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悲剧的凶手:荒谬的自相矛盾的偏见
“我”问,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进来冲茶的茶房说:“还不是穷死的。”这好像不无道理,她毕竟是当了乞丐,冻饿而死的。
但是是终极的原因吗?在它背后是不是还有原因的原因呢?那她为什么会穷死呢?是因为她被开除了。她为什么被开除呀?原因是她丧失了劳动力。可是原本劳动力是很强的呀!最初到鲁家,鲁四奶奶不是庆幸她比一个男工还强吗?原因的原因是,她的精神受了刺激。什么东西使她受了这么严重的刺激呢?这就到问题的关键了:一切都因为她是寡妇。
按封建礼教成规,寡妇要守节。五四时期写妇女婚姻题材的小说,大都写封建礼教要寡妇守节,可是寡妇不甘。鲁迅偏偏不写这个。他写祥林嫂不想改嫁,不写她想改嫁,不写她不能改嫁之苦,如冬天晚上没人陪呀,被子里没有热气呀,屋角破了没有人来修理啊等等,更没有写看见什么帅哥心跳加快呀等等。他写祥林嫂不但不想改嫁,而且从婆婆家溜出来。为什么溜出来?《祝福》里没讲,夏衍改编的电影《祝福》里说,婆婆想把祥林嫂卖掉,给祥林的弟弟娶媳妇。这可能值得相信,除了别的原因以外,还因为夏衍和鲁迅是同乡,他对那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有深刻的体悟和理解。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值得分析。公开地出走,像娜拉那样是不行的。因为在农村、山区,封建礼教很严酷。丈夫死了,妻子就成了丈夫的“未亡人”,也就是等死的角色。这就是封建礼教的夫权:妻子是从属于丈夫的,丈夫死了,还是属于丈夫的。鲁迅在小说里,问题提得深刻:婆婆卖了她,让她去当别人的老婆,不是违背夫权了吗?不!封建礼教还有一权,那就是族权。儿子属于父母,丈夫死了,属于自己的妻子就自动转账到了婆婆名下。这样,就产生了封建礼教内在的第一重矛盾: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可以将之卖出,卖出以不能守节为前提。接着就发生了所谓抢亲。这显示了,这种族权违反夫权,以暴力强制为特点,而这种野蛮却被视为常规。
鲁迅如果写祥林嫂想改嫁,那样就只有夫权一重矛盾,思想就比较单薄了。而把祥林嫂放在这样的矛盾下:夫权让她守节,族权强迫她改嫁,其“荒谬和野蛮”就深化了。如果光是写到这一层,也挺深刻了,可是鲁迅并不满足。他进一步提示:夫权与族权有矛盾,那是人间的事,那么到了地狱里,到了神灵那里,应该是比较平等的呀!
柳妈告诉祥林嫂:你倒好,头打破了,留下了一个疤,可是还是改嫁了,在人世留下了个耻辱的标记。这个问题还不大,但你死了以后,到了阎王老爷那里怎么办呢?两个丈夫争夺你,阎王是公平的,就把你一劈两半,一人一半。阎王代表什么权力呢?神权。神权居然是这样的一种“公平”。照理说,祥林嫂可以申辩:“我并不要改嫁,是他们强迫我改嫁的呀,你不能找我算账。真要劈两半的话,应该劈婆婆嘛!”可是,阎王是不讲理的。这样,鲁迅之所以不让祥林嫂想改嫁的原因就很清楚了,就是要通过她的处境来显示三个不讲理:夫权是不讲理的,族权是不讲理的,神权是不讲理的。要寡妇守节这一套完全是野蛮而又荒谬的!
礼教不讲理,人不讲理,神都不讲理,这就是鲁迅第一层次的深刻。
鲁迅第二层次的深刻在于:这种荒谬而野蛮的封建礼教的观念,是不是封建统治者、封建地主才有的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是讲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鲁四老爷是封建统治阶级,他有这种思想,看见祥林嫂头上戴白花就皱眉头;鲁四奶奶有这个思想,她不过是不让祥林嫂端福礼。这还不太荒谬。荒谬的是,这种思想不仅他们有,跟祥林嫂同命运的人也有,就是柳妈,这种观念也是根深蒂固。虽然鲁迅没有点明柳妈是寡妇,但从情节的上下文看来,可能也是寡妇,老寡妇。何以见得?因为似乎她当寡妇的经验很丰富。没听说她丈夫来看她,她也没像长妈妈回家探亲什么的,大体可以断定是跟祥林嫂同样命运的女人。她坚信菩萨把祥林嫂一劈为二是公正的,劝祥林嫂去“捐门槛”赎罪。这种寡妇罪有应得,被统治阶级也当做天经地义,这才叫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