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2.1 溶液的浓度
1.质量分数
概念: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符号和单位:符号为w,量纲为1。
表达式:
2.物质的量分数(摩尔分数)
概念: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物质的量之比。
符号和单位:符号为x,量纲为1。
表达式:
3.质量摩尔浓度
概念: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
符号和单位:符号为m,单位为mol·kg-1。
表达式:
4.体积分数
概念:相同温度、压力下,溶液中某组分混合前的体积和混合前各组分的体积总和之比。符号和单位:符号为φ,量纲为1。
表达式:
5.物质的量浓度
概念:溶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体积。
符号和单位:符号为c,单位为mol·L-1(或mol·dm-3)、mmol·mL-1(或mmol·cm-3)。
表达式:
6.ppm和ppb
概念:过去用于表示微量成分的浓度,ppm表示百万分之一(10-6),ppb表示十亿分之一(10-9),可以指质量,也可以指物质的量,有时也指体积。目前不再使用。
符号和单位:符号为ppm和ppb,量纲为1。
2.2 溶解度及其经验规律
饱和溶液:达到沉淀溶解动态平衡,与溶质固体共存的溶液。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与压力下,一定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符号为sb。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饱和溶液的浓度cb,sb=cb,单位为mol·cm-3或者mol·dm-3。
(2)100g溶剂所能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单位为g/100g。
相似相溶原理:物质结构越相似,越容易相溶。
过饱和现象: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和析出形成动态平衡。由于溶质析出需要晶核,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溶质浓度大于溶解度的非平衡状态,在受到外部扰动时,过剩的溶质会很快析出,使溶液恢复平衡状态。
2.3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溶质的溶解会引起溶剂的某些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有些性质只与溶液的浓度有关,而与溶质的种类无关,因此被称为溶液的依数性。这些性质包括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等。非挥发性电解质溶液符合以下公式,而挥发性电解质溶液情况比较复杂。
1.蒸气压下降(Raoult定律)
溶液蒸气压相对降低值(Δp)与溶质的摩尔分数(x1)成正比,即
2.沸点升高
溶液沸点的升高值(ΔTb)与质量摩尔浓度(m)成正比,其比值Kb为摩尔沸点升高常数,单位为K·kg·mol-1,即
3.凝固点下降
溶液凝固点的降低值(ΔTf)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成正比,其比值Kf为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单位为K·kg·mol-1,即
4.渗透压
在一定温度下,渗透压(Π)与溶液的浓度(c)成正比,即
Π/c=常数或ΠV=nRT
其中,V为溶液的体积。
注意,上述几个公式的适用范围是:溶质为非电解质的稀溶液。
2.4 电解质溶液
1.Arrhenius电离学说
(1)电解质在溶液中由于溶剂的作用,可自动电离成带电的质点(离子),这种现象叫电离,现在又称为解离。电离所产生的正、负离子数目不一定相等,但正、负电荷数目必然相等。
(2)正、负离子不停地运动,相互碰撞时又可结合成分子,所以在溶液中电解质只是部分电离,其离子与未电离的分子之间达平衡时,已电离的溶质分子数与原有溶质分子总数之比叫电离度(解离度),用α表示。
溶液越稀,电离度越大。每一个离子是溶液中的一个质点,对溶液的依数性有一份贡献。
(3)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是由于溶液中存在离子。通过电解质溶液的直流电能使电解质的正、负离子向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发生电极反应。溶液单位体积里离子越多,导电的能力就越强。
3.强电解质的活度与活度系数
活度公式:
a=γc
其中a为活度,γ为活度系数,c为溶液实际浓度。
活度系数半经验公式:
式中γ±代表正、负离子的平均活度系数;0.509是从理论上算出的常数值(25℃);z1和z2是正、负离子电价数的绝对值;I叫做离子强度,它与离子的浓度和价数有关,且
2.5 胶体溶液
溶液:分散相的粒子尺寸小于1nm且完全分散在分散剂中的分散体系。
悬浊液或乳浊液:分散相的粒子尺寸大于1000nm的分散体系。
胶体溶液:分散相粒子尺寸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尺寸为1~1000nm)的分散体系。
胶团结构:以AgI溶胶为例
胶体溶液有溶胶、大分子溶液、缔合胶体等类型。胶体溶液的物理特性包括Tyndal效应、电泳、渗析、聚沉等性质。由于胶体溶液的这些特点,胶体化学在现代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