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安排和规定。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在某一时点上,采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都存在,但国际汇率制度的变化,则呈钟摆变动的情况,即在某一时期固定汇率制度占主流地位,而经过一段时间,浮动汇率制度又会成为主导。例如,20世纪50年代各国普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60年代开始倾向于浮动汇率制度,七八十年代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80年代发展中国家固定汇率制度再次盛行,90年代钟摆再次向浮动汇率制度摆动。
一、固定汇率制度
(一)固定汇率制度的概念
固定汇率制度就是两国货币比价基本固定,并把两国货币比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汇率制度。在金本位制度时期和1944—1973年的不兑现纸币本位制时期,绝大多数国家的汇率制度基本上属于固定汇率制度。
(二)固定汇率制度的种类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一般分为金铸币本位制、金块木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式。典型的金本位制则指金铸币本位制。
在金本位制度下,决定汇率的基础是铸币平价。各国货币间的汇率以铸币平价为基础,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波动。黄金输出点是外汇汇率变动的上限,输入点是外汇汇率变动的下限,波动幅度一般在5‰~7‰左右。因此,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是相对稳定的。
1944年7月,美、英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其主要内容为:①确定美元含金量以1美元含0.888671克纯金,黄金官价为35美元/盎司。②各会员国的货币规定含金量,并按含金量的对比确定与美元的汇率。这就是说,各国货币均应以黄金,也就是以美元来表示,使各国货币盯位美元、与美元直接挂钩。③规定市场汇率的波动上下限为货币平价的±l%,即只能在2%的幅度内波动(1971年12月,曾一度放宽至货币平价的±2.5%)。若货币汇率波动超过上下限度,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进行干预,以维护汇率和金平价的稳定。④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它兼有固定汇率与弹性汇率的特点,即在短期内汇率要保持稳定,这类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但它又允许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可以随时调整,这类似弹性汇率。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与金本位下的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①制度产生的基础不同。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是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基础上自发地形成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下人为地建立起来的,并接受其监督。②调节机制不同。前者汇率的波动由黄金自由地输出入而进行自动调节,各国货币当局不参与外汇市场活动;而后者主要是靠各国货币当局利用外汇平准基金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来维持汇率的稳定。③汇率的稳定程度不同。金本位制下的汇率波动受制于黄金输送点,通过四大自由(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兑换、自由输出入)使汇率稳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下,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时,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事先同意或事后认可,可以变更其货币的含金量,即实行本币的法定贬值或升值。④货币内在价值不同。在金本位制度下,金币本身依其含金量的多寡具有实质性的价值;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中,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靠法定含金量来人为地确定其代表的价值,并以此来决定汇率大小。
(三)固定汇率制度的利弊分析
(1)减少汇率波动风险,抑制外汇投机。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汇率的波动范围或自发地维持,或人为地维持,减少了汇率波动风险,也抑制了外汇投机活动。
(2)有利于国际贸易及投资。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化较小,这样就使国际商品价格的决定、国际贸易成本的计算、国际债权债务的清偿都能比较稳定地进行,外贸成本和对外投资损益比较确定。因此,固定汇率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需要大量的国际储备。
在固定汇率制下,上下限及法定平价都是人为规定的,汇率不能正确反映两国货币实际购买力,这使得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脱节,容易遭受国际游资的冲击。为了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政府必须持有大量的国际储备。
(2)国内经济政策缺乏独立性。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为了维持汇率的上下限,必须尽力保持其外部的平衡。如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往往采取紧缩性政策措施,减少进口和国内开支,使生产下降,失业增加。这样国内经济有时还要服从于国外的平衡。
(3)具有传递通货膨胀的倾向。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外发生通货膨胀,很容易传播到国内。其传导渠道:一是国外通货膨胀通过一价定律造成本国商品和劳务价格的直接上升;二是国外通货膨胀通过外汇储备的变化造成本国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间接引起本国物价上涨。因此,固定汇率具有传播通货膨胀的弊端。如1971—1972年发生的国际性通货膨胀,就是同固定汇率制密切相关的。
(4)容易遭受国际游资的冲击。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要维持货币的固定比价,会使汇率与货币币值严重背离,各种国际游资竞相追逐可以用来保值或用来谋求汇率变动利润的硬货币,这会导致国际游资的大规模单方面转移。
二、浮动汇率制度
(一)浮动汇率制度的概念
浮动汇率制度指一国货币当局不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和汇率波动的幅度,货币当局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自由波动的一种汇率制度。当然,完全任凭市场供求自发地形成汇率,而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国家很少或几乎没有。各国政府往往都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
自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崩溃,1973年主要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承认浮动汇率制度。1978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关于第二次修改协定条例”,正式废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至此,浮动汇率制度在世界范围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种类
(1)自由浮动(Free Floating),又称清洁浮动,是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决定,自由涨落、自由调节,政府不加干预。
