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鬼谷子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群雄争霸。鬼谷子深谙权谋方略之道,曾在各诸侯国担任要职,后隐居山林。其高徒张仪、苏秦、庞涓、孙膑等,对战国时的政治等军事格局产生极大影响。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春秋时代的最后一抹余华被消磨殆尽,战国兼并的硝烟就此开始弥漫。
晋国被分之后,魏国得到了横跨今之山西及河南、河北的大量土地。魏文侯本就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得此中原大地更是如虎添翼,于是率先实行变法改革,大举兴国之事。
诸侯争霸时期,鬼谷子就出生在战国七雄中的第一个强国——魏国。
鬼谷子,姓王,名诩,后因隐居于鬼儿峪而被尊称为“鬼谷先生”。
公元前390年,人到中年的魏国大夫王错喜得贵子,便请来一位相师给儿子看相。相师出言:“非常相,非常事,非常得,非常失。”王错问相师何意,相师道:“此子相貌非常,必成非常之事;主人早年无子,40方得,故谓非常之得;非常之得,便为过孝;喜之太过,必有大失,此谓中和。”
王诩3岁时,其母因病不治而亡,这便是相师所说的大得之后的大失吧。自此,王错便更加爱怜这位幼年丧母的儿子。
王错是魏国重臣,经常伴君左右,因此练就了一套巧妙的进退之策,而且经常请大臣们到府中谈诗论文、商议国政,共同研讨敬上驭下的计策。幼时的王诩经受父亲的熏陶,自少年时代起就对政治勾斗、智谋权术兴趣颇浓。
一天,王错又邀请同朝的官员把酒议事,这次议的焦点是一个叫吴起的人,王诩听出父亲与此人政见不和。
待宾客离去之后,王诩问父亲:“吴起何许人也?”
父亲说道:“吴起乃卫国的富家子弟,爱好兵法,曾跟曾参学习儒术。此人无情无义,不忠不孝,为人飞扬跋扈,盛气凌人。若留在魏国,必生祸患。”
聪明的王诩看出父亲对吴起成见很深。后来,王诩逐渐得知,吴起是一个通晓兵法的军事奇才。魏文侯见吴起颇具文才武略,便用他协助李悝变法。吴起加大变法力度,威胁到一些世袭贵族大夫的利益,所以才会引起王错等人的排挤。
公元前385年,魏文侯、李悝相继辞世,魏武侯选新相,谁知选中的恰恰是吴起认为无德无能的商文。商文得到王错等人的支持,夺取了相权。自此,吴起与王错之间的派别之争愈加白热化。
王诩当时年纪虽小,但对这些政事却十分关注,他明白父亲与吴起已经没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可能,他们的分歧永远也难以弥合了。
15岁之前的王诩,就在这样的政治纵横、权势之争下成长。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少年,不管天文地理、占卜星象,他都已经涉猎其中,其中最感兴趣的是《周易》,因而事物阴阳变化、五行交替的道理他都烂熟于心,并试着用这些道理察人谈吐,为人卜卦。《巫咸星经》《春秋》《黄帝内经》《孙子兵法》这些书籍中的知识,他也化为己用,并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涵养,尤其在谋略权术方面最为精深。以他当时的学识,早已不仅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甚至连他博学的父亲有时也自叹不如了。于是王错提笔给在洛邑的妹妹写了一封信。就这样,刚满15岁的王诩,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踏上了去洛邑的求学之路。
此时的周王朝江河日下,但洛邑毕竟是天子之都,亭台楼阁,雕栏玉砌,俨然一派盛世繁华的景象。
王诩见到姑姑后,跪拜行礼。姑姑将他扶起,唤过儿子司马缝与王诩相见之后,领他们来到正房说话。王诩的姑丈司马鸣在太学任师氏之职,待公差结束之后方与王诩相见。
姑丈问王诩:“表侄为何要来洛邑求学?”
