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写作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扩展

在真正写段落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以最佳方式展开话题——也就是尚未成形的“段落思想”。这个过程始终是由难到易,但解释这个过程必定有一点复杂,因为它必须涵盖所有重要的展开的可能性。关于如何扩展话题,这一讨论要分为两个连续的步骤:第一个简单,第二个复杂。

第一步,你的想法必须清晰明确,这通常意味着,它要能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例如,你要扩展的思想与大学考试的诚信制度有关,那就可以用这样的措辞:“最佳诚信制度要取决于个人的诚信水平。”这句话的思想十分具体明确,让人一眼就明了。但这个话题这么表达虽然可以让人理解,却不可能让人完全领悟,所以这一思想还得进一步扩展;必须引申出它的所有含义,同时必须扩展至完全揭露其意义为止。除非这个话题从属于某个论点,或整篇文章整体框架的一个系列,否则就得进入下一个步骤。之后我们才可以在话题性语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直至写出完整的段落,并令其各个要素都构成下一段落的核心为止。

第二步,我们假设某个话题与其他话题无关,并立即开始扩展其内容。而如何执行这个步骤则要取决于一系列因素,比如作者的想法,他写该文章时所掌握的信息或意图。世上绝不会出现两个根据完全相同的素材来构建一个话题的情况,但所有人都必须在有限的扩展方法之间做出选择。如果我们选择了上一个段落中的话题性语句,最简单的结果可能会是这样:

最佳诚信制度取决于个人的诚信水平。已经承诺绝不作弊的人会觉得自己被迫端正行事。如果他违背诺言,那么那些本不想“打小报告”的同学就不得不担起监督他的责任;而如果没有人去监督他的行为,考试制度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信任班上的学生拥有自觉性,结果就不会让他太失望。另外,如果有人在考试中作弊,教师也有权对其进行处罚。

这种简单的段落在首句就点出了主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添加扩展的细节内容,简明地阐述了其中的含义。

对于写文章的许多目的来说,这种处理方式已经足够了。但假如作者是在为不理解大学中“诚信制度”一词的人写文章,又会怎样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必要在点出主题的时候补充一个说明性的句子。假如读者是想知道作者如何将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大学考试制度呢?那么,我们显然就需要在这个段落中再进行一番解释。经过这些改动后,这个段落可能就变成了这样:

最佳诚信制度取决于个人的诚信水平。我所说的“诚信制度”是指能够让大学生像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不诚实行为一样,重视课堂作弊行为的弊端。已经承诺绝不作弊的人会觉得自己被迫端正行事。如果他违背诺言,那么那些本不想“打小报告”的同学就不得不担起监督他的责任;而如果没有人去监督他的行为,考试制度的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信任班上的学生拥有自觉性,结果就不会让他太失望。此外,如果有人在考试中作弊,教师也有权对其进行处罚。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摒弃当前这种靠个人承诺来维持的诚信制度。

我们可以像这样拟出这个段落的大纲:

