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5.6 社会保障资金供血机制不健全,影响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我国之所以出现地理分层、行业分层、城乡分离的社会保障二元化现象,与之对应的经济与财力的二元化现象是分不开的,社会保障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因素除了政府政策的制导性因素以外,与地区、城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保障的支撑程度是分不开的。社会保障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是政治上的可持续与财政上的可持续,从2012年“两会”发布的预算报告来看,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中,有40亿元被调入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但国资委早前公布的央企2011年净利润是9173亿元,前者所占比重仅为0.4%。央企利润仅划转社保20亿元人民币,相对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而言,显然只是杯水车薪。[112]不免引起中国公民对央企性质的质疑,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在出席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提出将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按不低于20%的比例(1834.6亿元)划拨全国社保基金的要求,相差太远。

在2009—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连年的表达都是:“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省市开展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这种公文式的表达带来更多的质疑是,连续4年的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这是自2009年该试点启动以来一贯的统计公报表达,统计公报不客观、不真实,给社会留下的政府形象是负面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要实现从“退休养老制度”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转变,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一体化,必然需要一定的“并轨”成本,并轨成本的支付主要靠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补足。从20世纪90年代企业实施养老保险改革以来,事业单位要照付的巨额统筹基金,还需要个人账户的巨额补缴,才可能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而中国财政根本就没有做好这一改革准备。