴

那一年秋天去九寨沟。路上,大家的情绪非常好,几乎一路都在唱歌,车厢快成了音乐厅。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大轿子车,开车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成都小伙子,他一言不发,微微笑着,平稳地开着车。

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时间,雨幕和暮色叠加在一起,像蝙蝠的翅膀一样压来。走着走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我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前面蜿蜒的山路上早已长蛇一般停了好长一串的车子。下车一打听,才知道前面的路因为大雨的缘故塌方了,路面一下子变窄了,而且非常滑。刚才,一辆运木材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滚进了道旁的江里,一眨眼的工夫就淹没在湍急的旋涡中,连影子都找不着了;紧跟着,另一辆卡车也掉了下去,幸好被半山腰的树卡住,人们正在搭救司机。大家都担心起来,今晚还能不能到达九寨沟呀?

终于,前面的车子一辆辆如蜗牛一样移动起来。等我们开到事故发生的地点时,两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天彻底黑了下来,雨却没有停。车窗外,那辆卡车黑乎乎的,还卡在半山腰的树上。前面的路越发显得窄,大概只能够勉强过一辆车,又正好是一个拐弯,无形中增加了行车的难度。可怕的是靠近江边的一侧还有塌方,只要车轮稍稍打偏一点,车子就有可能一下子滑进江中。

司机停住车,打开车门,回过头说:“大家都下车吧,先走过去,在前面等我。”

满车的人都乖乖地下了车,撑起了雨伞,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只见司机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紧紧地握着方向盘,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雨刷使劲地刷着,车灯明晃晃地照着,前面的雨水、山石和树木阴森森的,格外吓人。

车子在开动之前,我犹豫了一下,下车还是不下?咬咬牙,我就一屁股坐了下来。

司机回头叫我:“快下车!太危险!”

我没下车,走到他的旁边坐下来。他看了看我,没再说话,只是伸出了手拉了拉我的手,他的手心里全是冷汗,我的手心也一样。

车子又启动了。我看得很清楚,前面的路窄得像是鸡脖子,方向盘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急剧旋转着,脚不时地踩着刹车闸,车子像受惊的甲壳虫,不是在走,简直是在爬、在蹦,一步步小心谨慎地在蠕动,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危险。尤其是过江边塌方的地段,司机把车紧紧地靠在山的一侧。整条岷江就在我们的左侧晃悠着,肆无忌惮地呼啸着,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连人带车一起揽进它可恶的怀中。我的心都要蹦出嗓子眼儿,连看都不敢看它了,现在再想下车都来不及了,豁出去了吧!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过这危险一关的,只觉得车子颠簸了一下,然后是一个转弯,就飞快地加速箭一般蹿出了好长一段路。然后,就听他一连串地按响了喇叭,又听见地上一连串的欢呼声。

我不知道以后我还敢不敢冒这样的险,当时是一个劲儿地后怕。那一晚大雨中的山道和江水,还有那位司机,实在是让我终生难忘。我不知道他后怕不后怕,但在当时,他的沉稳果断却是一车人所不具备的。一个人的性格可能会在平常琐碎的日子显现出来,一个人的品格却在关键时刻尤其是危险的时刻更为凸显,那是一个人生命最鲜亮的底色。

那天夜里到达九寨沟,半宿没睡安稳,总好像还在颠簸的车上一样。第二天晚上,为了给大家压惊,我们在诺日朗旁边举办了晚会,大家的歌声此起彼伏。不知谁看见我们的那位司机坐在角落里默默听大家唱歌,就喊了起来,请他无论如何也得唱一个。大家热烈鼓起掌来。他没推辞,走到台前说:“可以,但我得请一个人和我一起唱。”我没有想到,他请的是我。那一晚,我和他一起唱了一首《草原之夜》,令我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唱得非常好听。