1.点出主题(第一个句子)。

2.通过解释来定义主题(第二个句子)。

3.通过详细阐述来确定主题(第三、四、五、六个句子)。

4.通过强调来运用主题:也就是回到一般陈述,指出强迫性的“诚信制度”并不好;再举个特定的例子,即当前的体系(第七个句子)。

但在被迫实现多种写作的目的的压力之下,我们只能采用几种方法来扩展这个话题。例如,要证明依靠个人的自觉性是最有效、最自由的“诚信制度”时,我们就有必要进行一番论证。假如情况果真如此,那么这个段落就得引入一些逻辑证据;而这种证据要么要添加到文中已有的细节中,要么就得取代那些细节内容。有人可能会在上述段落的第四个句子后面补充:“没有哪个学生能够一边注意自己的考卷,一边观察旁人的动静。因此,如果坐在一位考生身旁的人想抄袭时,他就很可能得逞。这样的考试对于那些靠自己的努力备考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或者,这个段落的作者可能并不想强调它所说明的一般原则,他可能也并不希望自己的学校运用这种原则。最好是让读者自己来揣摩和下结论,这样他就只需要点出自己所抛出的话题的结果:“依靠个人自觉的‘诚信制度’并不管用。”但我们无法仅靠这一个例子来示范扩展段落话题的所有方法,因为有些方法并不适合这个例子,还有些方法在这里又显得很多余。我们必须再举一些新颖的例子,这一次我们会选择已经扩展出话题内容,表达出作者意图的完整段落。但为了理解这些扩展方法,我们要先仔细考虑一下这个方案,它覆盖了所有将话题性语句扩展成一个段落的可行性方法。这个方法来自杰农教授的《实用修辞学》

1.提出主题(通常以一个话题性语句进行陈述)。

2.在必要时解释主题。

a.定义(限制、限定,或者扩展)。

b.重复。

c.陈述对立面。

3.在必要时确立主题。

a.通过举例或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b.通过比较进行说明。

c.逻辑证明。

4.在必要时运用主题。

a.结果或后果。

b.落实。

c.总结或概括。

这个提纲的作用堪比许多用于解决工程问题的数学公式。与数学公式一样,它可以展示所有可用的资源,以便作者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实际上,有经验的工程师一般只会考虑一两种常用的方法,至于其他方法,他只需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经验丰富的作家一般也会本能地选择最适合扩展段落的方法,但也得记下其他所有方法,以便自己挑选。

我们在上述段落中已经示范了作者最常用的方法。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清楚地了解其他方法。以下段落编号对应的是上文所述的段落扩展方案。

1.提出主题。我们将在之后讨论各种点出段落主题的方法和位置。它通常体现在首个句子中。

2.在必要时阐释主题。文章未必要一直阐释主题,这一点通常被人们所忽略。至于需要定义(2a)的地方,详见上述关于“诚信制度”的段落示例。有时候最好重复(2b),以便让读者注意到话题性语句。“大学校园就好像一个小社会。校园生活可以反映社会的情况。”这个段落的开场并非意在引出下文,第二个句子只是在重复首句的内容,并让首句的思想更加清晰明了。我们还可以通过第三种方法来说明这个思想,也就是陈述对立面(2c):“大学校园就好像一个小社会。校园生活在本质上与校外生活无异。”但这种方法并不常用。它也没有引出下文,只是通过陈述对立面的情况来强调主题。

3.在必要时确立主题。如果没有确立主题,你写的段落就还只是一种陈述而已,所以这种扩展段落的方法最为重要。你十有八九会希望以说明文的方式来详述主题。这样你就得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3a),例如:“有时候考试并不能有效检测学生的能力。去年,史密斯就因为头痛而在数学考试中挂科。今年冬季,琼斯纯粹靠运气就通过了英语考试。”等。或者你也可以添加一些让主题更明晰的细节(3a):“一条东方地毯的美感,部分要归因于它的不规则图案与协调图形的融合;某一角的方块与另一角的星形的相得益彰;两个设计不同的奖章在各自位置上的相映成趣”,等等。

你通常还可运用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你可能会通过采用其他领域的描述方式来确立和明确自己的话题。它不同于举例说明的方法,因为它并不像以上关于考试的段落中的那种情况;它不适用于当前的具体情况,只是一种临时借用的平行扩展方法。例如:“蒸汽机依靠活塞上的蒸汽压力来运行,就好像倒置的泵一样。”或者“只有让最优秀的人才从政,才能改善市政府的执政情况。正如技术娴熟的工人才能创造出一台好机器那般。”这种比喻手法通常用于进行比较说明之时,其使用效果良好。

最后,如果该段是在论证内容,就需要频繁地加入逻辑证明(3c),或者以此来代替说明。我们已经在关于“诚信制度”的段落中示范过这种用法。如果想知道这种证明的构成成分是什么,建议大家去看看议论文章节的内容。