(2)管理浮动(Managed Floating),又称肮脏浮动,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使本国货币对外的汇率不致波动过大或使汇率向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动,通过各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1)盯住型,又称无弹性型,是将本币按固定比价同某一种外币或混合货币单位相联系,而本币对其他外币的汇率随盯住货币与其他外币汇率的浮动而浮动。
(2)有限灵活型,又称有限弹性型,是指一国货币的汇价盯住某一种货币或一组货币浮动,但与盯住货币之间的汇率有较大的波动幅度。
(3)更为灵活型,又称高度弹性型,即汇率波动不受幅度的限制,以独立自主的原则进行汇率调整。
(三)浮动汇率制度的利弊分析
(1)节约国际储备。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着外汇供求的涨落而自动达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听任汇率由外汇市场支配,减少干预行动,国家需要的外汇储备的需求量自然可以减少。这就有助于节省国际储备,使更多的外汇能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
(2)有利于国内经济政策的独立性。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在一国发生暂时性或周期性失衡时,一定时期内的汇率波动不会立即影响国内的货币流通,一国政府不必急于使用破坏国内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所以,浮动汇率制度使各国可以独立地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
(3)使经济周期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减少到最小程度。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若一国国内物价普遍上升,通货膨胀严重,则会造成该国货币对外货币汇率下浮,该国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涨便会被汇率下浮抵消,出口商品折成外币的价格因而变化不大,从而贸易伙伴国就可少受国外物价上涨的压力。
(4)缓解国际游资的冲击。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因国际收支、币值的变动等频繁调整,不会使币值与汇率严重背离,某些硬通货受到巨大冲击的可能性减少。
(1)助长投机,加剧动荡。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频繁且幅度大,为低买高抛的外汇投机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仅一般投机者参与投机活动,连银行和企业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974年6月,德国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赫斯塔特银行因外汇投机损失2亿美元而倒闭,其他如美国富兰克林银行、瑞士联合银行等也都曾因外汇投机而导致信用危机。这种为牟取投机暴利而进行的巨额的、频繁的投机活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2)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汇率波动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使人们普遍产生不安全感。外贸成本和对外投资损益的不确定性加大,风险加大,使人们不愿意缔结长期贸易契约和进行长期国际投资,使国际商品流通和资金借贷受到严重影响。
(3)货币战加剧。
实行汇率下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刺激出口、减少进口,改善贸易收支,进而扩张国内经济,增加生产和就业。浮动汇率可能导致竞争性贬值,各国都以货币贬值为手段,输出本国失业,或以它国经济利益为代价扩大本国就业和产出,这就是以邻为壑的政策。而实行汇率上浮政策,则主要是为了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例如,从1980年第四季度起,美元汇率上浮,到1983年9月,美元对十大工业国的币值平均上升了46%。实行高汇率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急剧下降,1979—1980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2%~13%,1983年则降为3.9%。据估算,1981—1983年美元汇率上浮使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45%。当然,高汇率也不利于美国的出口,其间美国同西欧各国贸易逆差扩大,这又迫使美国加强贸易保护措施,使其与西欧和日本的矛盾和摩擦加剧。
(4)具有通货膨胀倾向。
浮动汇率有其内在的通货膨胀倾向,可使一国长期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而不必担心国际收支问题。因为其汇率的下浮可在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5)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外汇汇率上升时,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涨,而这些产品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所必需,故进口成本上升。外汇汇率下跌时,出口初级产品价格下跌,而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小,不会在价格下跌时使外贸收入增加,贸易收支得不到改善。浮动汇率还加剧了外债管理的难度,增大了风险。
参考资料1-4
表2-4 1982年IMF汇率制度分类
表2-5 1999年IMF汇率制度分类
表2-6 2011年各国汇率制度
三、汇率制度的选择
在现实中,各国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状况自主选择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根据IMF《2003年度报告》,截止到2003年4月30日,在187个IMF成员中,实行无独立法定货币、货币发行局制度、其他传统的固定盯住制、盯住平行汇率带、爬行盯住、爬行带内浮动、不事先宣布汇率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以及独立浮动制度的成员数分别为41、7、42、5、5、5、46和36个。通常将前6类归为固定汇率制度,后2类划入浮动汇率制度,这样,IMF会员采用固定、浮动汇率制度分别为105和82个,固定汇率制度占多。
这是由于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在特定条件下均能发挥好的作用,条件改变后其缺点可能又很明显或突出。例如,就经济规模而言,对于小国采用固定汇率制度比较适宜,因为小国一般与少数几个大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汇率的浮动不利于其开展国际贸易;反之,对于大国则采用浮动汇率制度比较适宜,因为大国的对外贸易多元化,很难选择一种基准货币实施固定汇率。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更倾向于选择浮动汇率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经济、金融发展程度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较为完善,资本管制较少,选择浮动汇率制可以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另外,政府的政策意图也会影响到汇率制度的选择,如果政府面临国内的高通货膨胀问题,应采用固定汇率制。如果为防止从外国输入通货膨胀,则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比较有效。
所以,各国货币实行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应由各国货币当局根据本国的经济实力,经济的结构性特征,政府的政策意图,黄金、外汇储备量和国际收支等状况来选择。
参考资料1-5