王诩回道:“当今诸侯争雄,天下分裂,我想学干政之术,以己之智为圣明的君主出谋划策。家父政务繁忙,烦劳姑丈引导。”
姑丈叹道:“表侄志向远大,实在难能可贵啊!这样吧,从明日起,你就同你表弟一起到太学学习。”
次日,王诩便同表弟来到太学,开始了正式的求学生涯。姑丈见王诩有向学之心,就在太学里为他请了三个老师:精于天道的太史皓,通晓兵法的司马武,擅长说辞的行人强。太史皓首先令王诩记住二十八星宿,再为他讲解天人相应的道理;司马武则令王诩熟读《孙子兵法》,待他明白了用兵谋略,便在空地上画出两军对垒的排兵布阵图,教他研习兵法;行人强则把自己全部的游说经验和修习方法都传授给了他。
入洛邑的第三年起,王诩开始学习时政,了解各国地理。他仔细阅读了周王朝柱下史所藏的资料,初步掌握了争战各国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和当时的战略局势。
此时的魏国,政局开始动荡不安,吴起在王错等人的排挤下,前往楚国。听到这个消息,王诩说:“吴起是天下不可多得的英才,圣明的君主都能用人之长,制人之短。由此而言,魏武侯不及魏文侯豁达开明。”
司马武见王诩如此洞晓世事,便将《金版六驶》交给王诩,说道:“此书是姜尚一生兵法的总结记录,我受之于先师,今日传于你。望你仔细揣摩研读,定可助你取公卿之位。”
自得此书,王诩夜夜挑灯苦读。书中微言大义、精辟的见解和无穷的妙法,令王诩如痴如醉。书中云:“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读到这里,王诩不由赞叹道:“不战而胜,真善之善者也。”
后来,王诩始终随身带着它游历各国,之后又将它传给了得意弟子苏秦。
公元前370年,王诩回到了魏国。不久,魏武侯的两个儿子莹和公仲缓为争太子位而内讧,韩、赵两国乘机举兵攻魏。因两国产生分歧,魏君得以幸免于难。但魏与韩、赵之间自此产生嫌隙。王错也因挑动公子莹内乱而遭魏君贬谪。不得已,王错只好再次送走王诩,让他到楚国谋事。
楚国在春秋时就已是五霸之一,境内有长江、汉水、淮河和云梦大泽等水利之便,又有江汉平原等肥土沃野,物产资源极为丰富。西周时因受犬戎之乱,一部分人携带大量史书典籍逃到楚国,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楚文化独树一帜,道家学派即在此发源。
王诩自离开魏国,一路上风餐露宿,策马扬鞭,终于来到楚国都城郢。在打探了楚国的政局之后,他便化身卜卦之人,凭自己多年所学,又懂得天文地理,做起来得心应手。他一面为人占卜,一面借机观察世风民情,揣摩世人心理,为自己的学术积累基础。
但是占卜并非常事,没过多久,王诩便隐身洞庭湖边,日日思索,对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心领神会。他认为楚国虽疆域辽阔,鱼米丰足,只可惜,楚肃王昏庸无道,奸佞横行,因此不宜久留。
正当王诩萌生去意时,传来父亲离魏奔韩的消息。王诩心念父亲的安危,几经辗转,来到了韩国。
在韩国见到了阔别数年的父亲,王诩跪倒于地,泪洒前襟。当夜,父子二人月下把酒,畅叙别后之情。
几日之后,王错便带着王诩拜见韩国的名流贤士,到各地了解风土民情,并让他拜在邓析子后人邓玉门下,专习辩论之术。邓玉对王诩的领悟力极为欣赏,在邓玉的悉心教导下,王诩学问大长,辩术无人能及。
正当王诩一心求学之际,韩国金公主患病,四处求医未见好转。王诩得父命,为金公主看病。因对医术略有研究,王诩很快找到公主的病因,使金公主的病情大为好转。但此时父亲并未提及与金公主的婚配之事。
一天,王诩又来到宫中,拜见韩侯,韩侯问道:“听说,你四处游学,见多识广,将来有何打算?”
王诩忙答道:“在下年少无知,只想乘机多学些治世道理,以便在乱世间立身求存。有朝一日,能尽己所学,为人所用。”
韩侯说:“寡人有意将你召入宫中做事,你有何打算?”
王诩赶忙跪拜道:“谢君上厚恩,在下愿为君上效劳!”
