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设有序的自由氛围
现实中种种对自由的不合理限制提示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建设合理的规范,让学生生活在有序的自由氛围中,使其应当享有的自由得到保障,是一件多么紧迫又有意义的事情。而实践中既有的或正在进行的一些尝试,让我们看到有序的自由氛围的样貌与魅力。
一、保障学生的应有自由
明确学生应当享有哪些自由,可以为学校自由氛围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学生的自由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身体自由,学生的选择自由,学生的表达自由,学生的交往自由,学生的思想自由,学生的道德自由。[67]
身体的自由是学生最为基本的自由,身体健康是每个人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任何制度、学校或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做出有损儿童身心健康的规定或行为,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不能使儿童处于过度的劳累之中,轻视学生的生命、健康或幸福。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人身自由要有所保证,对于学生的生理需求和课间活动的满足都要落到实处。如学生课间需要喝水、上厕所等生理问题,教师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为难学生,他们年龄尚小,有些学生比较内向,可能不敢向老师提出生理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需要及时向老师提出来,对于年龄幼小的学生,老师也要经常提醒他们及时解决生理需要。关于课间活动,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教师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不希望学生在操场上乱跑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游戏活动等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不能只因为安全的隐患就剥夺了学生课间休息的权利。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益智类、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同时还能够减少身体的碰撞,既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心理,又将安全隐患降到了最低。另外,参加体育活动是学生身体自由的权利之一,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心理也能够放松,因此,学校要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才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开放的社会,人生时时面临选择。大到人生价值、生活方式、职业定向,小到穿衣吃饭、活动安排等。以学生的学习方面的选择为例。从学习内容来讲,学生应该有选择课程的自由。学校可以为学生开设两类课程,一类是必修课,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另一类是选修课,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学生有学与不学、选与不选、选哪个老师指导自己的自由。从学习方法来讲,学生有在他们能力所及以及别人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方式,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讨论的场所以及所需的实验器材等硬件基础来保障学生的学习。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上来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能力和对知识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时间,这可以减少学生之间因为接受能力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必要的时间浪费;空间上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班级和座位,有些选修课的课程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室内或是室外,例如,生物课如果条件允许,在学习植物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来学习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当前教育改革的诸多努力中,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是一个重要特征。
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由是实现教书育人理想的必要条件。这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课堂上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现实中,老师们总是希望能够抓住课堂的每一分钟,把知识都传达给学生。正因如此,老师有时就会忽略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反馈,前文中提到的“插嘴”现象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学生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提出疑义,或者有其他解法、想法的时候,老师们总是想尽量把这样的交流放在课下,甚至打压这种行为。学生有想法要表达的时候说明他们在认真思考问题,他们渴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们总是害怕这种课堂的“突发事件”会打破整个课堂的秩序,但事实上也许停下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反而比整节课都是老师来讲的效果更好,学生学会了思考,拥有了思考的能力,这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能够替代的。另一方面,学生课外应该有表达自己意见的途径。有些关于课堂中的问题或者关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学生总是会羞于面对面地与教师进行直接交流,需要有其他的能够供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途径。例如,班级可以建立“建言角”,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汇总给一位同学,或者集中时间进行讨论,大家都可以对班级建设建言献策,只有这样,班级才能够更加民主,学校的气氛才会更加和谐,同学们才会在温馨的氛围中体会到自由的气息,他们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做到自我管理和自律。特别是,从学校规范制定和施行的角度上来说,学生更应该有表达的自由。学生可以为规范的制定出谋划策,通过民主的方式,共同商议出来的规范才能让学生信服,学生才会更愿意遵守规范。在规范施行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合理的规范可以及时提出并作修改。在对规范的评价上,同学们也可以选择大家都愿意执行的合理的评价标准,各抒己见,使规范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让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自由。