参考资料1-6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币汇率。五十多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币的汇率安排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即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例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1美元=42000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国“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有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与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国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处于鼎盛时期,主要西方货币之间的汇率大体稳定,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相应稳定。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1971年12月18日,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盯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直接目标仍是维持人民币的基本稳定,针对美元危机不断发生且汇率持续下浮的状况,人民币汇率变动较为频繁,并呈逐渐升值之势。1972年为1美元=2.24元人民币,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币,1977年为1美元=1.755元人民币。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外自我封闭,对内高度集权,直至80年代初,国家外汇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外贸进出口主要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且大体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也被指令性计划所冻结,尽管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但它并未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
(二)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979年,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开始进行改革,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部门一家经营改为多家经营。由于我国的物价一直由国家计划规定,长期没有变动,许多商品价格偏低且比价失调,形成了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差悬殊且出口亏损的状况,这就使人民币汇价不能同时照顾到贸易和非贸易两个方面。为了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从1981年起实行两种汇价制度,即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继续保留官方牌价用作非贸易外汇结算价。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从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间,我国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贸易外汇1美元=2.80元人民币;官方牌价即非贸易外汇1美元=1.50元人民币。前者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后者主要适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且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随着美元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国相应调低了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使之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相接近。1984年年底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已调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
在人民币双重汇率制下,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加重了财政补贴的负担,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外国生产厂商对双重汇率提出异议。1985年1月1日,我国又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币。
事实上,1986年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又形成了统一的官方牌价与千差万别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而且当时全国各地的外汇调剂市场,在每一时点上,市场汇率水平不尽相同。这种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制一直延续到1993年年底。其间,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从开始试办时的人为定价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物价上涨速度加快,而西方国家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有意识地运用汇率政策调节经济与外贸,对人民币汇率作了相应持续下调。199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调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日再次调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币;同年10月30日又调至1美元=3.20元人民币。
从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币汇率适应国际价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率再度大幅调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大幅下调,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币调至当日的4.7221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再次大幅下调,并由此前的4.7221调至当日的5.2221元人民币。
从改革开放以后至1991年4月9日的十余年间,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别实施过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与公布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体制,以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的多重汇率体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按市场情况调整,且呈大幅贬值趋势,这与同期人民币对内实际价值大幅贬值以及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三是在人民币官方汇率的调整机制上,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如盯住一篮子货币的小幅逐步调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调整的方式,这些为以后实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市场汇率的机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场汇率的调节作用在我国显得越来越大。