次日,王诩与父亲商议此事。王错听了很高兴,他真心希望儿子留在韩国,陪伴自己安度余生。王诩看着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容,想到自己数年来未在父亲身边尽孝,决定留在韩国。
不久,在程好为的撮合下,王诩与金公主结成秦晋之好。韩侯大摆喜筵,为二人完婚。自此,王诩步入了求取功名、成就大业的重要时期。
此后,王诩多次随外相出使各国,并把每次治交经过都记录下来,积累了上百卷外交说辞和智谋策略,成为韩国外交的经典之作,君臣同僚争相传阅。此后,王诩的外交才能日渐显露,他分析了战国的基本形势,初步确立了强国合纵、弱国连横的斗争策略,奠定了纵横学术的基础。
正因为王诩此间经常在列国间奔波,司空大夫的二公子庞喜乘机进入了金公主的生活。秦国借口楚、韩联合对己形成威胁,出兵伐韩,形势骤然紧张。韩侯急派王诩出使魏国和齐国,请兵解围。王诩走后,庞喜与金公主频频幽会,并与金公主计议,欲乘机除掉王诩,取而代之。王错听闻传言后,无计可施,难以承受此等大辱,重病在床,只希望王诩早日归来。
王诩辗转各国,游说大获成功,魏、齐、楚三国都愿助韩抗秦。回到国内,禀报韩侯,韩侯大喜,重赏王诩。
凯旋的王诩,万万没想到,离家月余,后院失火,父亲病倒,劫难接踵而至。一气之下,竟然也病倒在床。程好为前去探望王诩,将实情一一告知,并提醒说:“最近庞喜与公主行动诡秘,其中必有阴谋,千万要提防他人陷害。”
几日后,王错溘然长逝。
庞喜见时机已到,假装探视王诩,打算与金公主合谋,毒死王诩。因王诩早有准备,阴谋未逞。
王诩已认清事态,只盼及早逃离韩国,以免遭遇不测。次日清晨,王诩便准备车马,离韩国而去,经魏国来到了宋国,投奔父亲生前好友——宋国的高欣大夫。
高欣热情接待,寒暄之后,王诩便将父亲病逝和自己在韩国的遭遇详细告知。高欣大夫听后喟叹不已,并让王诩在宋国放心居住。
王诩本是好学之人,再加上在韩国的磨炼,又虚心向高欣大夫求教,修养更是高了一层。不久,高欣大夫发现王诩谈吐不凡,学识广博,见解独到,便引领他去见宋君。宋君见了王诩,问道:“高欣大夫在寡人面前称颂你的才能,我来问你,我国曾为春秋大国,如今各国纷争不断,群雄并起,皆欲吞灭宋国而称霸天下。你可有良策助我宋国复兴?”
王诩对此早已胸有成竹,说道:“齐、楚、燕、赵、韩、魏、秦乃当今七强,尤以西秦、东齐为最强。正所谓投鼠忌器也。任何一国要想吞并宋国,必然会受到其余各国的遏制。以在下之见,君上宜与邻国修善,与远国结交,派人贿赂各国权臣,为他们在宋国开辟封地,修行宫。这样,君上就可立于不败之地。”
宋君听完,当日正式任命王诩为外相,主持外交事宜。
齐国一直想谋取宋国,苦无良机。齐侯听说王诩很有才能,便派能辩之士淳于髡前往招揽。
淳于髡到达宋国后,身着便服,只身来到王诩门前,对门卫说:“请通报外相,说有故友前来拜见。”
王诩没想到淳于髡来访,赶忙将他迎进房内。宾主落座后,王诩道:“先生此次轻车简从,微服私访,有何见教?”
淳于髡道:“不瞒您说,我这次来,不为公事,只为先生而来,想请先生为齐国献力。”
王诩说:“我从韩国来到宋国,事出有因。且宋君待我不薄,岂可舍既得之利,而求不实之功?”
淳于髡加强攻势,说道:“先生既非宋人,留在宋国,正如飞龙缚足,岂能高翔苍穹?我真为先生感到惋惜啊!以敝人之愚见,先生的风格,怕不会久居一地,老死终生吧?”
王诩想了想,说:“先生暂且回去,成与不成,三日便知。”
淳于髡走后,王诩思来想去,仔细斟酌了淳于髡的话,最终决定舍宋国而去,成就大业。三日后,王诩化装成普通百姓,急奔齐国。正当宋君为王诩的突然消失而愁眉不展之际,齐侯、淳于髡及众文武大臣正列队迎接王诩的到来。
此时的齐国,名流荟萃,人才济济,争鸣论辩之风正盛。王诩当然不甘屈居他人之下,凭着多年来积累的才识,不断完善其纵横学说,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纵横学派,在诸子百家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王诩的大力辅佐下,短短几年的时间里,齐国势力大增。王诩的名气也随之大增,终于被宋君听到,极为震惊,决定利用高欣大夫劝回王诩,并让高欣立下军令状,劝不回王诩,便以死谢罪。高欣不敢怠慢,快马加鞭赶往齐国。
到达齐国后,先是按礼节拜见齐侯,自然不得好脸色。无奈,他只好转而向王诩哀告道:“若不能劝你回去,我将被判死罪,全家也要受株连!因此,要么你回去,要么我死,二者必居其一!”
