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七 古音之推定

古音之学,萌芽于宋,而发展于清。清初顾亭林作《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称为“音学五书”,他根据古代韵文推定古字的本音,对于从前叶韵改读的讲法认为不对。其后江慎修作《古韵标准》,段玉裁作《六书音均表》,戴东原作《声类表》,孔广森作《诗声类》,王念孙也有古韵分部的研究。近人章太炎作《成均图》(均即韵字),其门人黄季刚()继起,分古韵为二十八部,这是古韵的最后结论。关于古韵的学说,最重要的有近人汪荣宝的歌戈鱼虞模古韵归麻说(汪氏是就外国古来传述的中国语及中国古时音译的外国语——主要的是梵语——而研究它们的发音,得到的结论是凡属ㄜ[e]韵或ㄩ[ü]韵或ㄨ[u]韵的字,古时都属ㄚ[ɑ]韵)。至于古代声母,清代钱大昕提出“古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及“古无轻唇音”两大主张,以证明古时缺知彻澄非敷奉微等纽(纽就是声母,类隔是指古音反切,可用声音相似而不同类的字为纽,例如“方”应为府良切,也可作溥良切。所谓类隔之说,就是认为古人读音不大精密正确,把不同音的字当做同音。其实当时某些音根本没有,并无所谓类隔,即如“方”字本读如“旁”,“府”字本读如“溥”,并不是随便乱读)。章太炎又作《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黄季刚再由《广韵》的三十二古本韵考定,所得的最后结论是古纽十九个。

古纽即影(喻于)、见、溪、晓、匣、疑、端(知照)、透(彻穿审)、定(澄神禅)、来、泥(娘日)、精(庄)、清(初)、从(床)、心(山斜)、帮(非)、滂(敷)(奉)、明(微)——括弧内声母是应合并的。古韵是歌戈、灰、齐、模、侯、豪、萧、(以上阴声)、寒桓、先、痕魂、青、唐、东、冬、登、覃、添(以上阳声,即在阴声后面加n, ng, m收音的)、曷末、屑、没、锡、铎、屋、沃、德、合、帖(以上入声,即在阴声后面加t, k, p收音的),其中歌戈、曷末、寒桓、痕魂四部,兼有开口呼合口呼,《广韵》分成八部。又,古音没有四声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