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国家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实行公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
我国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币官方汇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其基本特点是,我国的外汇管理机关即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对外经济活动的要求,参照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官方汇率数十次小幅调低,但仍赶不上水涨船高的出口换汇成本和外汇调剂价。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1993年12月31日,官方汇率1美元兑换人民币5.8元;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8.7元左右。从1994年1月1日起,将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这次汇率并轨后,我国建立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趋稳,并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人民币左右。
(三)人民币汇率安排的新阶段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其主要内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2)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4)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5)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一次的人民币汇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弃单盯美元,改盯一篮子货币,以建立调节自如、管理自主、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从此次人民币短期升值来看,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同时,释放人民币潜在的升值压力,并能淡化人民币兑美元的国际矛盾。从长远战略来看,人民币汇率新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安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最终为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创造渐近条件。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发展的历程,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吸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一国的汇率制度不可能永远不变,各个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安排都是随着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演变的;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走了一条“盯住单一美元——盯住一篮子货币——双重汇率制——盯住单一美元——盯住一篮子货币”之路,但是,逐步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和汇率的市场化是这条演变之路的实质。因此,未来的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必然也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1-7
【本章小结】
1.外汇指的是外币或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债权、债务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具体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这些支付凭证包括以外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如银行存款、商业汇票、银行汇票、银行支票、外国政府库券及其长短期证券等。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其标价方法有两种: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汇率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3.在金本位下,决定汇率的基础是铸币平价;在纸币本位下,决定汇率的基础应为两种货币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汇率变动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乃至社会的、心理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汇率变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汇率的变动又会对一国的物价水平、进出口贸易、经济结构,乃至对世界经济、国际资本流动等产生重大的影响。
4.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安排和规定。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汇率制度利弊共存。不同的汇率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我们很难判断汇率制度孰优孰劣。
【关键概念】
外汇 外汇汇率 汇率变动 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本章习题】
一、思考题
1.什么是外汇?
2.什么是直接标价法?什么是间接标价法?
3.汇率的种类有哪些?
4.汇率变动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5.汇率的变动如何影响一国经济?
6.试对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进行比较。
二、实训题
1.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USD/CNY=8.2789降至USD/CNY=8.1111,请问人民币升值了多少?
2.如果你以电话向中国银行询问EUR/USD的汇价,中国银行答道:“1.2142/1.2145”。请问:
(1)中国银行以什么汇价向你买进美元?
(2)你以什么汇价从中国银行买进欧元?
(3)如果你向中国银行卖出欧元,汇率是多少?
3.如果你是银行,你向客户报出USD/HKD为7.8057/7.8067,客户要以港币向你买进100万美元。请问:你应给客户什么汇价?
4.某公司手中有100万英镑需要进行交易,它向6家银行询问了报价,请问该公司应到哪一家银行卖出英镑?
GBP/USD
A银行:1.7166/1.7172
B银行:1.7165/1.7171
C银行:1.7164/1.7170
D银行:1.7163/1.7169
E银行:1.7162/1.7168
F银行:1.7161/1.7167
5.假设汇率为:
EUR/JPY 134. 376/134.445
GBP/EUR 0. 6775/0.6778
请问某公司要以日元买进英镑,汇率是多少?
6.我国某公司出口某商品原报价每公吨1000美元离岸价,现外商要求改报瑞士法郎价格。依下列两种情况应改报多少法郎?
(1)中国外汇市场上,1=¥8.2600/8.2630,SF 1=¥6.1400/6.1440
(2)纽约市场上,1=SF 1.4500/1.4560。
7.在金本位货币制度下,假如1英镑的含金量为7.32238克纯金,1美元的含金量为1.50463克纯金,在英国和美国之间运送1英镑黄金的费用及其他费用约为0.03美元,试计算美国的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精确至小数点后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