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当头一棒,慢慢开窍
朱文婷
趁着读博进行时,感受仍真切,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体会。
我在武汉大学读硕士学位时,导师是寿志钢教授,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习了如何搜索、阅读文献,建立理论模型,进行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硕士阶段的这些训练为我攻读博士学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12年9月,我进入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营销战略。因为硕士阶段的学习太顺利,我非常兴奋地开始了博士一年级的“蜜月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直到2013年7月我在徐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学术年会(CMIC)上第一次作学术汇报。清楚地记得那是个炎热的下午,我的导师苏晨汀教授坐在观众席上,竖起大拇指鼓励我不要紧张。但我的心是慌的,因为我准备得相当不充分,没有预演一遍。果不其然,我讲得结结巴巴。当时真想找个地洞钻下去,一篇得到苏老师认可的模型因为我拙劣的表达和不充分的准备而黯然失色。那时,我才意识到,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会议结束后,苏老师点评我们系每位同学的表现,轮到我时,他只说了一句“Catch up”(继续加油)。犹如当头一棒,我开始反思自己这一年来的学习态度。
紧接着,我开始了博士二年级的生活(“知道自己不知道”),疯狂地看文献。那个时候,谈不上喜欢科研,只是有了危机意识,觉得自己就是全系最差的学生,不想再让老师失望。我积极地定期和苏老师、寿老师以及仲为国师兄讨论模型,有目的地翻阅文献,做得最多的是文献综述。有压力才有动力,有付出就有收获,第二年暑假我顺利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香港城市大学是第二年才考资格考试)。
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博士三年级时,在王剑峰老师和苏老师的推荐下,我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交流了一个学期,主要是旁听课程。以前只看到北美名校毕业生的光环,近距离接触后,我被他们的勤奋深深触动,体会到苦读文献是博士生活的常态。我要求自己每天看完课程阅读清单上的文章才去睡觉,虽然过程煎熬,但一个学期下来,自己对战略理论的起源及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熟练掌握理论的好处直接体现在之后阅读文章的速度和对模型的理解力上。
随着文献的慢慢积累,以前不懂的地方似乎渐渐开窍了,在与老师、师兄、师姐的讨论中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因为熟悉,开始有了些自信。而那萌生的一点点自信让我开始觉得自己的双脚终于跨进了学术的这道门,对科研的兴趣也愈加浓厚。以前被动地学变成了现在主动地学,以前所认为的苦渐渐转化为求知的悦,也越来越“知道自己不知道”。
“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的名言。以前我对这种状态实在费解,既然感觉痛又怎能心生喜悦,但通过读博这近四年的修行,现在我对这五个字有了不一样的解读。人只有经历过阵痛才能成长,而正是成长的喜悦才让一切的努力变得有意义。作为学术上的“菜鸟”,非常感谢两位恩师、系里的老师以及师兄、师姐对我的帮助,我会脚踏实地,学思并用,培养做研究的独立性,相信小树苗能快快长成大树。
2016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