4.在必要时运用主题。有些段落并不需要总结,而其他段落如果才刚确立命题就“草草收场”,则不免显得头重脚轻。为了更好地扩展你的想法,可能就不得不运用主题。通常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写出一些明确的结果(4a),让整个段落有始有终。比如你在上述例子中写了“考试会丧失效能”这一点,所以它的结果就是:“过于依赖考试的教师犯了一个大错。”你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段落。或者你在讨论一些“普遍原则”(例如讨论你对于选择小狗的评判标准),并希望强化自己的结论时可以这样说:“那些只是看中小猎犬的短腿和方鼻,却不关心小狗性格的人,可能就会买到一只‘中看不中用’的小狗。”在这种情况下,你已经确立了原则,将其写在了这个句子中,并列举具体事例来强化自己的观点。上文中关于“诚信制度”的段落就是另一个强化观点的例子。最后,这种段落可能会变得太复杂或太冗长,导致作者不得不复述其中的要点,以便读者再次回顾主要内容。这里我们就没有必要列举总结段落的范例了,因为简短的段落无须进行总结。

比起实际运用的情况,以上说明和范例所示的用法明显更为简单。首先,段落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工具,在写作过程中,将其运用于不同的交流目的时,人们通常会以各种想象形式组合或重新组合多种不同的扩展方法。我们这个方案的次序通常并不是在确立主题之后进行定义,或者列出证据之后再陈述话题。说明文段落之间的关系通常会影响段落本身的扩展,因为这种扩展内容中的某个部分可能会脱离原来的位置,被放置在其他地方,以便更清晰地展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段落并不是文章中唯一重要的单位,它通常是人们最后才能完全精通的写作元素。所以,你会发现有许多段落的扩展内容混淆不清,或者仍然没有以最佳方式进行扩展。本章的目的并非是想为作者提供一个“滴水不漏”的段落模板,而是说明创建一个段落可能要运用到多种方法,以便作者通过试验和学习这些模型,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想扩展的每个想法。

但在我们结束扩展段落的话题之前,请先欣赏两段摘自标准范文的优秀段落,并观察针对其结构的分析结果。第一个段落选自麦考利的文章,他写的多数段落行文都非常规范。

我们先说说清教徒,他们或许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群人了。他们个性中可憎又滑稽的一面写在了脸上。人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这些特征,但他们并不希望心怀恶意的观察者指出这些特点。在教会革新运动之后的许多年,他们一直备受抨击和嘲笑揶揄。在媒体和戏剧最“放肆”的时期,他们饱受报界和戏剧圈的肆意攻击。他们并非文人墨客,而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群体。他们无力自卫,而公众也并不为其提供庇护。所以他们就被世人毫不留情地遗弃了,任由讽刺作家和戏剧家嘲讽。他们简陋得引人注目的着装、酸腐的个性、鼻化音、僵硬的姿态;他们的繁文缛节、希伯来姓名、随时引经据典的措辞,以及他们对人类学识的鄙视,对善意娱乐方式的憎恶,都成了人们的笑料。但要真正了解历史,我们不该盲从这些笑话。研究这个课题的人应该警惕这种偏见,毕竟这些陈见已经误导了不少杰出的作家。

这里使用的扩展方法显然就是用一个话题性语句来点出主题,添加可以详述话题的内容,通过段落背景所产生的结果来运用主题。首句点出了话题;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句通过细节确立主题;第九、十句则提供结果。

但这是一种极为常规的段落。麦考利通常会改变其扩展段落的顺序。他有时候会先从一个话题性语句入手,追溯之前的内容;它不会体现在段落的思想结构中,但这种做法在写作风格多变的作家中较为常见。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博斯韦尔当然不是个本性恶劣的人。但即便是最恶毒的讽刺作家带来的杀伤力,估计也不及他那种有口无心的聒噪。”这里的第一句话只起过渡作用,第二句才进入主题。我们还是以一位文风较不正式的作家所写的灵活段落为例。以下是选自A. C.本森所写的文章中的段落:

