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穿越历史时空的健身健美运动
提起健身健美,或许很多人会不屑地说,这不过又是在向西方国家跟风罢了。其实不然,咱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开始注重健身和养生了。
春秋至战国时期,我国的第一部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曾记载:“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而“广步”就是指较长时间地走路锻炼,还含有跑步的意思。《黄帝内经》总结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明确地提出了要早睡早起,进行健身锻炼,来提高人们的防病能力。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在他的著作《千金翼方》中提到:“亲故邻里来相访问,携手出游百步。”他在提倡饭后健身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也就是健身走的同时增加辅助的揉腹动作,这样不仅能增强胃肠的消化功能,也有助于治疗各种肠胃病,能健胃养生。
到了宋代,宋人除了继承隋唐延续下来的健身方法外,还出现了“以步代车”的概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他所提倡的健身良方就是“以步代车”“散步逍遥”。
清代重要养生专著《养生随笔》记载,“步主筋,步则筋舒而四肢健,懒步则筋挛,筋挛日益加懒”“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可见,这时期的人们已经能辩证地认识健身与健康的关系。提倡要经常锻炼,还要求人们要有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强调要放松心境,这对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帮助。
到了现代,回顾我们从小到大的健身方式,不难发现,健美运动的内容也随着时代潮流在不断地变化着。
● 20世纪50年代——广播体操风行天下
“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原地踏步走……”相信很多人都还没忘记我们在学校课间时候不是很情愿、但又无法逃避的广播体操吧?在当时,第一套广播体操可是创造了一次历史性的轰动。
1952年11月24日,第一套广播体操编创成功,每天只要高音喇叭声一响,千百万工人、学生都会跟着广播做操,成为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广播体操成为我国过去几十年中参加人数最多的群众健身活动之一。
● 20世纪60年代——乒乓、游泳项目规模浩大
到了20世纪60年代,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健儿的捷报飞来,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练习乒乓球的热情,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到处是木头、砖头做成的简易乒乓球台。
毛主席畅游长江也激发了大规模的游泳热潮。1965年,上海组织了一场大型的群众渡江活动,全上海市有接近2.5万人参加,历时约两天半。时至今日,这两种锻炼方式仍然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
● 20世纪70年代——象征性长跑活动
20世纪70年代,由于缺少运动器材和场地,长跑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每到重要节日前,各省市都会举行大众长跑活动,都能吸引上百万人的关注和参与。上海曾组织过一次“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上海——珍宝岛象征性长跑”活动,就吸引了一百四十多万人参加。
● 20世纪80年代——健身项目一年一个样
步入20世纪80年代,健身项目可谓是一年一个样:1983年一部电影《少林寺》让中国功夫热遍大街小巷,1984年飞碟游戏快速兴起,1985年的旱冰,1986年的迪斯科健身舞,1987年的呼啦圈……都曾风靡一时。在老年人中,传统的太极拳开始慢慢恢复人气。
在大众健身方式极大发展普及的同时,小型健身器械也开始不断涌现。在当时,拥有一个拉力器或握力器,就会成为别人艳羡的对象。那时候的学生,很多人都愿意省吃俭用,存钱为自己买个弹簧拉力器,每天早晚练上十多分钟几乎成了必修课。
20世纪80年代的健身运动相比之前的健身运动更加科学,人们在健身中加入了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后的放松和营养的补充,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 20世纪90年代至今——健身与世界同步
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储蓄金钱不如储蓄健康”的观念,健身的项目开始五花八门,而各种新颖、时尚的健身方式开始在各地兴起。国际上流行的健身项目如舞蹈、健美操、瑜伽等,在中国市场上应有尽有;中国传统的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咏春拳等依然在广泛流传。健身房、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出现。
如今,健身不但是一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追求时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