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本书的研究框架

本书以公平和效率为研究视角,把破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定位于处理好地区层面的效率与公平关系,认为过去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之所以被层层打折扣,是因为只考虑国家层面的效率,而且是经济效率,离开了地区层面的公平与效率。按照这种理念,课题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路径如下:

首先,把理论和现实分析形成的兼顾公平与效率理念纳入目标函数,提出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体系。

基于效率:建立包括经济与非经济效率的指标体系。经济指标可以采用人均GDP、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非经济指标有森林(或草植被)覆盖率变化、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等,这些指标具有可获得性。

基于公平:主要选取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和收入分配公平,将建立服务公平的指标体系。公共服务主要考虑教育、医疗卫生、生活方便和丰富等指标;收入分配公平指标,我们拟考虑物价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平均房价与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值,这些数据具有可获得性。

其次,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空间上分为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地区之间,如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省与省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二是地区内部城乡的协调问题。

本书第2章、第3章、第4章分别从政府、市场角度说清楚各自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分析了政府机制能够更好地解决公平的问题,指出政府机构的官僚在现存制度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问题,政府失灵同时归因于不可能及时获得足够的决策信息;市场失灵归因于其无法解决公平性、公共性和外部性的问题。第5章、第6章分析了要素流动中政府、市场的作用机制。从要素跨地区流动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开始,理论上论证政府和市场在要素配置上如何把握作用的“程度”。第7章和第8章属于实证的两章,分别用地区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值刻画了区域协同增长情景和影响变量,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中国1995—2012年的数据进行了测算。第9章、第10章分别选取区域协调发展中两个关键的因素——产业和财政,论述了我国协调发展亟待突破的难题。第11章、第12章和第13章分别从中国的现在、历史以及国外经验方面论述了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的政策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Charles Tiebout. A Pure Theory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10).

[2]Karen R. Polenske.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John H. Miller, Scott E.Page.Complex Adaptive System: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s of Social Lif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4]冯兴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范式、分析框架与实证研究[M].译林出版社,2010.

[5]杰弗里·M.霍奇逊.制度经济学演化:美国制度主义中的能动性、结构和达尔文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米罗斯拉夫·N.约万诺维奇.演化经济地理学——生产区位与欧盟[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7]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8]童乙伦.解析中国——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的渐进改革逻辑[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

[9]孙海燕.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J].经济地理,2007(3).

[10]陈金良.论跳跃式经济协调机制[J].财贸研究,2003(3).

[11]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