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课标”

考纲内容

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能够在教学中体现其倡导的基本理念,落实其规定的课程目标。

考纲解读

“课标”国家课程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标”规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实施建议等。本内容主要考查对“课标”基本内容的理解,考查在教学中体现“课标”倡导的基本理念和落实课程目标的能力。

基本知识

一、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标”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学段、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标”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四、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五、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与内容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6)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案例

模拟练习

1.下列各项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7—9年级的学习内容和要求的表述,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B.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C.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D.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

【参考答案】D。

【答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标”的理解。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均有要求,上述四个选项中,D项中的“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习作”不正确,初中阶段学生只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对于“课标”,一是要能够记住一些关键要求,二是要能理解。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在“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口语交际“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下列转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我对妈妈转述:爸爸说,他今天加班,晚上要晚些回来。

B.一位台湾同胞对我说:“我是中国人,我也爱中国。”——我转述给我的同学: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也爱中国。

C.贝多芬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对她的妈妈转述:贝多芬问您是不是爱听,他要再给您弹一支曲子。

D.王强对李浩说:“少年宫通知我后天去参加演唱比赛,后天上午学校的植树活动我就不参加了,请你代我向陈老师请假。”——李浩对陈老师转述:“陈校长,少年宫通知王强后天去参加演唱比赛,后天上午学校的植树活动他就不参加了,他要我向您请假。”

【参考答案】C。

【答题解析】

转述是指转达别人说的语言或表述,也就是把别人说的话说给另外的人听。这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能力。转述要清楚要准确,不要对原话理解有错误、转述出歧义。转述的一般形式是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转述要注意人称的改变,转述语与原话在词语顺序、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等变化。以上选项中C项转述有错误。转述者(盲姑娘)错误地理解了“您”的含义,在这里“您”就是指盲姑娘自己,所以转述时应该用“我”来表述。正确的是:贝多芬问我是不是爱听,他要再给我弹一支曲子。

实训链接

选择题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A.实际生活

B.语文材料

C.自然社会

D.人类

【参考答案】A。

2.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观点是()。

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C。

3.下列属于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组是()。

①工具书及报刊 ②电影、电视、广播及网络 ③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及研讨会 ④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及展览馆 ⑤布告栏、报廊及各种标牌广告 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参考答案】C。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

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C.理解课文

D.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参考答案】D。

5.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A.拼音认读能力

B.识字写字能力

C.字认读能力

D.汉字书写能力

【参考答案】B。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以上。

A. 400万字

B. 300万字

【参考答案】A。

C. 240万字

D. 450万字

7.语文课程目标不包括下列哪一目标()。

A.识字与写字目标

B.阅读目标

C.写作目标

D.语法目标

【参考答案】D。

8.下列对“课标”规定的“朗读评价”的总要求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能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能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D.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参考答案】D。

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

B.语文能力

C.语文素养

D.人文素养

【参考答案】C。

10.对于“课标”倡导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③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④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⑤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⑥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