王诩没想到事态如此严重,心中不免踌躇。
高欣见王诩犯难,知道他不忍心连累自己,便道:“我劝贤侄走为上。临行前宋君叮嘱,若劝你不回,则劝你离齐。只要你不留在齐国,我便可以免除死罪。”
看来,天意安排王诩一生漂泊不定,那他只能顺乎天意,退出世俗纷争,隐遁山林。
王诩遂亲笔修书一封,请高欣转交宋君。
在不久后的一个深夜,王诩离开齐国,去往何处,无人知晓。
其实,王诩并没走远,而是到一个当地人称之为“鬼儿峪”的山谷隐居。因此地多为坟地,乃鬼魂所居,故有此称。
平日,这个山沟人迹罕至,没有了世俗的喧嚣和尘世的纷争,王诩心无旁骛,一心研究他的纵横学术。后来附近的人便以土语称他作“鬼儿峪先生”。后来传扬出去,在外地人的雅言中就变成了“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为了传扬自己的学术,开始收徒讲学。这个消息很快传到齐国,齐侯派淳于髡前往探查。
淳于髡历经辗转,终于找到了鬼谷先生的住处。由于常年素食淡饭,王诩的须、发、眉渐渐变得如霜雪一般。两人相见后,淳于髡竟没认出鬼谷先生就是王诩,而鬼谷先生一眼便认出了淳于髡,忙将他请进石屋,刚一开口,淳于髡便认出此人正是王诩。寒暄一阵,淳于髡说明来意。
鬼谷先生道:“我已尝尽世间险恶,再无心参与人间勾斗,决意做山野之人,隐居山林,安度余生。恕我不能随先生下山回齐,即请转达对齐君的谢意。”并将隐居的原因告知淳于髡。
淳于髡也是明理之人,并不强求,只是令随从将赠品取出献上。
鬼谷先生拒不接受,转身递过两本书卷,淳于髡接过书卷一看,一为《纵说》,一为《横说》。
时光如水,转眼又是几年。这期间,又有各国众多年轻后生前来求学,大小不等,身份各异。鬼谷先生根据他们的学识和经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安排他们修习不同的课业。每当有人上山,鬼谷先生就让他们讲述各国形势的发展情况,从中了解最新的信息,丰富讲授的内容。
某日,有个弟子把几人领进来见鬼谷先生。几个年轻人向鬼谷先生拜过之后,其中一个说:“先生,我们几个都是从临淄城来的。在齐国,先生的大名无人不知,我们几个曾随淳于髡先生学习,是他推荐我们到您这儿来求教的,请您收下我们几个徒弟吧。”此人便是陈轸。
鬼谷先生谦虚地说:“淳于髡先生才学在我之上,我不过徒有虚名而已。即日起,你们就在这山上住下来,就算是我的徒弟了。”
陈轸三人立即跪倒在地,行拜师之礼。
礼毕,鬼谷先生说:“乱世多凶险,非有心之人,不能有作为。”
陈轸说:“全凭先生指教。”
鬼谷先生以弟子年龄,给他们排了行序。
吃过午饭,略事休息,先生就开始给弟子们授课。
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和训练,鬼谷先生对众弟子说:“想必你们都已基本掌握世情,这是你们实施游说的基础。游说的基础之二是掌握人情,即将世人分门类、分等,了解不同人的心性脾气,然后顺应人们的心性品操去分别对待他们,使用捭阖之术,或开放启发他,或压抑控制他,或放手纵容他,然后暗中谋划,促使他按照我们的意图行事,这样就可以实现我们的目的。这些方法请弟子们务必熟记,不然,知事不明、知人不准,便必然遭祸。”
在众弟子中,陈轸是最具悟性的一个,也是最勤奋的一个,深得师傅喜爱。数年之后,一些急于求成的要下山出仕,陈轸却选择留了下来,继续求学。鬼谷先生对此不以为意,任由他们去留。
此后,鬼谷先生继续向陈轸传授纵横之术,权谋之说,论辩之学。一日,鬼谷先生对陈轸说道:“如今各国都在招贤纳士,正是你下山谋事的天赐良机。你可择日下山,求取功名!”
陈轸听师傅所言,想到多年的师徒之情,涕泪俱下地说:“师傅对弟子恩重如山,就让弟子多陪伴先生些时日吧!”
陈轸执意要留,鬼谷先生劝说无用,只好同意。
又过了数月,鬼谷先生再次催促陈轸下山。临行时对他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之计,概无定势,一切须应变设计。初侍人主,务要谨言慎行。你要走了,师傅无金玉相送,只送你一卷《阴符经》,时常阅览,定有收益。趁天气尚早,快快下山去吧!”
陈轸知道自己下山的时机已到,便与鬼谷先生依依惜别。
陈轸走后,天下形势急剧变化,诸侯国之间战争迭起,一些有志青年为求取功名,四处拜师求学,鬼谷学术经弟子们的传播,影响日隆。张仪、苏秦等人后来都成了纵横大师,声名显赫,威震当世。
鬼谷先生依旧在山上过着清静无为的隐居生活,下山弟子中只有张仪、苏秦曾上山探望,其他弟子,虽有书信传来,再未有人上山。
数年后,鬼谷先生寿终,时年75岁,后人皆称其为纵横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