我非常希望出现一种真正优秀的报告文学,它的编辑应该具有宽容且广泛的品味;也能出现一些鼓舞人心的专家,他们的职责就是阅读最新上市的书籍,他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专攻领域,以不带任何偏见的角度撰写书评,去粗取精,筛除不值得一看的书籍,专注于向普通人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籍。这不是为了方便他人快速“消化”值得细看的书,而是为了节省他们被许多无用之书耽误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报告文学要么是囫囵吞枣地评论一本书,要么就是时效极其落后,跟不上时代。而我所描述的这种报告文学的核心就在于,撰写它的人不但要能够及时向人们推荐好书,还要能够严谨而用心地撰写评论。

这个段落不那么正式,结构并不严谨,但读起来很流畅,也能够产生作家希望实现的对话效果。事实上,处理段落结构并不能像对待数学公式那样刻板。这个段落所说的内容大意就是:“世上应该出现一种优秀的报告文学。”其余内容就是支持这个论点的细节,以及详述有关本森先生所想象的优秀报告文学的具体内容。我们或许很容易用一个含有其段落思想的简短的话题性语句重写这个段落,并通过示例或展示细节等详细阐述的方法,写一系列语句来扩展这个思想。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它的行文更趋近于思想扩展的步骤,点出根本性的内容。但这样真能优化这个段落吗?如果我们只需要简单地陈述事实,那么答案就是肯定的。但本森先生追求的是一种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以一种不那么正式的行文,创造比简单又直接地陈述有关报告文学的事实更有效的表达。在他看来,结构松散而简单的段落效果更佳,而麦考利的文章则更适合直接定义思想的扩展方法。这两个段落都采用了一种逻辑思想的扩展方法——它们必须以此为基础,否则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段落都会丧失有效性。但这种结构的用法因人而异,取决于不同作家的意图。你可以在写不同文章的过程中尝试使用这些方法。如果你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许多段落的结构似乎都不那么规范。有时候这是因为它们是仓促完成的段落;还有些情况是因为作家对自己的思想扩展方式很自信,认为不需要刻意让读者看出规范的段落结构。但你还是需要注意一点。在你采用多样化和自由的段落形式之前,必须先确信自己的思想结构无懈可击。正如历史学家所言,要掌握真正的自由,就要先从毫无自由开始。你得先从麦考利的那种清晰的条理开始学习写作,然后才能“放飞自我”,让自己看似(并且只是看似)不会被谨慎的逻辑思维所困。士兵必须一丝不苟、毫无差错地学习“钻头代码”,才能在自由列式中不至于感到困惑。演说家得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抛出的观点,才敢无拘无束地展开“舌战”。在所有与才智相关的工作中,放松和自由都要位居严格的脑力训练之后,而不是之前。因此,我们应该先学习写具有明显逻辑扩展特点的段落,因为它们遵从了最富有条理的扩展步骤:先陈述话题、定义话题、确立话题,再运用话题,尽管它们并不一定都需要这些步骤。总之,要先确信你可以掌控写作节奏,才能自由安排段落结构。

我们在下文中会选取多种风格的文章段落进行示例。它们展示了多种段落的扩展方法,但每个段落未必都示范了所有用法。我们应该分析各个段落的思想结构,否则就无法了解其作者用于扩展核心思想的各种自然、有效,而又无限灵活的方法。再强调一次,所有优秀段落所遵从的严密逻辑并不会束缚任何人的思想,只不过新手在学习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必然会觉得束手束脚,很不自在。这就好像滑冰一样,我们都能在冰上滑动,也都能草草写出一些粗糙而无效的段落,但要想学会滑冰,我们就必须走出“舒适区”,做出一些看似很不自然和完全不舒服的肢体动作。在写段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先清楚了解自己能做哪些事,然后再看看应该怎么做,再以最简单的形式加以练习,之后再试试更复杂一点的形式,而千万不要因为你写出来的东西很生硬、笨拙就泄气。最后你可能愿意去掌握这项本领,以双倍或三倍的清晰表达的力量,回到更自然的写作状态中去。

