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整体化研究:一个法际整合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叶金育博士的新书收入“税法学研究文库”,即将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税法学研究文库”的选稿标准极其严格,其收录的作品都非常优秀,代表中国财税法学的高地。金育的书能够入选,说明其的确有独到之处。我是金育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现在同在一个教研室工作,近距离见证了他这几年的进步,也感受过他的焦虑和不安,因而很愿意借这个机会嘉勉几句,期待他今后做出更大贡献。

金育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山大学,跟随杨小强教授学习税法,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因为家境贫寒,他作为家中唯一男丁,背负很重的经济压力。为帮扶父母和姐妹,硕士毕业后,他选择回九江任教,时间长达六年,其间虽一直抱有学术理想,也做过各种尝试和努力,但苦于缺乏好的氛围和平台,很难找到志同道合者,也没有导师督促和激励,专业研究也就渐渐荒废,只是满足于税法的日常教学,很难再有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2010年,在小强教授介绍下,金育开始协助我编辑《税法解释与判例评注》。由于看好他的学术潜力,我动员他报考武汉大学法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几经犹豫,当他最后下定决心时,我又要求他破釜沉舟,只能报考全脱产的类型。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当时他已经31岁,如果顺利被录取,毕业时将是35岁,不管是求职还是未来的事业发展,都会受到很大限制。不过,基于对新生活的向往,他还是按照我的要求辞职来了武汉大学,并以百倍的热情投入了学习和研究。

读博士的这几年,他承受了异常的压力。由于夫妻分居两地,孩子还小,他不得不经常往返九江和武汉,时不时还要出去代课,赚一点课酬贴补家用。尽管如此,在学业上他还是兢兢业业,毫不松懈,专业潜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除获得了韩德培法学教育基金奖学金、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他连续两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还曾多次获得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的论文奖,被同届同学戏称为“学霸”。此外,他还积极协助我主持武汉大学税法研究中心财税法读书会,编辑《税法解释与判例评注》,联系落实各种实务合作项目,组织全国财税法年会的会务,表现非常突出。正是观察到这些,2015年博士毕业时,我才动员他申请留校。虽然办手续的过程一波三折,在法学院领导和教研室同事的帮助下,他最终还是如愿以偿,成为了武汉大学的一名教师。

本书取名《税法整体化研究:一个法际整合的视角》恰如其分,反映了作者近十年来探索和学习税法的思路。书稿内容涉及税法与宪法、民商法、合同法、公司法、环境法、劳动法以及刑法、行政法的交集,每一个方面都衍生出众多话题,既有实务价值,又有理论意义。作者主张,不应孤立地看待税法规则,而应该基于法际整合的视角,将其置于相互联系的法律体系之中。一旦视野放宽,问题才能凸显,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实事求是地说,这本书并没有带来重大创新,不管是理论框架还是分析工具,都没有超过既有的研究水平。作者的贡献在于,他驾轻就熟地运用理论工具分析现实议题,将很多看起来没有联系的问题串联起来,在每一个领域中都有新的发现。我以为,这种研究范式在目前税法研究中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

中国财税法研究已经超越“摇旗呐喊”和“跑马圈地”的阶段,目前应该进入“精耕细作”模式,并期待各个领域下一步的“开花结果”。要想精耕细作,既要重视基础理论,也要关注制度规则;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既要在内部挖潜,苦练内功,也要加强外部联系。不管是多么高深的理论,都要能落实到具体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这是学科成长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税法总论与分论之间,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法律运用之间,还存在不小的距离。理论界自说自话的现象比较严重,无法回答实务中提出的大量问题,显示出自身积累和发展的不足。金育提倡法际整合,主张税法整体化研究,从理论出发深入制度的设计和运用,对弥合当前财税法学的缺陷,希望会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从已有的理论工具出发,分析纷繁复杂的税法现实,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然而,理论本身也需要不断反思。不管是税收法定主义,还是量能课税原则,乃至于财政民主主义,如何防范其背离财税正义,如何使其与法的一般原理相契合,如何协调相互之间的内在冲突,如何让宪法在其中发挥统领作用,这是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内容。大道至简。关注细节是法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必然,但也要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坠入井底之蛙的遐思。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跳出繁琐的细节,观察一下趋势和方向,防止迷路,也是不可或缺的功略。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书所包含的整体化思维,不是太多,而是仍嫌不够。期待金育博士下一本“税法整体化研究”,能够提炼出更加高远的视角。

以此为序,与诸君共勉!

熊伟

武汉大学税法研究中心

2016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