点评:文章主要内容写开车的小伙子处理突发事件——塌方的全过程,表现了小伙子沉稳果断、胆大心细,有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思想性格。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文章详写了小伙子处置险情的全过程:先是招呼游客下车,然后“双手紧握方向盘,两眼直直地望着前方”,再是严谨细密紧张的操作过程。事件的经过写详细了,人物的性格就跃然纸上,文章倒数第二段通过议论深化的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不感到突然。另外,环境描写也是文章的重点,是详写的内容。大卡车连续出事,天气条件和路况极差,四周阴森恐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化险为夷,更显示小伙子高超的技艺、勇敢的胆识和高尚的品格。

【方法指津】

古人对作文详略就有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墨如泼”“惜墨如金”。只有详略得当,才能突出重点,增强表达效果。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在叙时,就有个详略的安排问题。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做详略安排,就会造成详略不当。究竟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些都不能随意安排,这主要是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

一、理解详略

详写:就是把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细致地描写出来,详写必须是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略写:就是对次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一带而过。

详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更好地反映主要内容。略写,是简要地介绍次要内容,补充说明主要内容。

二、确定详略,有“三爱”

一要“偏爱”: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当详写。

二要“关爱”: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一般材料当略写。

三要“割爱”:对表现中心无关的材料舍掉舍弃。

三、落实详略,有“四看”

一看“文体”: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领域成就是写作的重点,对人物的“五大描写”要详写;记事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重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要详写,带上感情来描述,细节部分要细致描写;写景的文章,景物特点是重点,景物特征、景物特点要详写,要用恰当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

二看“结构”: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

三看“内容的性质”:为主要内容做准备、做铺垫的地方要略写;和主要内容做对比的地方要略写;为主要内容做陪衬的地方要略写。

四看“表达方法”:描写、叙述要详写;抒情、议论要略写。

四、处理详略,有“四忌”

一忌,平均使用笔墨均不细写;

二忌,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主不详,次不略;

三忌,该突出中心的地方不详,与中心不密切的地方不略;

四忌,采用点面结合方法的“点”上的材料不详写,“面”上的材料不略写。

【升格练习】

一、训练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读过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之后,很多人都会陷入反思,人的一生都在承受着生命之重,爱情、亲情、事业、友情,等等,让我们得到满足,却又让我们感到疲惫。然而,它们却是不能抛弃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请结合你自己生命中最沉重的、最难抛弃的、最充实的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二、导练

作文题目从写作内容上来说非常宽泛,给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要表现的主题应该是来自自己生活的一种成熟的、辩证的生命体验,同时要求的指向非常清楚。审题构思环节需要快速地对生活进行过滤,可以首先选定写作对象,再撷取生活的具体影像;也可以展开联想,进行比较式的联类,收集相关素材。之后确定选取“实的”或“虚的”具体线索串联全文,预设好详略、细节、修饰、艺术手段等,把以上内容呈现为简明的写作提纲,最后进入写作环节。

三、佳作示例

父亲的眼神

黄 斌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始终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书念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干脆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再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我讲。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头看,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又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一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地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没收成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的眼睛淹得睁不开,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哈欠连天了。看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荫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好像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父亲严厉地说道。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背已经有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里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点评:《父亲的眼神》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尝到了务农的艰辛,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我”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我”之所以能走向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父亲眼神中有太多太多的内涵。文章正是要通过父亲的眼神给“我”警醒,催“我”奋进,以此表现主题。文章的开头一段点题,结尾一段呼应开头,中间部分按时间顺序来写,在大的时间上写了“第一天”“第二天”和“后来”。“第一天”写的是务农的经过,这是文章详写的部分,因为只有详写,才能让“我”充分体验当庄稼人的艰辛,并切身感受“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干不好”的道理,从而让“我”思想上有一个大的转变,最终促“我”走向成功。如果这部分不写详细具体,读者就会觉得“我”的转变有些突然。有了这种务农的切身感受与认识,返校复学、积极上进自然就可略写,因此文章一笔带过。另外“我”辍学回家的原因也是略写。