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应该有交往的自由。学生交往的自由主要包括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交往的时间、交往的内容以及交往的方式。学生可以和他们想交流的同学进行自由地沟通,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坐的位子,选择自己可以和哪位同学坐在一起,以便他们沟通和交流,每位或者几位同学可以选择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还可以打破班级和年级的界限选择交往对象。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学习的时间,课下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交往的内容只要是积极健康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就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在交往方式上,学生既可以选择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工具等进行交流。当然,交往自由的前提是不干扰他人。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可以受到很多启迪,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交往是学生进入集体生活的必修课之一,学会交往学生才更容易融入集体,才会懂得更多融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规则。
学生思想的自由主要是指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选择,前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持,而不是把学生局限在狭窄的信息范围中,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信息和价值观。思想自由就是要在学生有机会全面掌握信息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鼓励大胆想象、探索,鼓励独创,让学生学会批判思考、自我选择和自我承担责任。然而现实教育中,在追求程式化、标准化、答案单一化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得不遵循这样的原则,他们不愿再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一些标准答案之外的解释,他们也没有闲暇的时间用来做“白日梦”,他们就像被抽动的陀螺,在老师教鞭的指引下转动,难有思想的自由。还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也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他们遐想的世界展翅翱翔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学生的自由具有道德的意义。只有自由的人才可能是道德的人。陆有铨先生在一次题为“关于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的讲座中提到,道德的基本规定是行为主体的自觉、自律,只有出于行为主体的意志,符合“我的意愿”的行为,才可能是道德的;在强制、灌输之下所做的“好”行为,也缺乏真正的道德意义。道德选择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自主选择乃是“自觉”“自律”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涵。学生拥有道德的自由就意味着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进行选择,可以选择和追求不同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发展、创造独特的精神气质,这种选择要完全依据学生的主观意愿,没有丝毫强制的意思。然后学生在执行的过程中要能够从这种自由选择的氛围中学会自律,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实现自己的意愿,最后就是要对事物发展的结果负责任,无论结果的好坏都能够勇于承担,从整个过程中得到道德上的升华。道德的自由表现在规范中,即教师不能简单通过纪律、奖惩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水平。奖惩的方式只是外在约束学生行为的手段,不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道德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在参与的过程中升华而成,所以,奖惩的手段可以辅助使用,但绝不是实现学生道德自由的主要手段。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充分的自由,这种自由只以不伤害他人的自由、不妨碍自己更大的自由为限,由此,学生的身心健康、智慧发展、个性彰显、充满活力、目中有他人,这是每所学校的重要使命。
二、减少不必要的限制
学生的自由需要学校自由氛围的保障。建设有序的自由氛围,首先要检视学校中不必要的或过度的限制,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正如美国哲学家罗尔斯所言,“自由只能为了自由本身的缘故而被限制。”[68]只有当个体的自由可能侵犯他人应享的自由或妨碍自身更大的自由时,才应受到限制。从规范制定的过程来说,由学生协商制定的规范,体现了学生的自由意志,体现了自我约束,构成了必要的限制。
夏山学校被称为世界上最自由的学校,其特点就在于把限制和规范减到最少:只要不伤害或影响他人,学生可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学生不仅可以拥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他们甚至可以选择上课或不上课,一切都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但是夏山学校并非毫无规范。例如,如果损坏了他人的东西,是要赔偿的。其依据在于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教师也无特殊。夏山学校的规范是由学生自己制定并经过“学校大会”讨论通过的。这样基于基本常识,基于对每个人安全和基本权利的保障,由全体成员共同商议形成的规范,是最必要的规范,也是出自行动者意志的规约,这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由儿童自由讨论而决定的纪律规则,在儿童心目中不是作为外来意志而感到“必须”这么做,而是作为协调学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准则而感到“应该”“愿意”这么做。只有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规范才是大家愿意遵守、执行的规范。只有学生通过民主的方式制定的规范才是最能够体现自由的规范。这种规范的制定更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展。没有这些必要的规范,个人权利就可能受到侵害,个人安全就缺乏基本保障。正如杜威所言,在任何时候存在的自由系统总是在那个时候存在的限制或控制系统,如果不把某一个人能做什么同其他的人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关联起来,这个人就不能做任何事情。[70]
