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氛围建设:学习共同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学习共同生活

人,生于社会,长于社会。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基本准则和价值,可称之为“道”;将这些基本准则身体力行,则可称之为“德”。当我们不仅关心自己,还考虑到他人、社会、自然,考虑到我们自己与他人、社会、自然的连接;当我们不仅关注眼前,还考虑到未来,既不为了眼前利益涸泽而渔,也不为了遥远的未来牺牲当下的基本权利时,道德的意味就显现出来了。道德关涉人生意义、人生理想和幸福,关涉人应当如何生活的基本问题。[1]然而,现实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诚信危机、人情冷漠等问题让人堪忧。2013年的调查,对于“现代社会守道德的人大都吃亏,不守道德的人讨便宜”,同意或比较同意的受访者占59.7%;不同意或不太同意的受访者占40.3%,较之2008年,肯定性判断上升约9个百分点。[2]

使人向善是教育的本义。重视道德教育和价值引领是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改革的共识。而灌输式德育效果不佳,还常常给人以伪善不实之感;为减少单纯“教以道德”所带来的言行脱节等问题,“道德地教”逐渐进入当代学术研究视野。

学校道德氛围(school moral atmosphere),是教师、学生和环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调控学校及班级社会关系、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规范和价值观系统,具体表现为笼罩于校园并对学校成员的道德行为构成影响的精神心理气氛,体现了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弥散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实现用“道德的方式培养道德的人”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校道德氛围对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带领的团队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研究。他有感于先前道德讨论法主要停留于认知层面的局限,受以色列集体农庄的影响,并借鉴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和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的德育理论,开始探索集体教育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在集体生活中的共同交往,认识、实践道德规范。科尔伯格深受苏格拉底以来西方正义伦理思想的影响,主张“美德即正义”,提出了“正义共同体”的群体道德氛围理论,学校道德氛围被定义成调控学校里社会关系的规范、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以及这些规范、价值观被学生所共享的程度。其研究表明,个体做出什么样的道德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在群体的道德氛围。[3]他强调民主参与的重要性,通过每周的学生会议讨论学校的规范和学生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改善了学校道德氛围,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相关研究发现,学校道德氛围对学生的发展,包括道德发展和亲社会行为等有着长期影响。[4]

但是继科尔伯格以后,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道德氛围可以而且应该包括除正义外的其他重要内容。以美国学者吉利根和诺丁斯为代表的关怀伦理倡导者,强调人际关系的统整,主张通过人际相遇、接纳、承诺、响应等互动,建构一种微观的、具体的、情境性的,重视人际关系、情意交流取向的伦理。[5]关怀伦理学的兴起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复兴的品格教育。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运动的一个重点,就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关怀共同体,期望由全体师生与相关人员共同凝聚实践核心价值,强调采用多元民主方式,兼顾教育过程与道德内容。[6]研究者发现,对学校有积极感知的同学,更倾向于帮助身边的同学,而不是忽视同学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其越轨行为、抑郁水平相对较低。学生感知的道德氛围不仅对其道德品质发展产生直接的、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学业成就也有影响。而学校在创造责任(学生彼此之间互相负责)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

我国倡导的民主、自由、公正、诚信、友善等价值,就字面而言人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究竟该如何理解它们,如何践行它们,如何在学校氛围建设中体现它们,如何转化为师生的品格,如何减少和避免误解和偏差,如何从“道”化“德”,其实并不那么清晰。现实生活中,对这些价值的模糊认识或误解,往往带来情感和行动上的相应偏差,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本书各章的脉络大致如下:首先着力澄清每种价值的内涵,进而诊断学校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并结合实践中的优秀案例,尝试给出营造和改进学校道德氛围的若干建议和策略,希望为核心价值在学校中的实现以及学校道德氛围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过文献法、专家咨询法,本书选取了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诚信、尊重、理解、合作、友爱、宽容、利他等十大价值作为学校道德氛围建设的核心理念,构成了本书前十章的内容。最后一章“学校共同体建设”从学校整体的角度总结全书。我们的很多论述都会谈及学校道德氛围的建设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固然是道德氛围建设的一个重要理由;但更重要、更本质的是,学校道德氛围建设体现了人之为人的尊严,只为这尊严本身,道德氛围就是值得追求的。

研究表明,影响学校道德氛围的因素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如校长的领导风格和价值导向;规章制度的内容、制定程序与执行的合理性;物理环境的维护;管理者是否重视道德建设,是否尊重学生,学生参与管理的状况;教师的专业自主、道德承诺、情感支持;学校成员恪尽职守,互相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关心;课堂教学中是否鼓励阅读、写作和讨论道德问题;家校合作,与社区合作状况;学校的各项课外活动状况等。本书各章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而是各有侧重地择要阐述了每种理念在学校道德氛围中的实现策略。榜样示范、活动体验、价值澄清、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都可为道德氛围建设服务。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学校发展需要等因素对既有策略加以调整,并创造适合自己学校的新策略,做到“在爱的环境氛围中学会爱,在民主的环境氛围中学会民主,在自由的环境氛围中学会自由,在公正的环境氛围中学会公正,在诚信的环境氛围中学会诚信”[8]。如此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分解和罗列这样一些方面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为了实践的可操作性。然而,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这些方面是互相交织,共同起作用的。无论从哪种理念入手,无论从哪个环节入手,都是为了带动整个学校道德氛围的变化,让学生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学会共同生活。另外,学校道德氛围无疑会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但本书的重点在于探讨学校本身的相关话题。

本书的特色是将严谨的学理探讨与生动的实践案例[9]、故事相结合,帮助读者明其理、临其境、感其情、激其志、践其行,共同为改善学校道德氛围,培育学生良好品格,提升师生生命质量而努力。当然,道德的问题比较复杂,我们的分析讨论只是一家之言,如果能给大家一些借鉴,或者能激发大家的更多思考和讨论甚至争论,我们会感到非常欣慰。

本书的写作历时五年多。期间得到恩师陆有铨先生,同事黄向阳博士以及其他许多前辈和同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谢忱!目前已经毕业的几位研究生参与了初稿的写作,他们是:吴怡然(第一章)、陆云鹏(第二章)、汪亚琼(第三章)、杨来恩(第五章)、沈伟(第六章)、赵晓莹(第七章)、丁金花(第九章)、屠翔天(第十章)、倪丽静(第十一章)。各章均由鞠玉翠作了较大的修改或重写。

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姚成龙主任和责任编辑李玥女士,没有他们的耐心与支持,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感谢所有案例的作者允许我们使用案例,这大大增强了本书的现实针对性及应用性。

还有部分案例作者我们没能联系上,请直接联系juyuc@163.com。

鞠玉翠

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