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两种传播思想史

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是对人类观念的历史研究。宽泛地看,它可以被视为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的同义词。它们关注的都是人类思想的演变发展历程。而且观念史与思想史这两个概念在开始出现时,都指哲学史和科学史这类关于正式知识(formal knowledge)的研究,准确地说是学术思想史。20世纪后半叶受年鉴史学派、新文化史等史学思潮的影响,它们开始与文化史研究走得更近,不仅关注传统观念史的研究对象,还关注日常生活和非正式知识的历史。渐渐地,学术思想史向着文化史思想泛化,研究对象在学术观念史的基础上大为扩展。但从历史沿革上看,思想史是由观念史逐渐扩展而形成的。[6]除此之外,与思想史接近的还有一个更细分化的领域——概念史(history of concepts)。该领域起源于德国的《历史中的基本概念》,它受语言学影响较大,试图在共时的和历时的两个维度上理解某一概念的演化过程。[7]观念与概念略有不同。按照诺夫乔伊的说法,前者是构成思想的最小的基本单元,他称之为单元—观念(unit-ideas),它是基本的、持续不变的、反复出现的思想元素。[8]而概念则是一种语言学单位。一个语词概念可能是多个单位—观念的混合物,一个观念也可能被表达为多种不同的概念。此外,概念要比观念更直观和具象。观念可能是模糊的,潜藏于话语之后,而概念则是明确在场的标签和表达的工具。

具体到正在形成中的传播思想史研究,可以将其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类。前者是传播学术史,主要关注传播研究和传播学科发展史中的观念、概念、命题、理论及学说的演变过程,同时兼及持有这些思想的个人或群体(如学术派别)。除了罗杰斯的《传播学史》[9]外,詹姆斯•凯里对传播思想史也有过一系列精彩的专论[10]。他的学生切特罗姆的《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11]、贝尔曼的《芝加哥学派社会思想中的传播观念》[12]、卡蒂尔的《威尔伯•施拉姆与美国传播理论起源的观念史》[13]对美国传播观念的起源有过专题研究。彼得斯的《交流的无奈》对“传播”这一观念在西方思想界的变迁做了精彩的梳理。[14]丹•席勒的《传播理论史:回到劳动》[15]、汉诺•哈特的《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16]和文集《媒体与传播研究史:竞争的记忆》[17]则是更有批判性的学术思想史研究。近些年来,中国本土的传播思想史研究的成果也不少,主要集中在学术思想史领域,黄旦、陈卫星、吴飞、胡翼青、孙藜等皆在该领域有出色成果。

广义的传播思想史不仅关注学术思想,还关注一般传播观念的起源、传播、接受及其影响,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传播观念的历史。像舒德森的《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一书讨论了新闻观念的变迁及新闻客观性观念的产生[18],近年来黄旦教授的一系列研究也在关注中国近代以来媒介对中国人的表达、思维方式及知识结构的影响[19],拙作《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则描述了中西方宣传观念的产生及演变,重点研究了宣传将自身正当化的过程[20]。如果我们接受柯林武德关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21]的说法,那么新闻史和传播史归根到底都应该关注作为行动者的新闻及传播工作者的观念与思想,而不是仅仅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作为行为结果的媒介产品。目前这一类研究在国内还刚刚起步,未来应该有更大的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