除非你能够有效地扩展一个段落话题,否则就不要去考虑这个段落的其他问题(你只需要知道它作为一个表达单元应该注意的事项)。但这个重要的过程最终走向何方却仍然存疑,所以我们还得考虑一下段落结构的问题,整个段落只是某个思想或话题的扩展结果。在最简单、最常见的段落结构中,这个话题会被置于段落开头的语句中。它的位置就像(x+y)4总会居于代数运算式的前列,有待进行扩展一样。这种方法的优势很明显。你先给自己的段落命名,给它起一个标题,这可以指示它在文章中执行的功能,然后再开头陈述你想让它表达的内容。这就是第一种段落类型。作者觉得自己能够驾驭扩展话题的方法,而不是屈从这种方法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第一种类型。

第二种段落类型的开头和结尾都是话题性语句,它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它只是第一种类型的翻版,主要用于需要强调某个话题的特定事例。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不需要依赖段落开头的清晰陈述。他可以在段落末尾以本质上相同的词语表述相同的内容,以便向最容易分神的读者强调一下作者的思想。你可以这样开头:“对外贸易有赖于强大的海军。”并这样总结:“强大的海军是对外贸易必不可少的成功要素。”

第三种段落类型是将话题性语句置于末尾。它非常重要,但并不常见。有时候如果你不先进行解释就抛出话题,可能会让人不明所以。“离子可替换化学式中的分子”,对于只知道老式化学原理的人来说,这种表达就会显得莫名其妙,除非你解释了离子的性质。显然,在类似的段落中,你得在话题性语句之前先进行足够的说明。另外,如果你不先引用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可能就无法准确地陈述某个观点的结论。或者,针对某些并不适合辩论的话题,最好在文末才抛出要点。在这些情况下,就应该将话题性语句置于段落末尾,而不是开头,也就是不可将其放在第一个步骤,即陈述话题的地方。这就是第三种段落类型的特点。但除非有充分的理由,不然最好不要使用第三种段落类型。因为它并不像第一种段落类型那么清晰明了,至少在最简单的说明文中是这种情况,不过如果放置在合适的地方,它的作用仍然不容小觑。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四种段落类型。有时候我们无法用一句话来陈述段落的主题。如果是在说明文的段落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可能思想表达就会模糊不清,或者缺乏统一性,需要进行纠正。一般作家不会以如此晦涩或微妙的方式,来表达用一句话无法点明的,而必须靠整个段落才能够说明的思想。但在记叙文和描述文中,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两种文体的段落结构比较松散,较少根据以上方案所列的步骤来写作。它们最多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者根据它们形成整体表达所需的细节来组合,以扩展段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几乎不可能以一句话点出段落的主题,因为段落描述的内容并不是一个需要扩展的话题,也无法以一句话总结全段描述的结果。记叙文和描写文的段落当然必须具备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只存在概念之中,必须通过统一性效果进行暗示,极少靠一句话来体现思想。如果要用暗示而非阐明的方法来表达一个段落思想,那么作者就必须采用所谓的第四种类型的段落,也就是不需要用一个话题性语句来概括的段落。

现在大家都应该很清楚,根据“统一性”“连贯性”和“突出性”的常见细分法来讨论段落的写作方法根本不可行,因为我们写作时首要考虑的是合理地扩展话题。但是,“统一性”“连贯性”和“突出性”当然可以运用于写作所有思想的过程,区别只在于它们的运用方法与我们讨论全文所用的那些方法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