生命并没有结束

三舅其实不是亲的,和妈妈同村、同姓、同辈分而已,自家排行老三,妈妈便让我喊他三舅。

第一次来北京打工,我家就成了他的落脚点。第一次见他时是在假期,印象特别深刻,50多岁的样子,身材虽很高大,但和土不土洋不洋的小平头、贼亮亮细眯眯的小眼睛有些不大搭调,穿着还算体面,可黑黄黑黄的皮肤散发出的汗臭味或是泥土味或是火车车厢味实在让我望而却步、闻而息鼻。碍于面子,我便到客厅礼节性地打个招呼就匆匆回到了自己的卧室,打招呼也没有喊他三舅,就是笑一下而已。

在卧室里仍然听得见他和爸爸的高谈阔论,其实也没有什么,无非是农田耕种都是机械化了,闲不住想来城里找点事做,自己什么活都干得,能吃苦受累。他嗓门大,声音震得房子都有回声,我只得用高谈阔论来形容了。

一起吃午饭的时候他还诚挚地邀请我们去农村玩,我暗想着:农村好,干吗自己还跑到城市里来呢!吃饭间听他一个劲地喊爸爸、妈妈作“姐夫”“姐姐”,我心生纳闷,小声问妈妈才知道他还不到40岁。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

从他的话里得知,他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儿,也在老家读书,而且成绩非常好,言谈间还可见他的喜悦。当着我的面说别的女孩好,我自是没有心情听了,本也就没说几句话,匆匆吃完就回自己卧室了。

下午出去他就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活。爸爸劝他多考虑几家,先在我家住着,别急着上班。他不肯,说活还可以,能做,而且一个月上满工1000元钱呢!晚上他就带着铺盖要去工地,妈妈挽留他在家里住,他憨厚地笑笑,说自己身上脏,在工地上住好些。妈妈嫌他见外,我听见了倒觉得他这一点很是直爽、实在。

于是就这样安顿下来了,他有将近一个月没来过。

又见他便是拿了好多礼物过来,穿着刚洗的衣服,头发和胡须都刚刚理过,身上也好像用香皂刚刚洗过,还散发着那种淡淡的香皂味。礼物也有我一件,是让我有些吃惊的MP3。他一边解释一边又出示了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说乡下女儿肯定喜欢,现在城里孩子流行听这个,就买了两个,一个给我,一个寄回家去。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我虽已有一个,但这可是别人送的呢,我当然高兴地收下了,他也很开心,爸爸妈妈只得替我向他连连说谢谢。

然而,我没有想他每天12小时的工一个月才挣1000元钱的辛苦。这是后来想到的,但却已经晚了。因为一开学,我就把他忘记了。MP3虽然听着,但只记得里面的旋律,却没有细品旋律里面三舅的血汗和真诚!

就在昨天,我们都去了他的工地,但是是向他诀别,因为他——我的三舅,加班加点做工的三舅从工地高高的塔吊上面摔下来死了。这让我的心异常疼痛,因为他送的MP3一直是挂在心的位置。

我想再叫一声三舅,恐是他永远无法听见了,但我相信他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

点评:《生命并没有结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讲故事,刻画三舅形象。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勤劳质朴、直爽实在、外粗内细的人物形象。文章在详略的处理上同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文章详写的部分主要有两处:第一处是三舅进城时的神态外貌描写——50多岁,不土不洋的小平头,贼亮亮、细眯眯的小眼睛,汗臭味,高谈阔论……这一处之所以详写,一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好奇与偏见;二是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第二处是三舅打工一个月后再到我家的描写——拿了很多礼物,穿着刚洗过的衣服,身上散发着香皂的气味,特别是礼物中还有给“我”和他女儿的MP3。这一处写得十分细致,一是照应上文,一个乡土气十足的人,居然这般心细,使“我”震惊,使“我”因最初瞧不起他而感到内疚;二是为下文三舅的不幸奠定悲剧气氛。两处精雕细琢,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可敬可亲、令人潸然泪下的三舅形象,它也是对“我”灵魂的一次洗礼。至于三舅在工地上一个月的情况,因与文章的主题关系不大,作者一笔带过。文章语言虽不华丽,但真挚感人,充溢着作者对三舅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