案例2.3中,学生对个性化服饰的渴望与统一服饰规范的矛盾清晰可见。学校通过听取学生的意见,每周给学生一天“自由着装日”缓解了这种矛盾。这是学生参与规范修订,争取自由的过程。同时,通过少先队代表会期间的交流,也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发饰规范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不必在强制中遵守规范。这可看作既定规范下的权宜之计。
如果按照最少限制的原则,整齐划一的发饰规范都是没有必要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穿着打扮。一些学校为了强化学生身份,避免攀比,为了增强集体认同感,为了便于区分本校学生与校外人员,减少安全问题,要求学生统一穿着校服、佩戴校徽,不能说完全不合理,但这些都是为了管理方便的表面措施。因为,学生真正的身份认同需要发自内心地对学习的热爱,对学校的认可,对教师的敬爱。从这一点说,学校可以有校服、校徽,但是否穿戴要看学生是否愿意,靠强制的办法培养不出认同感,反而会增加反感和反抗。避免攀比也主要不是靠消除差异就能解决的,况且差异是不可能消除的,根本在于如何看待差异,学会认识与悦纳自己和他人,让每个人都做好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攀比的奴隶。安全的理由是统一着装的理由中比较站得住脚的,因为统一的校服和校徽使得闲杂人等混入校园增加了成本。即使所有的理由都很充分,即使还有其他理由需要学生统一着装,最好通过学生的讨论达成共识、形成规范,至少要通过教育者的说理使之明了并接受,而强制、扣分、不让进校等简单粗暴的学校常用的方式,离自由的理念实在相去甚远,事实上也难以保证规范的效果。
按照最少限制原则,学校中的许多规范都是可以撤除或修正的。具体的修正过程需要全体相关者的参与和协商。这种最少限制、参与和协商是道德自由的体现,是道德主体自觉自律的体现,因为只有出于行为主体意志、由行为主体自主选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意义。道德主体在自由的氛围中交互意见、理解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与意义,理解规范的必要性,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守规范,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相反地,外在强制和奖惩往往把学生的道德发展局限在低水平,更糟糕的是,往往培养伪善或叛逆的人,他们行事的依据不是理性、自由精神以及人的基本权利,而是权力、利益或欲望冲动。由此可以说,减少不必要的限制,让学生参与规范的制定实行,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扫除许多障碍。
当然,最少限制原则并不否认规范的必要性。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经谈道: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他是整体的一部分。在物质上,他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在道德上,他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他不可能在不与他的本性相矛盾的情况下,试图逾越强加于各个方面的限制。事实上,在他身上任何最根本的东西,都取决于这种有限性。说他是一个人,也就等于说他是与众不同的;这种独特性本身意味着限制。因此,如果从我们的观点看,纪律是善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带着一种反叛的眼光来看待本性的作用,或者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必须打破的恶魔式阴谋,而是因为除非受到纪律的约束,否则人性就不能称其为人性。[71]规范对于学生亦是如此,班级中设立的各种隐性的和显性的规章制度本身都应该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出发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加崇高的人性而设立的,从根本上讲不是为了束缚学生的行为,而是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并能够在享受自由的过程中学会自律。
三、尽可能广阔的时空
自由除了意味着尽可能少受外在约束,尽可能通过协商和自我立法约束自己之外,还意味着扩大生活时空,用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免于无知,体会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案例2.4重点描述孩子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从家长那里争取来自己做主的半天的丰富而又愉快的经历。这只是学生不自由的生活中,难得的几小时。所幸,渴望自由而又能够自律的孩子说服并打动了妈妈,获得了以后校外生活的自由。这则案例重点谈的是孩子在学校外、在家庭中的自由,看似与学校氛围无关。但是,这样的案例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学校的自由氛围。首先是观念上的启示。既然孩子们如此渴望自由,而且小学中年级及以上的孩子自律能力已逐渐发展起来,孩子们也只有在自由中才能真正学会自律,因此,学校应当效仿案例中的妈妈,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安排,让他们体会自主所带来的力量感。当然,考虑到学生自律的发展水平不一,低年级的以及自律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孩子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或关照。教育者比较理想的状态,一方面是资源的提供者,另一方面是守望者。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学校可做的事情很多,将结合下面的三则案例讨论。作为守望者,意味着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教育者只在学生的自由可能带来伤害的时候进行适度介入。其次是实际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和家长对自由的呼声渐长,如果学校仍停留在灌输、强制的层面,且不说这与真正的教育精神背道而驰,恐怕单纯在管束的实效性上也会大打折扣。
