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
概说
自后周恭帝元年(960)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宋王朝,到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降元,其间宋朝共统治三百余年。宋朝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但是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宋代三百年间,北方、西南先后存在着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有:辽(907—1125)、西夏(1032—1227)、金(1115—1234)、大理(937—1253)以及高昌回鹘(856—1275)、喀喇汗(约840—1212)、元(1206—1368)等。历史上称宋高宗南渡(1127)以前为北宋,都城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渡以后为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从唐朝安史之乱,引发中国宗法专制社会的危机,经济结构的变化,文化方面理学的构建和市井文化的兴起,促使宋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域外交往继续扩大。
宋代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庶族地主的势力扩展,小自耕农经济得到发展。这个转变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北宋建立后的百年间,即出现经济繁盛的局面。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南宋国土减少近半,但江、淮、湖、广等农业发展地区都在南宋境内,经济发展仍处全国领先地位。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首都汴梁,逐渐突破了唐代坊市的界限和宵禁,随处都有商铺酒楼。官府虽曾几次想恢复原来的坊市制度,但都没有成功,反而日益扩大贸易地区,并出现繁盛的夜市。洛阳、扬州、成都等地,也出现类似情况。市集交易在各地的居民经济生活中,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上,都已占有相当的地位。集市区内出现专门的游艺场所勾栏瓦肆,商业性演出活动促进了城市市井文艺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使宋代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晚唐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和各部门实行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在地方上规定州郡长官由文人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官,总管州郡的财赋司法等事。中央政府,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设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军事上削弱高级将领的兵权,令文官掌握兵权,宦官做监军,而且经常调动此类官员,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交换。又实行募兵制。结果,政府机构臃肿,官员人数增多,兵员名额不断增加,形成“冗官”“冗兵”的局面。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这虽能防止藩镇割据,却造成国家军力不振。对辽、西夏总是屈节求和,交纳岁币,割让土地。而文人十分关心国家命运,对如何改变孱弱的局面展开热烈议论。北宋庆历时期范仲淹新政和熙宁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都是政治上的改革。此后,由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以及南宋修攘之计的论争,成为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重大斗争。它对宋代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也有着直接影响。
宋朝定下以文治国的策略,重视科举和教育。科举继承唐制又有发展,选拔人才主要看重进士,其数量也大大增加。宋初科举承唐五代余风,偏重诗赋,到仁宗以后,则偏重策论,这直接影响了士人的追求和当时的文风。苏轼《居士集叙》说:“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宋仁宗命郡县建学校,官办学校扩及全国,民间书院也有发展,著名的庐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衡阳石鼓书院(今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长沙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号称四大书院。四大书院说法不一,著名的书院还有嵩阳书院(今河南省郑州登封市)、茅山书院(今江苏句容茅山)、徂徕书院(今山东泰山)等。这些都促进了文化学术思想的发展。传统经学笺注没落,汉儒专事训诂名物传统的废弃,开启了以己意解经的新学风。作为最重要的儒家学派,理学产生并逐渐形成其体系。理学是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又吸收佛学和道教思想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学术思想。两宋出现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主要代表人物。佛教哲学、道家思想和儒家哲学的融合,在文学家的思想上,也有明显的表现。李昉等辑集的《文苑英华》一千卷,上续《文选》,是一部重要的文学总集,他还负责编辑类书《太平御览》一千卷,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五百卷,这三部书和后来杨亿等编集的类书《册府元龟》一千卷,并称为“宋四大书”。史学方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都是杰出的历史著作,他们都注意对历代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的研究。此外,当代史研究较前代详备,地方史志大量出现。音乐、绘画也很有成绩,山水、竹石、花鸟、人物画以及宗教画,都产生了一些名家。由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刻书业开始发达,宋代的著书、藏书也很盛行。
宋代文学,诗词散文仍占重要位置,它继承前代的传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杰出作家有柳永、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而且诗词方面流派多,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戏曲小说虽然没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保存下来,却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宋词成就最高。宋初的词,直接继承五代南唐。李煜亡国后所写的作品“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人间词话》)。由于宋初士大夫的生活与南朝不同,词风酝酿着新变化。市井间竞逐新声,词的发展经历了又一次重要的乐曲变动。短调小令逐渐定型,长调慢曲占主要地位,令、引、近、慢兼有众体,词调大备。柳永采用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变旧声作新声”(李清照《词论》),创作大量慢词,是词的发展。晏殊、欧阳修,主要承南唐余绪,多作小令,然而也表露出某些新变化,写恋情、欢宴游乐,也写得情思婉转,风格清丽。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境界,而且把变革与刷新词调作为转变词风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周邦彦精通音律,创制慢曲,去俗多雅而又音节谐美,是格律派的代表。李清照主张词要铺叙、典重、故实,则“别是一家”。她的词当行本色,工于写情,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辛弃疾把苏轼开拓的词的境界再扩大,以文为词苏辛词派的确立,进一步奠定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姜夔用江西诗派瘦硬峭拔的风格写词,并打开“自度曲”的新路,又把慢词表现技法推进一步。唐五代词,在艺术上已很成熟,宋词不仅在内容方面有所开拓,艺术上也有发展,使词的创作达到最高峰。
宋诗一开始承绪中、晚唐诗风。白居易体在宋初文坛影响很大,学晚唐体则多是僧侣隐逸之士。至杨亿等“西昆体”诗人,主要是模仿李商隐,诗风一变。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真正开创了宋诗的新局面。黄庭坚和追随他的人,形成江西诗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南宋杨万里讲活法,主张描写自然,反对以学问为诗。南宋时期诗坛最突出的人物是富于爱国主义精神的陆游。宋后期“四灵派”“江湖派”学习晚唐,多抒发山水、田园的情趣。吴之振《宋诗抄序》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宋诗作家数目超越唐代,宋诗广泛地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艺术上也有发展。宋诗以意胜,重气骨,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形成与唐诗不同的特色,因此后世诗歌出现“尊唐”“崇宋”两个派别。
宋代的散文,继承韩柳古文运动的成果,而有新的发展。古文运动经过北宋欧阳修的推进才真正深入生活各个领域,形成平易畅达,从容婉转的新风格。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六家都在北宋。而欧阳修、苏轼的影响更是直下元明清诸代。宋代叙事、抒情散文均有发展,文赋、笔记文多有名作。
宋金时期的戏曲,在民间说唱歌舞表演艺术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宋杂剧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南宋的戏文,是在杂剧和南方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形式。南宋后期市井文学有了发展,在说话艺术基础上产生书面文学作品,虽无刻本流传,但是我国俗文学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