课间操一直是每个学校的传统项目之一,课间操时间的设定本意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两节课后身心得到一定的休息和锻炼,也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教师的不重视、课间操形式的陈旧、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等问题让课间操这一项目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意义。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老师会“霸占”学生课间操的时间,拖堂,把一些调皮的学生或者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留下来补课、订正作业,有的时候也未必有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身体的康健和心灵的纯净也许更是教育者应该为孩子们提供的最为重要的保证!正如案例2.5中这位校长提到的,如何平衡学科学习和学生体育运动之间的时间,如何能够保证学生有强健体魄的前提下认真学习文化课程,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间操虽然是学校的传统项目,但如何让课间操发挥本质作用、让传统开出新意的花朵是制定关于课间操规范时候应该考虑的必要条件。
课间操本身是一种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但是规范不是强迫学生去做课间操,而是让学生能够愿意做课间操,从而遵守规范、自觉执行规范,才是这一规范设立的成功之处。只有在这样的规范作用下,才能够保证学生自由的实现。这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水平来制定符合并能够促进学生进步的规范,在规范实施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在保证学生能够强身健体的同时,让规范更加贴近生活,更符合学生需求。“人生活于社会中,人具有社会性;人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世界,人又具有个体性。社会只是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生活本身的意义才是生活的目的。”[73]所以,让学生的生活更有意义不仅是生活的目的,也是教育者的目的。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尝试把一些更丰富的形式,如游戏、跳绳、踢毽子、比较新颖的健美操及优美音乐伴奏等纳入课间活动,通过效果来看,丰富的形式由于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自由度,使得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从而能够更好地起到强身健体、学习规范、享受自由的作用。
现象1——凌乱的图书馆
现象2——自由的借阅制
图书借阅虽然只是学校生活中不大的一件事情,但是如何才能够让图书真正体现其价值,却绝不是小事。案例2.6所呈现的图书馆与众不同,重点不在于其凌乱,而在于它的自由借阅制度,让图书馆成为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自由借阅的地方,这正是体现了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激发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欲望,为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提供了资源和空间。为了图书馆整齐干净而设立规范来限制孩子们对书的兴趣,反而失去了规范设立的真正意义——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案例的启示并不是说为了体现学生爱读书而一定要把图书馆弄得乱七八糟,关键的问题在于规范的设定如何才能让学生爱读书,爱去图书馆借书、看书,对于不爱读书的孩子,如何引起学生兴趣?当大部分孩子爱读书了,老师再教导他们如何爱护书籍、图书一定要摆放整齐、按规范借还图书以便大家更便捷地借阅等,这才是规范制定的意义所在。当学生连书都不爱,而规范规定一定要把图书摆放整齐,就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图书再整齐也只是形式而已,其最终并没有实现对学生的帮助。对于学生来说求知的欲望是最可贵的,是其获得更多自由的重要基础,用生硬的规范限制住的不仅仅是他们对于图书的热情,更是学生求知的自由!
这是一位优秀班主任的努力。同样的时间,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实践;同样的物理空间,不一样的心灵空间;同样的大环境,不一样的小环境。像许多优秀教师一样,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由胸怀为自己赢得了教育的自由,为学生撑起了自由的成长空间。他用人类文化的精华感召引领学生,成为学生精神自由的鲜活榜样,让学生享受自由的思想,真正让教室成为学生自由呼吸的地方。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则需要让学校成为学生自由呼吸的地方,让这些优秀教师的个人努力,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的热情,激发更多学校的共同努力,为更多学生营造自由的学校氛围。事实上,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在努力给学生更多空间,让他们能够有更多机会走进阅览室、实验室、博物馆、实践基地,感受世界之博大,体验文化之精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从单纯的静听,走向自主探究、体验、质疑、讨论、发现、总结;给学生更多借以扩展视野的资源,包括传统的图书、影视,也善用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等。这种自由的氛围也是一种规范,是一种示范,是一种用人类所能思考、所能表达的最好的东西,给学生的一种关于真、善、美的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精神自由和发展空间!
自由对人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被误解和滥用的自由又有极大的破坏力。自由不等于为所欲为,它需要规范的限定与引导。从消极的意义而言,好的规范能够通过给自由设限而防止对他人自由的伤害,防止对自身进一步自由的阻碍,从而成为自由的保障;从积极的意义而言,好的规范用人类文化的精华给学生以示范,为学生提供展翅翱翔的自由空间。参照学生应当拥有的身体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自由、交往自由、思想自由、道德自由等内容,限定性规范应当尽可能减少,妨碍了学生自由发展,将学生物化的大量规范都应被检视、被修正或被撤销。这个修正、确立规范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学生参与的民主过程,这是让学生理解规范,理解社会生活,走向自我立法和自制,获得真正自由的过程。而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运用一切可能的资源,用人类文化的精华给学生以规范和示范,为学生展示精神自由的无限可能,让学生获得理性、情感发展的全面丰盈,这无疑是建设学校自由氛围的应有之意。简而言之,学校自由氛围的建设要努力保障学生应有的自由,让学生参与规范的修订中,减少不必要的限制,提供和创造尽可能广阔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